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宜昌音乐资源的新型产业化管理

2019-01-09田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业化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宜昌的具有代表性音乐资源进行研究,从而使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各地方的具有极大的开发潜质的音乐文化形式得到发扬与传承,将其形成一条稳固的产业链条,使地方音乐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文化代表,而能够真正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音乐资源;产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71-02

一、引言

中华民族拥有着伟大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音乐形式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而这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实现百花齐放的一个亮点。如今,我们不仅仅要传承这些优秀的艺术形式,更需要我们能够发扬,拓展这些文化,让民间拥有悠久历史的音乐得以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晓。但这并非易事,是需要我们讲求方法手段的。如何能让现代人接受这种艺术文化,就应该运用现在的营销手段来宣传,让人们接受,而在此基础上,能够为当地的经济也添砖加瓦,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二、宜昌音乐资源的现状分析

宜昌音乐资源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鮮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旅游促进音乐资源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转变观念,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创新开发,培育精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使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达到双赢,从而实现宜昌音乐资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宜昌音乐资源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全国个音乐资源遗产保护工作综合试点单位之一。(年底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音乐资源遗产名录中,宜昌的下堡坪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兴山民歌、宜昌丝竹、枝江民间吹打乐、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项入围,在湖北排名第一,在全国名列第二。

除国家级音乐资源遗产外,宜昌代表性的还有峡江船工号子、五峰唐祭和宜昌堂调。分析这些音乐资源遗产代表项目,主要特点有:

(一)表现形态多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音乐资源遗产公约》把音乐资源遗产分为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仪式习俗类、语言和口头文字类、知识实践类等类,宜昌代表性音乐资源遗产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三和第四类。兴山民歌、宜昌丝竹、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枝江民间吹打乐、峡江船工号子、宜昌堂调属于表演艺术类,下堡坪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属于语言和口头文字类,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五峰唐祭属于仪式习俗类。

(二)原生态性特强

宜昌音乐资源遗产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原生态性特强。下堡坪民间故事和青林寺谜语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故事家和谜语爱好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素材也来自乡村本土的生产生活。宜昌丝竹、枝江民间吹打乐、宜昌堂调与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面临失传灭绝的危机

宜昌音乐资源遗产保护工作从上个世纪时代才得以重视,先后对以刘德培、孙家香、刘德方和青林寺谜语村为内容的“三家一村写左行了抢救和保护,出版了《新笑府——民间故事讲述家刘德培故事集》、《孙家香故事集》、《野山笑林》、《青林寺谜语选》、《青林寺谜语选 续编》、《婚育新风谜语选》等十多部作品,成效较为显著。尽管宜昌音乐资源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面前列,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兴山民歌中的薅草锣鼓在生产劳动中几乎绝迹,因三峡工程蓄水,峡江出现平湖美景,古老的峡江船工号子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沿袭数千年的端午节习俗、土家族撒叶儿嗬和藏在深山中的五峰唐祭仪式也处在逐步失传而濒临灭绝的境地。宜昌丝竹、宜昌堂调、枝江民间吹打乐等也亟待抢救和保护。

三、新型化管理

(一)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收集宜昌民族音乐资源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快对宜昌民族音乐资源的深度挖掘,需要加大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力度,改变传统民族音乐资源收集方式,深入探索民族音乐表演技能,掌握民族音乐的创作意图及创作实质,推动民族音乐特色课程发展。在互联网上收集民族音乐,对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进行集中管理,将搜集到的民族音乐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以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打破了传统音乐资源收集中存在的时间及空间限制,为音乐资源收集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提升音乐资源的收集效率及收集质量,更好地促进音乐资源的利用效果

(二)强化宜昌民族音乐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

对民族音乐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是宜昌民族音乐文化的出发点,使民族音乐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对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在创新上做文章,对音乐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创新,使宜昌民族音乐资源更加符合“三贴近”要求,展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科学的管理要符合音乐作品的市场发展要求,对音乐资源的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要与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和精品化的音乐资源管理相结合,打造出一批批能够走向世界的作品,促使民族音乐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与文化点联成一条线,提升音乐资源的利用效果

(三)开展线上线下市场互动提升宜昌民族音乐资源价值

宜昌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结合目前宜昌民族音乐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音乐资源开发策略,采取“政府宣传,政策引导,多方配合”操作模式。由于宜昌民族音乐产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了解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采用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牵头搭台,各演艺团体广泛参与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宜昌民族音乐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出精品民族音乐文化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互动性作用,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市场发展模式,在线上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宜昌民族音乐中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在线下主要是利用开展各种歌唱比赛及音乐表演活动等形式,完成对民族音乐资源的弘扬及传承,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民族音乐资源,提升宜昌民族音乐资源发展效果。

(四)通过新型化管理提升宜昌民族音乐资源经济利益

宜昌地区的民族音乐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提升自身在音乐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结合宜昌民族音乐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音乐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通过新型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民族音乐资源的经济利益。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性作用,加大资产运营管理,通过文化资产运营来提升民族音乐的生存能力,使民族音乐资源在市场中更好的发展,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利益,为音乐文化产业提供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为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及开发提供扶持,提升民族音乐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宜昌民族音乐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打造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宜昌民族音乐数字化产品和影响模式,构建完善的宜昌民族网络音乐市场,使宜昌民族音乐取得良好的发展。

四、通过新型化管理促进宜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下,人们把音乐文化仅仅只看作是一种事业,除了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愉悦与陶冶,并没有其他的作用了。其实不然,音乐文化不仅仅可以在精神上为大家带来享受,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而随之又提出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可见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加重视,逐步向“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步伐。从而实现“文化为经济服务,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的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首先,可以采用人才战略,打造出民族音乐的精品化工程。构建完善的音乐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音乐人才民族音乐文化的培训力度,掌握市场运作方法,确保音乐产业管理、人才储备及激励体制的完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业绩为取向,以创新能力为发展创作成果,将经营实绩作为衡量音乐人才价格观的基础,提升民族音乐文化产業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宜昌民族音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举办民族音乐文化节,开展民族音乐宣传活动,要充分发挥媒介的重要性,采用立体化的传播手段,塑造宜昌民族音乐品牌,邀请众媒体对民族音乐活动进行重点报道,给民族音乐提供发展平台,对提升民族文化资源展示效果,强化民族音乐资源利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宜昌民族网络音乐资源整合,并将其作为宜昌民族音乐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发宜昌民族音乐网络教学课程,创新音乐教育模式,提升教学的信息化进程,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还通过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实现对宜昌民族音乐地提升,以推动宜昌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

因此,地方音乐文化能够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

(1)需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基础,拥有独具特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优点,适合游客们进行观赏与旅行。只有当地具有足够的文化底蕴魅力和沁人心脾的旅游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前往,而通过不断深入的挖掘当地音乐文化,才能够形成相关产业。

(2)需要有创新性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地方音乐文化不但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环境特点,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策划团队,专业的人才为地方音乐文化进行规划与创新,尖端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使观众们能够更加简便,深入,快速,直观的了解当地文化,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特点。

(3)需要得到政府的和相关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这个条件不难理解,任何对当地的开发与规划都应该是合法的,得到政府部门同意,只有得到了相关政策的许可,此有可能继续下边的产业发展。

宜昌地区的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色彩。要想促进宜昌地区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创新,需要对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新型化管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收集民族音乐资源,强化民族音乐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开展线上线下市场互动提升民族音乐资源价值,通过新型化管理提升民族音乐资源经济利益,促进宜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联项目“宜昌地区音乐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互动研究”课题论文,项目编号:ysk19kt124。

参考文献:

[1]鄢维新.巴楚文化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

[2]孙艺辉.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学前教育供给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

[3]韩育民.整合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创新地区高校音乐教材[J].中国音乐,2011

作者简介:田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产业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地热能产业化开发PPP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