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呐喊》英译标题的超越性

2019-01-09王威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呐喊思想史翻译

王威

摘要:本文以《呐喊》英译标题的超越性为研究对象。其中的合理性无法在翻译领域,而是从思想史中获得。

关键词:超越性;翻译;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66-02

一、引言

杨宪益和戴乃迭(简称杨戴)是著名的翻译伉俪。他们的翻译作品包罗万象,质量上乘,久负盛名。鲁迅作品的英译工作,是其中的重点。从《鲁迅选集》开始,《中国小说史略》、《故事新绷袖和理矛草》等的英译陆续完成,蔚为大观。

关于杨戴的英译,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评价,翻译界较少涉及,缺乏共识。主要根源在于杨戴的焦点并不是理论的建设,而是翻译的实践。鲁迅作品的英译甚至没有理论论述。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统一。

本文以《呐喊》书题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先在翻译领域内诠释超越性问题,再以思想史解释其中的合理性。

二、超越性

在杨戴的翻译中,《呐喊》对应于“Call to Arms”。①其中,“呐喊呵译为“Call”,但“to arms”没有依据。与外文社其他西方语种翻译对比,表现更为清楚。法译文为“Le Cri”,②德译“Aufruf zum Kampf”,③西译“Grito de Llamada”,④世界语“Krioj”。⑤均无“武装”。这已超越直译,只有意译的可能。

“武装”作为“呐喊”的意译,有必要在鲁迅的作品中存在对应。所谓意译是根据原文大意进行翻译。原文是意译的基础。周建人、范存忠、许渊冲和冯世则等均有论述,观点一致。⑥杨宪益同样认可。⑦

然而,“武装”缺乏文本依据。关于“呐喊”的起源,《<呐喊>自序》有详尽的说明。⑧《藤野先生》和《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也有佐证。⑨可见,“呐喊”是一个综合命题。其中包括“文艺启蒙”作为正题和“民智愚弱”作为反题。

首先,“呐喊”的目的在于实现精神改造,与“武装”无关。欲实现精神改造,如鲁迅所言:“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第二,“呐喊”的手段是文学,与“武装”无关。《新生》虽然未果而终,但是用意十分明显。⑩

第三,“呐喊”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与“武装”无关。《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和丁举人、《白光》中的陈士成、《药》中的夏瑜、《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等,均是知识分子。

综上可见,“武装”并不是意译,在翻译范畴内是不合理的。

因此,“武装”超越翻译范畴。考虑到时间范围,11时代对鲁迅所做出的解释一定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思考,造成超越性问题。在《呐喊》书题的英译与鲁迅的时代解释之间,存在互文关系。“武装”合理性的辩护有必要考虑思想史。

三、合理性

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权威观点对鲁迅的身份形成的意见。去世之后,鲁迅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在再解读的过程中,他由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渐渐发展为“战士”。其中,毛泽东的作用极为重大。12杨戴的翻译便受影响。

总体而言,毛泽东主要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引用鲁迅的作品,13构建形象14和定位身份。15鲁迅的“战士”形象隨之而成。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鲁迅成为“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论鲁迅》中,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对革命的胜利具有促进意义:“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16

毛泽东对于鲁迅身份的建构特色鲜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是主要视角:“把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演进过程中革命历史一脉的代表,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这是毛泽东对鲁迅阐释的独特之处。”17伴随着鲁迅身份的经典化,毛泽东的评论也被经典化。“战士”形象成为鲁迅身份构建的基础。

如英文本《鲁迅选集》的序言所言,鲁迅“是新文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代表,他介绍给中国现代作家的现实主义路线和艺术理论是反对旧事物和肯定新事物的武器”。18新民主主义文化战线上的战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呐喊》书题的英译与毛泽东的评价存在着关联。在杨戴的译文中,“呐喊”仅仅是手段,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武装”。“武装”正是实现毛泽东思想中通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途径。这样,翻译的超越性,在思想史中得到解读。

总体而言,《呐喊》书题英译的超越性是翻译文本同时代精神之间互文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的写作目的不在于问题的解决,而在于问题的提出,以及提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翻译具有超越性,需要超越翻译范畴,将其他领域的因素纳入思考。

当然,翻译与非翻译因素之间的张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是,非翻译维度的存在对翻译领域的扩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对翻译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角度。

注释:

①Lu Xun.Selected Work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Press,1980:28.

②Lu Xun.Oeuvres Choisies[M].Beijing:Languese trange res.1981.

③Lu Hsun.Einige Erz?hlungen von Lu Hsun[M].Peking:Verlag fur fremdsprachige Literatur,1974.

④Lu Sin.Novelas Escagidas[M].Pekin:Lenguas Extran-jeras,1962.

⑤Lusin.Noveloj de Lusin[M].Pekino:?ina Esperap-to-Ligo,1963.

⑥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29,866,880,994.

⑦杨宪益.去日苦多[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60-61.

⑧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卷1):416-419.(卷2):306-307;(卷7):83;(卷1):417.

⑨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卷1):416-419.(卷2):306-307;(卷7):83;(卷1):417.

⑩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卷1):416-419.(卷2):306-307;(卷7):83;(卷1):417.

11杨宪益.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09.

12李玮.论1936-1942年毛泽东对鲁迅的引用[J].文学评论,2015(O6):132,140.

13李玮.论1936-1942年毛泽东对鲁迅的引用[J].文学评论,2015(06):132,140.

14王锋.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鲁迅形象的建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64-69.

15李松.契合与歧义:毛泽东的鲁迅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2-17.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卷2):698,42,44.

17李玮.论1936-1942年毛泽东对鲁迅的引用[J].文学评论,2015(06):132,140.

18Lu Xun.Selected Work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Press,1980:28.

猜你喜欢

呐喊思想史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
《军事思想史入门》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