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艺术传承到文化产业

2019-01-09李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业化管理

摘要:丰厚的三峡民间美术资源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以人类文化为视野、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来认知、评价、传承与创新三峡民间美术,只有以文化来善待它,才会使我们对它有文化识别力和价值判断力,才能够有文化性的保护力、传承力、创新力。对于三峡民间美术资源,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与多元多样的创新产业并举,这是三峡民间艺术的出路。

关键词:艺术传承;产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25-02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并且渗透于各个文化领域。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内涵厚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间艺术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对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是当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驱力,也是我国当前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原动力。做好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提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化将人们的生活环境从田间带到了城镇。工业文明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更多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却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许多破坏。例如,民间艺术资源的过度开发、滥开发、乱开发等问题严重,造成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土壤,基于相关理论,多维度阐述三峡民间美术资源概况,探悉三峡主要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价值,为建设中的国家级“三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持。

二、三峡民间美术资源的现状

三峡民间美术可以说是品类繁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历史的原因,已几经浩劫;由于“文”“野”之分,一直不被人们看重,甚至被当着“封建”、“迷信”,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曾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冲击,已使那些往日曾经辉煌灿烂的乡土艺术已如欲谢的山花,失去往日的灿烂与光彩。加之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的深入与推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三峡民间美术在时代大潮下呼唤人们去保护、去抢救,去开发出新的三峡民间美术为现代文明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一)三峡民间年画

三峡民间年画以梁山门神为主要内容,梁山(现为梁平县),山青水秀,百里平川,被誉为“川东米粮仓”,自古以来是川东地区文化发达的大县城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时代就开始了梁山门神年画的生产,与“梁山竹帘”、“梁山灯戏”并誉为梁山三绝。

据近年来文化工作者考证梁山门神还直接影响到湖南滩头年画,梁山灯戏直接影响过湖南花鼓戏,而梁山竹帘被誉为中国竹帘的原始发祥地。梁平竹帘工艺选择精良,制作精细,细如丝发的竹丝,借助简单的木结构织帘机织出“薄如娟素”的竹帘工艺,加之名家绘画,使其价格翻上千百倍,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国画家苏葆祯先生曾绘制过许多竹帘画,常为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十分青睐的旅游商品。

(二)三峡民间挑花与刺绣

三峡地区地刺绣以渝东湘西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这些地区相对说来历史悠久,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富裕,因此民间文化相对发达。他们有闲心、有条件装点自己的生活。绣花枕头,俗称“枕头绣”,是一大特色,主要内容有“延年益寿”、“猫戏蝴蝶气“喜鹊闹梅”、“四季迎春”、“凤穿牡丹”、“福禄寿禧”、“莲年有鱼”等。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图案简洁,洗炼,几朵花,几片叶,造型考究,布局匠心,设色浓艳,绣工精美,或对称式,或均衡式,或为回环式构图,或自由式布局;配饰向心,主体突出,大红大绿、喜气洋洋,于富丽中透出鲜活的山野之风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三峡民间挑花,最具代表性的是达县(现达州)挑花和巫山、巫溪挑花。巫山、巫溪挑花围腰有土家风韵,一般都在深色底布上挑织出白(浅)色图案,其图案纹饰历代承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今人叹为观止,不可企及。

(三)牛皮灯影

三峡民间皮影保存完好的数梁山皮影。梁山皮影在建国前曾有过灿烂时期,在梁平县的仁贤、礼让、屏锦一带曾活跃过数支皮影艺术表演队伍,与梁山门神年画、梁山竹帘、梁山灯戏相映生辉。梁山皮影多以牛皮制作,脸谱化造型极为夸张,线条简练,人物服饰装饰比较整饰,图案花纹大块组合,人物比例头大身子小,上身长,下肢短。以适应固定视点的审美需要。色彩强烈,以红色、绿色为主,红绿对比,十分抢眼,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道具,车马桌椅,盆景花草,云、水、山、石、飞禽走兽,一应俱全,整个风格粗犷、古朴,充满原始意味与阳刚之气,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三峡民间手工艺产业创新发展

(一)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而对三峡手工艺‘品进行创意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创新设计时,应立足三峡的传统文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创作出具有新意、有三峡地域特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三峡手工艺产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否则,只有手艺没有创意,三峡传统手工技艺就只能限于低端生产,其内部蕴含潜在价值和产业拓展空间就不能得到拓展。

如将三峡草编与现代科技结合,研发动态的集声、光、智能为一体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创新企业的思维模式,如在三峽绣题材内容、工艺风格和表现力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在保持原生态艺术神韵的基础上,组建研发团队,创新三峡绣题材和工艺,开发以三峡绣折叠屏风、画框、三峡绣DIY套画产品、三峡绣保健香包、三峡娃等三峡绣创意产品。如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工艺应用于传统建筑与装演,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其进入市场流通。

(二)发展三峡手工艺体验经济。

发展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走体验经济的发展路线。毋庸置疑,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三峡传统手工技艺有效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手工技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因此,三峡体验型的手工艺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核心,而其传承人是关键。为此,三峡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可以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办非遗工作室或传习所,以生产促进活态传承,以生产促进文化传播,学生可以动手现场体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通过人人参与,分享传统,释放创造力,以实现三峡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嵌入式合作创新模式

三峡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应该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場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免破坏三峡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深厚的三峡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建立嵌入式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不失为有效的路径选择,从而引导和推进三峡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化。随着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立足本土经济,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

因此,三峡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应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赢发展”理念,遵循“传承文化、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高校与社会的力量,在高校内建立嵌入式非遗工作室,开创性地培育热爱非遗文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技法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艺设计师,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也为手工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

(四)创新三峡手工艺产品营销手段

三峡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推广策略,可采用以下一些具体举措。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美术家网、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对三峡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免费的宣传和推广,推行线上营销、线下体验的全新营销模式;利用国内几大知名综合门户网站如搜狐文化、新浪收藏、雅虎艺术等设立传统手工艺专区;组织召开一些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或者申请举办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等规格较高的学术活动;建立相应的生产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加工、销售队伍;以城市为轴心,以旅游景区为销售链和售卖点,建立手工艺产品专卖街和销售点,并以市场为杠杆自我调控产品价格和品种;结合三峡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同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和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和推介。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以进一步扩大三峡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传承与创新

在三峡民间美术旅游产品的保护和开发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强化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规范文化产业程序,强化管理;政府应加大对三峡地区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三峡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共同来保护和开发三峡民间美术。

对三峡民间美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三峡地区各级政府应按照西部旅游业新的发展模式,在一个景区内,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独立建设、经营、管理,使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制定统一开发规划,通过与生产企业签订开发、建设、保护、经营、管理协议,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原则,如果是这样,无不为三峡民间美术的开发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这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合理开发应用三峡民间美术资源。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联项目“三峡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与经济互动研究”课题论文,项目编号:ysk19kt123。

参考文献:

[1]陈和莲.三峡民间美术精粹[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高月红.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

[3]李长禄.三峡民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俏,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产业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地热能产业化开发PPP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