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国画的色彩观研究

2019-01-09包荣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代中国画

摘要:色彩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也有着独特的色彩观。现代中国画的色彩观是由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观演化而来,其中吸收了西方美术的优秀文化,兼具哲学性与科学性。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画的色彩观,分析其演化过程,并就其艺术特征展开探讨。

关键词:现代;中国画;色彩观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32-02

一、引言

中国人独特的色彩观赋予了中国画强烈的个性,让中国画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对现代中国画的色彩观进行研究,是推动现代绘画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二、中国画的色彩观概述

(一)色彩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色彩是绘画的基础元素,并且其在不同绘画作品中有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在中国画中,色彩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自古以来,颜色就被中国人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如代表皇家天子的黄色,象征生命活力的红色,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这种象征性渗透到中国画中,让颜色成为中国画中的重要象征。中国画中的颜色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并不是再现自然中的颜色,而是以“设色”的方式对整幅画进行渲染,这种脱离自然真实颜色的颜色使用方式实际上是画家情感的表达,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装饰性,是画家情感的传递载体。另外中国画的色彩还具有联觉作用,即以颜色为媒介将人的各种感官加以联结,让人在欣赏中国画时不自觉地将颜色的印象传递到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丰富审美意象并增强审美意趣。

(二)中国画的色彩观

总的来看,中国画的色彩观兼具哲学性与科学性,二者既互相矛盾,也高度统一。中国画色彩观的哲学性主要源自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哲学思想便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早至老庄孔孟,哲学思辨辨识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这种哲学思辨性渗透于各种文化类型和载体之中。正因如此,中国画的色彩并非大自然色彩的真实再现,而是画家自身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颜色运用更加强调概括性和抽象性。从青山绿水到文人画再到水墨画,中国画中的色彩哲学思辨性越来越强烈,融入了更多画家对人生甚至宇宙秩序的思考。而中国画色彩观中的科学性则主要来自西方文化。西方画对色彩的研究更为深入,认为光是产生色彩的原因,因此西方画家普遍更加强调运用光影还原大自然的真实色彩。

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光学、物理学等的飞速发展,色彩光学兴起并成为西方色彩研究的关键,三原色理论的提出彻底奠定了西方色彩观的基础。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深受西方影响,中国画也逐渐借鉴和应用了西方科学色彩观,形成了兼具哲学性与科学性的色彩观。

三、中國画色彩观的演化

(一)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观

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观可以简单总结为“五色彰施”和“随类赋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素模式被认为万物运行的主要模式,并形成了五行、五色、五德、五味等学说。而且这些五元素模式往往会交叉重组,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如五行与五色的交叉对应,形成了土为黄、木为青、金为白、火为赤、水为黑的文化体系。五色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五色也是中国画中的基础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画色彩的标准,即“五色彰施”。“随类赋彩”意为根据所绘事物的不同而赋予对应的色彩,是传统中国画颜色运用的基本原则,如春水绿、夏水碧、秋水青、冬水黑。“随类赋彩”是对自然颜色的总结,是中国人文思想与大自然色彩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观还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儒家强调中庸和等级制度,因此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画色彩观更多在于起社会人伦教化作用,色彩的运用受等级制度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色彩的象征性。道家文化主张法自然,追求返璞归真,认为“五色乱目”。因此在道家文化影响下,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更为“见素抱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墨画的兴起与发展。佛教文化对颜色的运用更为大胆和浓烈,并且认为颜色与因果循环向挂钩,因此在佛教绘画作品中通常使用黄色来展现对世人的引导作用。

(二)近代中国画的色彩观

近代中国处于被侵略和抗争解放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意识直接渗透进中国画色彩观,推动了后者的迅速演变。在西方侵略者入侵的大背景下,中国文人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批判,大力宣传和借鉴西方文化,促进了中西色彩观的交融。在一开始,西方写实绘画风格对中国画写意绘画风格造成路巨大冲击,进而延伸到色彩方面,当时传统的文人画色彩观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和大众的审美。西方绘画的名丽色彩和冷暖关系被深度借鉴,融入当时的中国画创作之中,促使当时中国画色彩逐渐由清淡转为浓艳,并且西方画色彩观逐渐由取替传统色彩观的趋势。在传统绘画陷入悲观境地的情况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提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并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张大千等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兼具哲学性和科学性的中国画色彩观。

(三)现代中国画的色彩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新时代下的审美促使中国画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色彩观正处于坚持传统同时多方位自由发展的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哲学色彩观与现代审美特征的不断交融,为现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多元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中国画色彩观的艺术特征

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中国画色彩观逐渐成为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体系,并具有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色彩观所不同的艺术特征。首先,中国画更加重墨轻色,认为水墨才是勾勒意境与思想的关键,而颜色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颜色只是墨色的辅助。在西方文化和西方绘画色彩观的影响下,这一特征虽然有所削弱,但却并没有被完全淡化,重墨轻色依旧是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重要艺术特征。其次,中国画色彩的概括性较强。与真实反映自然色彩的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对色彩的应用往往是基于高度总结概括与画家情感表达之上。中国画将不同事物的色彩进行概括,在绘画时只需要按照概括结果上色,并根据画家自身意愿进行适当调整即可。然后中国画色彩运用重写意而轻实。中国画向来强调意境表现,画家在创作时不会真实再现眼中景象,而是会根据自身想法进行再创作,不管是笔墨勾勒还是色彩运用均是如此。在西方绘画艺术的冲击下,写实色彩运用、冷暖色调对比等逐渐被运用于中国画绘画,但是并没有动摇中国画色彩观中的写意性。时至今日,色彩的写意化应用依旧是画家在创作和欣赏中国画时最为关注的要点。最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更加强调宾主关系。对重写意的中国画而言,意境勾勒与情感表达是画家创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相应的,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在于勾勒意境和表达情感,因此画家往往会根据自身艺术创作需求,突出色彩的主次、宾主关系,形成以主色调为基础,以其它辅助颜色为装饰的画面效果,进而强化情感表达。这与西方绘画中纷繁复杂的色彩运用截然不同,是中西绘画艺术不同点的直观表现。例如陈汝言创作的《仙山图》就以淡绿色为主色调,大幅淡化了其他颜色的运用,让整幅画的画面看来极为干净、清新,凸显了画家追求宁静与天人合一的艺术表达。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现代中国画的色彩观放之于世界绘画艺术领域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产物。对中国画色彩观的演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其独特的重墨轻色、高度概括、重写意而轻实、强调宾主关系等艺术特征加以研究,有利于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瑶.从传统到现代:谈中国画色彩观的建立[J].美术观察,2019(07).

[2]周晓光.浅论中国画的色彩观[J].大众文艺,2017(13).

[3]夏天明.论中国画的色彩观[J].艺术科技,2016(07).

[4]韩有强.浅谈中国画的现代色彩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

作者简介:包荣华(1976-),男,江西都阳人,讲师,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书法、篆刻等)、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刺破青天锷未残(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