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学研用”五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梯队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09黄家才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师

张 爽, 黄家才

(1. 南京工程学院 人事处, 江苏 南京 211167; 2. 南京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1],目前主要以校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类竞赛为主,其中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覆盖面最广,高校往往拿出可观的经费立项资助科技创新项目。以我校为例,学校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大学生参与面广,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我校对大学生创新学分的新规定,更使得包括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内的创新实践活动成为新常态。然而,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有益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

(1) 虽然学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但是受资助面还是有限,因此需要寻求其他途径作为校内创新资助的补充,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很多学生有意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但因缺乏教师指导,找不到合适的题目而错过时机;

(3) 也有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后,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有效沟通,导致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4) 大部分学生虽然能按时完成项目并结题,但是完成质量一般,不善于提炼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等成果,且结题后只有很少数学生能继续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持续创新训练不够;

(5) 学生申报的课题大多是自拟课题,与工程应用实际有较大差距。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探索了新的培养模式,提出“产教学研用”五结合、团队式指导、梯队式培养的新模式,并付诸实践,取得显著效果。

2 “产教学研用”五结合、梯队式培养、团队式指导的新模式

“产”指的是与产业结合、校企合作,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教”即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历和经验的教师队伍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梯队式培养是指在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帮带并指导低年级学生,如研究生指导大四学生,大四学生指导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指导大一、大二学生[2]。梯队式培养模式高效利用了学生团队之间的“知识存量”,帮带指导中不仅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高年级学生的指导能力、协作能力[3]。

在梯队式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团队式指导,即若干名教师构成导师团队,对参加创新的学生进行集中式指导或分散式指导,改变了过去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方式[4]。导师团队定期举办科研沙龙、实践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式指导中获得最大收益[5]。“产教学研用”五结合、梯队式培养、团队式指导模式如图1所示。

3 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新模式的效果

采取“产教学研用”五结合、梯队式培养、团队式指导模式,有效解决了部分问题。

3.1 为更多的大学生创造创新实践训练的机会

虽然学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但是受资助面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寻求其他途径作为校内创新的补充,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导师团队将自己的产学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每年都吸纳没有立项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仅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也为教师分担了一部分工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很多学生除了上课,课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师的实验室度过,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以后就业增加了筹码[6]。

图1 “产教学研用”五结合、梯队式培养、团队式指导模式系统结构图

3.2 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每年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期间,很多低年级学生有意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但因缺乏教师指导,自身知识积累又不够,找不到合适的题目而放弃申报,导致到了高年级阶段更不会主动报名参加创新活动。少部分学生能积极申报,但是选题大多是自拟课题,与工程应用实际有较大差距。

针对这种情况,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低年级学生抓起,主动联系学生,并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科技创新项目如何选题、如何组织开展研究。一般情况下,采取导师团队的形式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立项题目一般来自教师的产学研项目的子课题,或者具有应用背景的预研课题。获得立项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没有获得立项的学生,也将在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以课题为纽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用”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在感兴趣的工程环境下逐渐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7]。

3.3 保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有的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后,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有效沟通,导致进展缓慢甚至停滞;大部分学生虽然能按时完成项目并结题,但是完成质量一般,且结题后只有很少数学生能继续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持续创新训练不够[8]。大学生创新目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不是阶段性的训练。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梯队式培养模式体系中,大三学生指导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指导大三学生,研究生指导大四学生,梯队之间形成了传帮带的局面。大一、大二学生实践内容为教师科研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内竞赛,达到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大三学生实践内容除了教师科研项目、各类校内竞赛外,还将主持或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四中不考研的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是企业委托开发的项目、新产品开发,部分学生在企业开展校外毕业设计,企业安排工程师给予全程指导,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梯队式培养模式保持了创新实践的连续性,在不间断的创新实践积累中更容易出成果[9]。

3.4 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提炼成果的能力

很多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善于思考如何提炼创新成果,不善于申请专利、撰写论文[10-11]。针对这一问题,在新的模式里,团队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讲解如何从创新项目和实践中提炼创新成果,并鼓励学生申报专利、撰写论文。

3.5 解决大学生创新实践与考研之间的矛盾

很多学生因为有考研的计划而不愿意在创新实践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导致虽然考研初试通过,却在复试环节的专业课实践能力考核中失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导师团队充分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鼓励低年级学生做好、做实创新实践活动,尽快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到了大三再全身心投入考研复习中[12]。这一做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每年都有大四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考上研究生,且在复试环节因为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创新成果(专利、论文、比赛获奖等)而顺利通过复试被正式录取。

4 实践效果分析

“产教学研用”五结合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梯队式培养模式,自2011年开始探索并实践,团队教师每年都指导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取得丰硕的成果。

(1)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梯队,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形成了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研究氛围。将大四学生及研究生送到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化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

(2) 每年指导一定数量大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或主持校级、省级科技创新项目,且选题都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项目获奖率较高。

(3)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4) 创新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特别是班主任加入到导师团队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全程督促与激励作用。

5 结语

基于“产教学研用”五结合,探索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梯队式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成果是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可行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圆我教师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