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19-01-09金仁东柯红岩
金仁东, 马 庆, 柯红岩
(北京科技大学 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实验室是高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高校集聚精英、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对高校提升创新力、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学科发展举足轻重[1]。全面做好验室安全工作,是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的前提保障,也是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推动下,高校在实验室上的投入增加,同时实验室安全问题也呈几何倍数放大。有关学者对1997—2016年发生的112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得出,62%的实验室事故系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不慎、试剂储存不规范、废弃物处置不当等人为原因造成,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伤亡人数占到事故总伤亡人数的80.7%[2]。因此如何提高实验人员特别是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实验室安全知识与技能、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成为教学育人的重点环节。
1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法律的要求
1.1.1 法律要求
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管理范围。根据相关法律及部门规章规定,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是高校应当承担的法定职责,接受安全教育是师生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25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由此可见,安全教育不仅是高校、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履行的法定职责,而且也是个人基本从业资格要求。
1.1.2 政策导向
近年来教育部、北京市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高校师生安全教育。2006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 2015年教育部科技司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品安全自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将“安全知识、操作规范培训情况”作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重点内容之一。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推动建设“课堂教育、日常宣传、专题活动、实践体验”四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教育整体水平与效果。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创新举措,推进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按照“全员、全程、全面”的要求,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中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具体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风险的科学认知水平。
1.2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规划层面重视不够,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校普遍对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安全素质没有严格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实验室安全教育未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3],从而导致安全文化教育,特别是实验室安全教育缺位。此外,虽然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安全投入的经费逐年增加,但相比对教学、科研的投入远远不成比例,并且更多地集中在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上,而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投入比例过低。
缺乏总体规划,实验室安全教育不成体系。一方面表现在实验室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分工不够明确,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实验室安全教育碎片化。各级教育形式重复、教育内容重叠、教育受众群体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组织开展不够有序。
1.2.2 实施层面操作性差,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
实验室安全教育手段多,但没有可借鉴的具体操作标准或流程,而且不同手段的教育内容针对性、专业性不强,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混淆现象,最常见的是以专家讲座的方式代替其他教育手段,这种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目的不是以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技能为主,而是以培训记录留档备查为主。
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师团队未建立。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3方面的知识:一是安全理论知识和技能,二是相关专业背景,三是相关实验安全操作技能和经验。但目前高校从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体以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为主,但由于专业限制,讲授的内容集中在学校管理规范和安全基础知识方面,不能满足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需求。部分开设课程的高校积累了一定的教师资源,但往往以青年教师或者实验岗位教师为主,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当前全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需求。
1.2.3 保障层面检查不到位,实验室安全教育考核未建立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现阶段教学督导机制尚未在实验室安全教育领域全面执行,高校更多的是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但实验室安全检查的重点仍是危险源与隐患问题的监管和整改,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检查停留在表面,只能检查“是否开展”“是否有记录”,对开展的过程、内容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
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一是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手段自身而言,评价指标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考核方法和安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4],目前尚未有高校对实验室安全培训讲座、准入考试的实施情况、取得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考核;二是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施主体和受众群体而言,安全教育未纳入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业评价、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思路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在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综合素质为目标,着眼于教育实施主体和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教育手段和内容,覆盖安全教育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效果评价及支撑保障等环节,最终建成“全员、全程、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2.1 指导思想
2.1.1 坚持全员原则,关注重点群体
坚持全员原则,要求做到全员参与,全员覆盖。即学校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学习并掌握安全常识及基本技能,其中全体人员不仅包括在职教职工、在校学生,也包括交换(交流)生、兼职教授(博导)、外教、访问学者、交流访问人员等。
关注重点群体,一方面要求具有安全教育职责的主管部门、专职机构及管理人员通力协作、有效落实安全教育职责;一方面要求重点群体,即实验岗位教职工、进入实验室学习及研究的学生及其他人员,具备相应实验岗位、实验项目必备的专业安全知识及技能。
2.1.2 坚持全程原则,聚焦关键环节
坚持全程原则,要求实验室安全教育常态化和全程化。一方面要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议程,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贯穿每个师生及其他人员进校、工作或培养、离校等全过程。
聚焦关键环节,严格建立并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加强师生入校环节、入实验室环节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具有较高安全素质、符合相应资质要求,也为后续深入开展专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夯实基础。
2.1.3 坚持全面原则,突出个性要求
坚持全面原则,要求做到内容全面、手段丰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应涵盖安全与环保法规政策、管理规范、安全常识、化学品及气瓶等常见危险源安全知识等各方面,不仅包括理论知识也要包括操作技能。同时教育手段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专家讲座,还需采取网络教育、视频教育、实践教育、演习活动等多元化、新形式的手段[4]。
突出个性要求,一方面教育内容需综合考量教育受众群体所在专业特色,所接触实验室、实验过程及研究项目的特点等,突出学科、实验特殊性,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中的自我教育[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下而上设计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及内容。
2.2 建设思路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1) 分级。根据教育主体不同,分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校级应当在主管实验室安全工作校级领导机构领导下,形成由主管实验室安全职能部门牵头,本科教务部门、研究生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留学生主管部门等多部门联动的机制。院级应设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开展。实验室级则应由实验用房责任教师具体负责。
(2) 分层。每一级根据教育受众群体专业、安全需求等特点划分不同层次。其中校级可分三层,包括全校师生、全体理工科专业师生和重点安全防范学科学生。院级可分两层,包括本单位全体师生和准备进入实验室师生。实验室级可分两层,包括进入本室的全体人员和具体操作、管理等特殊人员。
(3) 实施。包括教育手段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具体操作流程等,需要每一级针对不同层次的特点进行总体规划。其中教育手段包括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安全课程、准入考试、应急演练以及其他文化宣传活动等。
(4) 评价。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统一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针对实施手段而言,安全课程评价采取教学督导和学生测评为主,其他测评方式为辅。同时推进学校人事及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人员及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中,并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学生评奖评优、毕业离校挂钩。
(5) 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即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的配套与完善。经费保障,即学校、学院、实验室应有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专项经费,并逐步提高其在总体实验室经费中的比重。检查监督,即发挥实验室安全检查作用,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施情况和效果作为检查重点内容,同时将安全检查作为宣传安全知识的手段之一。
2.3 总体框架
综上所述,结合指导思想和具体建设思路,初步搭建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框架(见图1)。
3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构建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根据实验室安全教育对象,即实验室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等,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定位的不同,综合运用法律、制度的规范力量、安全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以及安全文化伦理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使广大师生具备通识与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及紧急处理能力,这是多种教育主体基于共同教育客体的合作互动的结果。毫无疑问,体系构建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等多个主体统筹规划实施,更需要对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梳理,是构建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图1 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框架
3.1 针对定向群体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确定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受众群体是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的首要前提。构建全员化、层级性、全过程化教育体系,重点针对定向群体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安全教育效果,有效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其中定向群体可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新”群体,应重点围绕新入校教职工、新上岗辅导员、新入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常见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进行法律、规定宣贯;第二类是“危险”群体,主要包括剧毒品、易制毒、易制爆等管制品使用人、使用量大的易燃、有毒气体使用人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危险品管理、气瓶存储与使用等方面培训;第三类是“频发倾向”群体,在实验室安全检查、督查中,存在多项安全隐患或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人员,不仅需要通过公示整改、惩处手段来约束,还应该加强安全案例分析、安全警示教育等。
3.2 多维管理模式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实验室安全准入根据管理主体、准入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级:校级准入、院级准入,以及实验室级准入,是多个管理主体共同组织实施的过程,是在管理维度的多元化[6]、受众群体的广泛化基础上建立的实验室安全准入网格化、精细化教育管理,其中校级准入是基础准入,院级准入与实验室级准入是专业化、个性化准入。从校级准入到实验室级准入逐层深入,是实验室安全教育资源在结合学科背景、专业领域基础上,将实验室安全通识知识、仪器设备使用、实验环境架构,以及安全工作体系完善统筹纳入安全准入建设范畴,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准入体系的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建立与实施应坚持分层次实施、逐层推进、全过程管理原则,组建管理与监督队伍,通过设置二级单位实验室安全秘书、实验室安全责任教师,组建管理与监督队伍,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施效果。
3.3 覆盖重点领域的实验室安全基础课程
开设实验室安全基础课,设置实验室安全课程学分是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建设与实施的深化与拓展,是较为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7]。高校全面推进高校安全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程,应通过重点学科试点、相关学科推广、理工学科覆盖等程序逐步实施。
(1) 应找准课程定位,突出层次性与针对性,根据学科类别以及涉及危险源种类特点,搭建安全课程结构:如将主要涉及危险化学品、压力气瓶、危险废弃物为主的学科,如化学、生物、材料、冶金等划分为第一层级;将主要涉及水电及消防安全、辐射安全、特种设备为主的学科,如机械、电子信息、土木、资源等划分为第二层级。分层次设计课程,通过分层分类规划,使课程更贴合专业特点。
(2) 提出课程教学安排,注重合理性和衔接性;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进入实验室情况,确定课程类别、开设年级、学时数等。
(3) 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实效性和实用性,从理论部分和实践环节两部分详细介绍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基本内容。理论部分包括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安全、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实验室辐射安全、特种设备的安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实验室消防及水电安全及实验事故应急处理和其他相关安全知识。实践环节包括突发事故应急演习、实验室安全检查及其他参观活动[8-10]。
在规划好包括组建授课人员、讲义、课件制作与研讨等环节后,开始组织实施并加强课程建设,增进与相关高校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师资培训、课件优化等。
3.4 强化公众参与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环境构建不仅需要合理的体制、健全的规范,更需要提高实验室师生安全素养,增强其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定的内驱动力。为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建构内在的安全文化精神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导向、激励、凝聚功能,通过“安全年”“安全月”等项目建设,开展系列实验室安全文化活动。建设项目可通过“聚焦热点、拟定主题、项目征集、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活动程序,重点围绕“专项检查、竞赛活动、应急演练、宣传展示、信息化建设、奖项评选”等内容设计主题;如开展“学生一日安全员活动”“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实验室安全校园文化作品征集”“实验室安全微视频制作”“实验室安全先进实验室、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强调学生参与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注重项目活动长期性、定期化开展,以持续营造校园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品牌长效机制。
3.5 重视持续改进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建设
构建分级分层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最终应服务于教育过程、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开展教育环节的效果评估;建立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检查、督查制度并组织实施,针对安全隐患督查建立公示制度、加强隐患整改,在形成闭环管理的基础上,将隐患整改落实、实验室安全事件(事故)与相关单位、个人的考核评定、职称评审相挂钩;对重点教育活动导入绩效评价模式进行教育效果评估,建立、健全“培训—评价—反馈—完善”,为后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完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11-12]。同时加大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经费投入,引入相关高校、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公安机关的参与,为安全教育体系建立完备的专业师资力量及专家指导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