浅谈江西鄱阳漆艺术
2019-01-09江山
摘要:郑阳脱胎漆器髹漆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独具特色的硫磺成型技艺,还是仿窑变和阴刻阳堆的漆面装饰,对于漆艺术来说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鄱阳漆艺却面临着重要的发展困境,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鄱阳漆艺的发展历史、种类、特点及其现状,并结合当下思考鄱阳漆艺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关键词:鄱阳;漆器;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09-02
一、江西鄱阳漆艺概述
(一)江西漆艺的发展历史
江西地理环境特殊,东靠浙江,西邻湖北,漆工艺发展久远。据记载战国时期江西物产丰富,漆材料在当时非常易得,大大小小的器物都可以髹涂,器物上的纹样简单随意,且漆器的制作与青铜器相比更加简单方便,因此漆器在当时非常盛行。
也有记载说江西的漆工艺开始于汉代。2015年11月,南昌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墓,发现漆器2300多件,墓中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充分表明了漆工艺品已经以各种形式被使用。另外南昌的老福山、宜春市也被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漆器,其中老福山的墓中保存的漆器有盘、羽觞、扁壶等70多件。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的兴起致使建筑和石窟艺术的发展,夹纻技术被广泛运用。南昌出土的漆器种类繁多,颜色和纹饰都非常丰富。到了宋代,螺钿镶嵌工艺兴起,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在使用。清乾隆时期,大的漆屏风开始出现,江西漆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鄱阳漆艺的发展与传承历史
鄱阳县,又称饶州、湖城,最早名“番邑”,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的东岸。鄱阳历史悠久,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在此聚集,环境适宜,物产丰富,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脱胎髹漆技艺已被列入国家保护项目。
宋代时,漆工艺传入鄱阳,被用于寺庙贴金、绘屏、漆匾等。其后历经不断的发展。清代时张氏祖先张宗琳来到鄱阳学习漆艺,其后开了一家名为“张洪顺”的漆店并传给自己的二子张席珍。张席珍在父亲的工艺之上尝试制作夹纻漆器,且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四等奖,这使得鄱阳漆器开始展露头角。
而后的三十年里,社会经济开始大萧条,直到1949年,漆器行业才开始复苏。1954年,张氏和丁氏共同创办了鄱阳镇油漆生产合作社,恢复了传统漆器的生产模式,开始走向新的道路。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鄱阳漆业受到重创,很多东西被烧毁。直到1971年,漆器厂才开始恢复生产,硫磺制模成为鄱阳最先进的制模方法,为国家外汇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二、鄱阳漆艺术的种类、特点及制作工艺
(一)鄱阳漆艺术的种类和特点
鄱阳漆器产品种类繁多,根据胎体材质可分脱胎漆器、木胎漆器、陶胎漆器、绳胎漆器等。根据功能分为漆器摆件、实用漆器。
传统的脱胎漆器以石膏、实木等为胚胎,用生漆逐层把棉布、纸、皮等裱在胚胎上,阴干后,脱去原始的胚胎,只留下漆布雏形,然后经过刮灰、打磨、髹漆,再加以装饰的一种器物。鄱阳漆艺以独特的硫磺底胎成型技艺法闻名,这种方法可使底胎一次就成型,布胎光滑平整没有接缝,更利于漆器的制作。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鄱阳的硫磺成型技艺就已出现,据记载,是由张氏女婿周德胜最早试验出来的。试验的成功震惊了当时的漆艺界,还吸引来其他地方的手工艺人前来交流学习,使鄱阳漆器制胎技艺前进了一大步。
鄱阳的漆艺产业虽然以脱胎产品为主,但是木胎产品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家具、匾额、花瓶底座等等。木胎漆器与脱胎漆器的不同之处在于是以硬木为胚,不需要经过脱胎这一步,直接髹漆或褙布处理后鬃漆,但木胎的胎体笨重,制作过程比脱胎耗时久。
(二)鄱阳漆艺制作工艺
鄱阳漆艺最具特色的是鄱阳硫磺成型脱胎技艺和阴刻阳堆的装饰技艺。常用的装饰工艺还有描漆彩绘、款彩、菠萝漆、赤宝砂、镶嵌、仿古铜、仿窑变等等。脱胎漆器工艺制作步骤复杂,总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做底胚;做布胎;髹漆装饰。
1.做底胚
首先要设计出需要的漆器造型,一般鄱阳的漆器大多以花瓶为主,师傅会预先计算好花瓶的高度,绘制出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裁切、装订龙骨。接下来就是填充龙骨进行石膏浇注,然后翻模,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阴模褙布还是阳模褙布,最后浇注硫磺制底模,这样底胎就算是完成了。
2.做布胎
就是在做好的底胎上面褙布刮灰。首先要在做好的底模上做隔离,为了方使后面脱离布胎。隔离做好后,就开始褙布。将裁剪、浸泡好的夏布沿着底胎的器型贴合平整,刮出多余的漆糊,褙布的次数是由器物的大小来决定的,褙布、刮灰、荫干、打磨,以此步骤,最后脱去底胎,留下做好的布胎。
3.髹漆装饰
底胎脱去后,还要在留下的布胎上打磨、刮灰,直至胎体平顺,接下来就是髹漆,反复两遍后,进行打磨,最后根据器型来进行装饰。
(三)鄱阳漆产品的艺术特色
鄱阳漆产品色彩质朴高雅,装饰纹样丰富,其中最为传统的是脱胎花瓶和帽筒。脱胎花瓶的造型非常传统,与景德镇的陶瓷花瓶相类似,瓶口稍微向外扩张,瓶颈下方突起,底部小圆收口。由于布胎通常只有一層夏布,所以质地轻薄,厚度往往只有0.2厘米。花瓶表面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有动物、植物、花卉纹样,有传统的几何纹样,也有生活题材等等。
脱胎帽筒来源于古代的官帽,是官宦人家用来放帽子的器物。整个造型呈圆柱形,口小底大,中间为空心,属于实用型的漆器。到了现代,人们对于帽筒的需求慢慢变少,于是又有文人用来放置画卷。最开始的帽筒运用的是夹纻铁皮工艺,随着手工艺人技艺的增长,现发展为夹纻脱胎工艺。
三、鄱阳漆艺行业发展的现状及保护
(一)鄱阳漆行业的现状
1996年与2001年先后重新又建起了被大火烧毁后的漆器厂,但是都好景不长,漆器厂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2002年,鄱阳成立了脱胎漆器有限公司,才又开始恢复生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鄱阳脱胎漆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漆器行业才慢慢活跃起来。
(二)鄱阳漆艺的传承模式
解放前,鄱阳漆艺的传承一般都是家族传承,各家的技术秘诀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因此是不愿意对外的,通常都是父亲传给二子与儿媳,女儿是要出嫁的,因此也没有世袭的资格,后面才慢慢出现亲戚学徒。
解放后的鄱阳,漆艺传承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师徒教授。在郡阳,师傅收徒弟是件大事,收徒前,师傅都会慎重考虑,一旦收下,就会倾囊相授,而徒弟只要潜心学习,就能把师傅的技艺学到手,甚至有的会比师傅更有作为。
现如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就是校企结合。随着高校实践课程的增多,学生需要更多的校外资源来提升自身能力,因此就需要高校老师运用自身社会上的一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或者邀请社会上一些资深的老师傅进校传授课程,于是就形成了校企结合的传承方式。
四、对鄱阳漆艺行业保护的思考
(一)鄱阳漆艺行业出现的问题
随然鄱阳脱胎漆艺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却仍旧发展困难,究其原因,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工业、机械带来的便捷加快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传统手工艺的低产量、耗时久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步伐,尤其是漆工艺,不但制作工艺繁复,制作时间长,而且产量也是非常的低,对手工艺人的要求高,一件作品稍有不慎,便要重新制作。
其次,鄱阳漆器虽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后继无人被淘汰的局面。耗时长久的一件手工艺品却被廉价卖掉,成本费与价格不能成正比,这导致,青年学生学习漆艺只在兴趣而不是为了生存,并且学习的过程又辛苦,回报率也低,使得学徒越来越少。者艺人年事已高,后面有没有新鲜力量的加入,导致鄱阳脱胎漆艺这一世代传承的技艺在这个时代被冷落。
最后,鄱阳漆器的手工艺人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他们的制作手法虽然娴熟,但思想难免跟不上时代,作品的造型太过单一,缺乏創新,装饰图案太过于传统,销路也有限,这也是导致即将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二)鄱阳漆艺行业的保护
第一,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之一。这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和鸟类来过冬,因此鄱阳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基于这个生态优势,鄱阳漆艺的发展必须依附于鄱阳湖风景区的建设,应努力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从旅游纪念品切入,将旅游与漆艺相结合,以旅游业带动漆行业的发展。
第二,漆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近两年来,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在当下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政府的支持要起到核心的中坚力量来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近年来,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开设了与漆艺相关的课程,无论是“学生走出去实践”,还是“请师傅进校园”,都很好的实现了高校与民间的相结合。漆行业也可以以此为发展点,不但把民间手工艺带到高校,也要发展到中小学,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了解家乡的美,了解手工艺的美。
五、结语
总之,鄱阳漆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虽然中间会遭遇种种的困难,但我相信在国内漆艺快速发展的当下,鄱阳漆艺的保护也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困难终会在实践过程中被解决。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7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传统工艺振兴视阈下江西传统脱胎漆器的现代“日用化”发展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G2017152,主持人:江山,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钱贵成.江西艺术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江西省鄱阳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鄱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江山(1982-),男,江西瑞金人,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