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019-01-09俞章平余晗俏李俊李超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祖细胞稳定型生长因子

俞章平,余晗俏,李俊,李超

冠心病是血管病变,其形成机制中,内皮损伤与功能障碍是主要的环节之一。内皮祖细胞主要是一种骨髓衍生或来源于其他组织,在循环中逐渐迁移和增殖及分化,并最终形成成熟的内皮细胞类型[1]。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不但参与人类胚胎血管的形成,同时还参与人类出生后成长过程中血管新生与内皮受损后的修复过程[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促进人类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其不但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同时还具有趋化作用,对人体血管内膜修复等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病名及诊断标准》[3],且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感染、恶性肿瘤、高血压控制不理想、肺心病、急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急性肺感染,中度以上贫血或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肌病等。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45~72岁,平均(62.3±3.5)岁;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稳定型心绞痛26例。另选21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44~70岁,平均(61.9±3.4)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于清晨空腹下采集肘静脉血液4 ml,然后贮存于4℃冰箱中待测,于4 h内完成检测。内皮祖细胞:分别在试验管和对照管中加入全血100l,并加入抗体和同型对照,然后轻轻摇匀,放置于冰上避光孵育30 min。溶血素LysingSolution采用去离子水以1∶10进行稀释,分别在试验管和对照管中加入稀释好的溶液2 ml,于常温下避光孵育10 min。将溶血后的试管1 500 r/min离心5 min,去除上清液,并加入2 ml PBS缓冲液,然后再离心处理,去除上清液,洗涤后加入500lPBS,轻轻震荡,等待流式检测。循环内皮细胞检测:分别在试验管和对照管中加入100ml全血,然后加入抗体和同型对照,轻轻摇匀,放置于冰上避光孵育30 min,溶血素Lysing Solution采用去离子水以1∶10稀释,分别在试验管和对照管中加入稀释好的溶液2 ml,于常温下避光孵育10 min。溶血后离心处理,弃除上清液,加入2 ml PBS,离心,洗涤,弃除上清液,洗涤后加入500l PBS,轻轻震荡以使细胞重悬,等待流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1.3 观察指标 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并观察不同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和黏附能力、迁移能力、生长因子水平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内皮祖细胞鉴定情况 血管内皮祖细胞存在内皮祖细胞特性,培养7d后形成梭形内皮细胞。

2.2 各组血管内皮祖细胞情况 各组血管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数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于对照组。见表1。

2.3 各组内皮祖细胞黏附能力比较 冠心病各组间贴壁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贴壁细胞数量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见表2。

2.4 各组血管内皮祖细胞迁移情况比较 各组血管内皮祖细胞迁移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迁移数量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于对照组,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于对照组。见表3。

2.5 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近;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见表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黏附能力无相关性(=0.28,> 0.05),而与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迁移能力呈正相关性(=0.84、0.72,均< 0.05)。

表1 4组血管内皮祖细胞情况 CFU/106

表2 3组内皮祖细胞黏附能力比较 个/视野

表3 4组血管内皮祖细胞迁移情况比较 个/视野

3 讨论

早期内皮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较差,其通过旁分泌方式来促进血管与微血管形成;而晚期内皮祖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迁移及分化能力,可直接进入受损组织以修复小管内皮,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4]。正常健康人群外周血液中内皮祖细胞成为稳定状态,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等事件时,内皮祖细胞会出现短暂升高。有文献报道,内皮功能不良是成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基础[5]。单层内皮细胞可分泌重要调节因子,为血小板与粒细胞提供光滑管壁结构,当患者发生高血压等疾病时,其可削弱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增加缩血管误诊等产生,从而增加患者细胞黏附力,促进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形成血栓[6]。部分生理变化也会致人体内皮祖细胞数量发生变化,如雌激素等可增加人体内内皮祖细胞数量,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内皮祖细胞数量在心功能I~II级时增加,在心功能III~IV时下降[7]。本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高于对照组,且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患者,但黏附能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祖细胞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文献[8]报道结果相似。

表4 4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ng/L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来源,但缺血心肌组织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这主要是因缺氧状态是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始动因子。正常人群血清中存在极低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当心肌细胞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下,其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将会明显增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人体内皮祖细胞动员和增殖,促进人体血管内膜修复与新生。

综上所述,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来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祖细胞稳定型生长因子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