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
2019-01-09樊朝霞
樊朝霞
摘要:艺术是文化思想的反应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着中国艺术,其中影响最深的当属道家美学思想,以其精妙的思辫哲学和独特的美学思想,滋养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真”是道家所认为的艺术最高准则,它来自于对自然的内在神韵的把握。这启示了众多的中国艺术家沿着它的道路去进行创作实践,再加上主观的独特审美意识,创作出具有中国审美趣味和特点的中国绘画。本文分析在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达,及其对中国传统写意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自然;写意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36-01
一、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由老子、庄子开创、发挥并建立在“道”论的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想。其认为“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也是美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强调以“自然”、“素朴”、“无为”的观点对待美和艺术,强调美与真的统一。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那些矫饰做作,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则是无道的,是假的、丑的、恶的。但老庄哲学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自然的壮阔不可及和自然朴素,它更强调“人合于天”,认为人必须在天地宇宙之間摆正位置,顺天则、尽人事,强调人与自然的完美呼应,互为融合。
二、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写意画的关系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反对人为造作。“返璞归真”、“朴素天真”中的“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最高标准,想必这便是“自然”的代名词吧,强调对自然神韵的内在把握。这启示了众多中国画家皆以自然为师,锻炼把握自然内在神韵的功力,并籍此以做到“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中国写意画强调个人主观的意趣表现,而不拘泥于客观物象外貌的形似,这是一种心物相契的主观自由,是画家的主观意识和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相结合的产物。所谓“意”,即主体心中感受到的外物的精神和形象。立意生动是一幅画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是通过外在形式美将内在美表现出来的,且强烈包含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味和意趣。用简练的笔法来描绘景物,纵笔挥洒、墨彩飞扬,并不主张形似,而注重神韵,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以及对天地间自然生命形态的尊重。
明代徐渭作画放荡不羁,运用大刀阔斧、明快简洁的笔墨,就能将物象神似地再现于宣纸之上。但他从不脱离自然现实,他的绘画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徐渭为了更加认真地对自然物象细心观察,更加了解领会植物花卉的生长规律和特点,使绘画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他在自己的庭院里种满各种植物,有葡萄、竹子等。
《墨葡萄图》可以说得上是其风格的经典作,描绘的是无人采摘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斑痕般的墨叶中的景象。笔墨抒情的水墨大写意,形成了大胆泼辣的画风,以草书入画,横涂竖抹、气势豪放,但淋漓尽致中又变化丰富,乱而有韵。再结合题诗及苍劲奔放的书法运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画家炽热激愤的情怀和桀骜不驯的个性特征。画面运用“墨分五彩”的特点,浓淡相宜之间,空间感和层次感淋漓尽显,给人以爽朗秀润又简淡沉着之感。画家并没有刻意描绘物体形象,葡萄与叶子掩映其间,繁复交叉,彰显野逸的自然美。累累硕实好像要将藤蔓给压弯,如同饱满的葡萄即将要冲破束缚,爆发出来,形成了动人的气势。而这恰恰是画家心境的表现,实则是借葡萄来抒发徐渭一生坎坷与一腔志气无处挥洒的苦闷之情。大写意画精神,既是画家个性的表达,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由和大解放。以意写物象,又以“象”来突出表现“意”,真性情毕现于画,恣情放逸。
三、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讲道之化生于自然,反对人为造作,主张“道法自然”继耐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追求的“清淡雅正”“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和境界产生了重要意义。中国艺术强调活泼动感的生命律动,艺术家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这世间万物,以心灵来体味天地造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山水草木花鸟虫鱼虽各不相同,却都有独特的生机活力鼓荡其间,画家感悟这天地生气,而将此勃勃生机融入于画笔之中,所画的物象亦有了生命。
如白石画图,大多只有一张白纸,中间要么一尾小虾、要么一叶荷一只蛙、一只淡淡飞蛾,极其简略细微,却满纸空灵、生气充盈。不重形似,而直写胸中物象,借笔墨表达心灵,悠悠然于天地同归。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物我之间生意相互交融感通,生出共鸣,此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运行,生育万物,均有其节奏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浅谈中国写意水墨之美——以十六世纪中国花鸟画写意大师徐渭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Z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杨震.从美、艺术走向人—《庄子》美学可能性的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