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花藉菜晤春秋
2019-01-09鄂玉梅
鄂玉梅
摘 要: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件好的作品是由好的主题、精辟的语言来实现的,而画家的真实情感必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画家只有真切地体验生活、把握良好的机遇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关键词:生活 情感 艺术创作
一、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
1.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作为一名画家,没有生活感受其作品是无法打动人的。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歷代知名画家哪一个不是注重现实生活的典范,其感人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宋代山水画家李成注重写生,勾枯树稿子上万张,注重对树木的深刻认识和体会才有感人的山水树木的表现;五代画家滕昌佑,经常在他的居所种花草竹菊,以资其画;北宋画家易元吉为画獐猿,深入荆湖深山百余里观察猿獐生活和林木山石景物,体会其生活环境及习性,目击心记,悉心揣摩,写于毫端,其所画猿猴方能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注重生活才能很好地认识对象,认识对象的结果是创作素材的积累,不注重生活就是不求甚解。有了生活,经过大脑的消化提炼,使客观素材形成主观的典型形象,最终才能完成好的艺术作品。这说明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2.情感表现是创作的灵魂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反映。对象与主体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情感,不同情感又驱使主体采取不同的活动,以符合主体的要求与需要”{1}。这一解释说明了艺术家的情感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体现的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活动境界。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说明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根本作用。托尔斯泰曾说:“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艺术家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而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2}即如石鲁所说的:“情有我情与他情,抒我情而动他情。”{3}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画家最可贵的是情感,只有把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才能获得感人的主题表现,因而情感是创作的灵魂。
3.艺术表现语言的修炼是情感表现的媒介
表现语言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情感表现使用的方式或手段,对于国画家来说,就是笔墨、线条等形式。笔墨语言在国画创作中古往今来都是最受重视的,是传统国画及现代水墨艺术为画家情感、艺术表现代言的重要方式,是传达画家情感的媒介。青藤、八大、原济以酣畅的笔墨书写胸中逸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齐白石得此中艺术语言之妙理,产生宁愿为三家走狗的倾服之心,他看重更多的应该是他们借笔墨之语言,抒发人生情感的独特之处。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的同时,还强调的是“笔墨蒙养”,“笔非生活不神、墨非蒙养不灵”,说明了修炼笔墨功夫的重要作用。
4.主题和题材与情感表现
主题和题材是艺术作品揭示的主旨思想和取材范围,它往往和强烈的情感结合表现出来。
有一首佛教大师的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我偶然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它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诗所体现出来的对闲事的淡泊和对生活的真切体会是最能打动人的情感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诗的主题当做画的主题来进行创作表现,这就要根据你对该诗的理解来完成,这是主题、题材与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一角寒梅増画韵,案头清供伴书香”,这些诗句在你的经验体会中如果感触深刻,就完全可以画出来。可见,中国画创作中只有有了对生活的领悟和真实情感才能使主题得到最佳的表现。
5.缘物寄情与情感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往往让我们睹物有思,产生许多联想。比如看到一些老物件,或看到某种新鲜事物,总能使你产生联想,勾起你的情感回忆。当我们把这种情感用绘画的主题表现出来的时候,这就是缘物寄情式的。
6.“迁想妙得”是现实生活转化成艺术创作的关键
“迁想妙得”其实就是一个画家的艺术构思过程,正如潘天寿先生的解释:“迁:系作者思想感情,移入于对象。想:系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对象,以表达其精神特点。得:系作者所得之精神特点,结合各不相同之技法,以完成其腹稿也。然妙字,系一形容词,加与得字上,为全局之关纽。”{4}
不论是主题式的情感表现,还是缘物寄情式的情感表现,都离不开“迁想”,只有有了“迁想” 凝想形物,画家在创作中才能物我相融,有妙得神韵的感人表现。这说明迁想妙得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画创作历史悠久,国画家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叫得响的主题、立得住的形象、恰到好处的表现语言综合起来,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从而使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创作。
二、生活与创作
不记得天是不是很蓝、地是什么颜色,只记得有风斜斜地吹过。我挎着一个小篮子,拿上镰刀头,领着我家的土狗阿黄去地里挖取麻菜,我对生活的真切体会就是从儿时记事时的挖野菜开始的。
好像从我记事时起,每到农历的春天三月,妈妈就会念叨:“三月三,取麻菜钻天,该去挖取麻菜芽喽!”,我便和小伙伴们一道去田间地头挖刚刚钻出头来的紫色的取麻菜芽。取麻菜其实就是学名所称的苣荬菜,又叫败酱草。那年月农家苦春头,也不知其有药用价值,只知道挖取麻菜芽回来是做蘸酱菜就小米饭吃的。
到了夏季,家里前后园子很大,前园是妈妈必种的豆角、白菜、茄子、辣椒和黄瓜,后园则种玉米和倭瓜。而在园边和窗下酱栏子里就都种的是花草了。都是艺术源泉的基础。
茼蒿菜既能吃又能观赏,妈妈总是把它种在靠园边的两垄上,花开时黄橙橙的带着一种特别的气味,总会招来许多蜜蜂和蝴蝶,嗡嗡嘤嘤的好不热闹。而我喜欢的其它的花花草草,则总是种在园墙根或靠南窗的酱栏子里。鸡冠花、大丽花、秋葵等花花期较长,种在墙根,能一直开到深秋。在酱栏子围成的方寸之中,妈妈最常种的就是八瓣梅、秋葵。我家酱栏子与别家不同的地方,是靠窗有一颗杏树,年头多了长得高及屋顶,夏天的枝叶遮挡了阳光,使屋里特别清凉。而最美的是春天四月,杏花开的时候,满树粉白如云似朵,蜂飞蝶舞的春闹景象每每令邻里羡慕、驻足观赏。而凤仙花为什么总是间种在瓜地里,到现在我还是不得而知,这些都成了我后来绘画创作的源泉。
三、际遇与创作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的,只记得上小学时书本很少,没有画画的纸,我会把语文书的扉页画满,被老师看见常常是批我不爱惜书本。那时农村的小学和初中都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都是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后来我考上了本科美术专业,又在工作后在央美脱产读了两年研。因着硕士毕业论文求教的机缘认识了郭怡孮先生,郭先生对生活与创作的感悟之深令我钦佩。他赠予我的石涛语“笔非生活不神 墨非蒙养不灵”的墨宝,让我深切地牢记艺术创作“深入生活、蒙养笔墨”的重要性。而戊戌八月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跟随郭先生的短期学习,更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郭先生以荷花为例,将花鸟画从现实生活到艺术创作的最本质的过程与方法呈现给我们,通过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论讲解、对历代荷花的画法赏析、以及文学方面对荷花的诗词描绘的介绍,再到写生实践与创作体验的过程,让每位学员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到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深刻地领悟了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这对于花鸟画创作来说起到的是以点带面的作用,足见先生之用心良苦。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郭先生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解之深是一般人达不到的。聆听先生的讲解我的体会就是,若想搞好创作,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广义的生活和狭义的生活,以及什么是广义的形式和狹义的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搞好典型形象的创作。广义的生活是指人文的、历史的、社会的对这一典型形象的描述和认知;狭义的生活就是指自然生活。光有对形象自然生活的了解是不够的,必须了解广义的生活,了解诗词文赋等对所选形象的记载和描述,才能深切地体悟表现的意境和境界,例如画牡丹,若想把牡丹富贵的神气画得淋漓尽致,除要了解牡丹的自然生长结构和生活环境外,还需得了解历代人文对牡丹所赋予的文学上的涵义,才能更好地表达理想的绘画意境。牡丹历来都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历代对牡丹文学上的描述非常多,尤其是诗词。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绮丽篇里有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这一句子,这里面“富贵”是精神的,可理解为“气质”;“黄金”是物质的,可引申为“形式”。该句的原意应该是说诗歌如果在气质上富足高贵,就大可以忽略形式上的追求了。而用这句来形容牡丹,无疑表达了牡丹的本质特点。“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仙李白用牡丹花来形容杨贵妃的容貌,从这些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再来了解牡丹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对于表现神存富贵的牡丹的姿态、气质,就会更丰富、饱满许多,这比单单的只了解一枝牡丹的写生技法不知要丰富多少倍。正如郭先生所说的:“追求中国诗情对自然的现代朗照”,这些都是创作情感的来源。
然后是研究如何表现的问题。要有广义的形式和狭义的形式的概念。自然界里隐藏着诸多的艺术规律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如果我们对艺术规律的感觉也就是宏观的广义的形式没有理解,那到生活里去就是白浪费时间了。正如郭先生所说:“单单地抠形没有任何意义,能够找到艺术规律这才是画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找到艺术规律其表现可以是所有形式的组合,可以不择手段,也可以择一切手段。当你的表现手段与表现内容能达到最佳的组合的时候,一幅好作品就诞生了。
而我,也正是沿着我自小的生活轨迹,根据我的生活经历,用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切体悟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的。
注释:
{1}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
{2}张尔进.美学概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3}载叶坚,石丹.石鲁艺术文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