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019-01-09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概况】《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于2017年12月2日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8年2月1日正式实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调整方案》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初步形成“五城九区多园”一体化发展格局。创建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0月获科技部批复同意,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修改完善自创区高新区奖补资金实施细则,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印发《关于修订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建立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根据自创区建设绩效对苏南国家高新园区进行奖补,下达奖补资金3亿元。省市共同推进20项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总投资170亿元。加快建设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与苏南五市和苏南各国家高新区的互联互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布自创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瞪羚企业数达262家。2017年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高新技术企业达9364家,全面完成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年度目标任务。
(省科技厅)
延伸阅读: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顾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战略演进
早在1989年,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1994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比国家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早6年。这一战略的内涵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坚持科技先导、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产业和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加快提高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培养大批跨世纪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以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基础的科技和管理现代化,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主要支撑力量,把江苏建成科技先导型经济省份。这一战略将“科技先导”与“教育优先”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1994年底,省第九次党代会根据邓小平南巡时提出江苏发展比全国快一点的要求,从省情出发,提出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在随后的“九五”规划中得到体现。这一时期,随着江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199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原先的三大战略扩充为四大战略。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科学发展观成为新的发展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江苏在四大战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城市化战略。从“九五”到“十一五”,发展战略从3个演变到5个,但“科教兴省”始终居于基础和主体地位。
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2010年底,省委在《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原来五大战略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特别是把原来的科教兴省战略细化分解为科教与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形成“六大发展战略”,即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明确科教与人才强省为基础战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
“科教兴省”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不仅内涵更为丰富,还使这一发展阶段的重点更加突出。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是人才。江苏不仅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还明确了要把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三位一体”推进,形成合力效应,从而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大创新,也是江苏发展战略的一大突破与创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这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理念、体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创新驱动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一战略的提出,展示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当时江苏“六大战略”的核心,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年底,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江苏发展战略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科教与人才强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共享七大战略。“七大战略”既是原先“六大战略”的延伸,又丰富了内容、深化了内涵,旨在解决江苏发展最紧迫、最直接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更加突出全面创新要求,有利于引导全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更为强劲的动力。
二、主要成效
从科技兴省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9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首位;发明授权量23.1万件,位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5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约占全国的1/8,民营科技企业超过10万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
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6年,共实施30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成实施了75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227家项目承担企业成功上市。建成165家科技产业园和13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了7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1.5%,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引导企业与国内近千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校企联盟1.1万多个,研究生、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3000多个。201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稳定在90%左右,比2010年提高50多个百分点。建成6个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和290家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省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达5000多家。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现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目前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达到10个、占全国1/6。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分别达16家和3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3.66%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省4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21.5%的地区生产总值。
创新创业生态逐步优化。截至2016年底,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384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家,孵化面积达3000万m2,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达6家、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超过6200亿元。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和备选企业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入库企业超过17000家; “苏科贷”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累计发放贷款282.96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3751家;启动科技保险风险补偿工作,全省新型科技金融组织达147家,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100亿元。获批建设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向纵深拓展,常熟、海安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改革示范效应有效发挥。
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技术创新水平需要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仍较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丰富的科教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省政府研究室)
【《2017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指数》发布】2018年2月8日,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南京向社会发布《2017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指数》(以下简称“苏南创新指数”)。这是江苏首次发布苏南创新指数。数据显示,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年2014年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2015年、2016年苏南创新指数分别达115.79、131.47,分别比上年提高15.79、15.68,各分项指数均保持总体上升态势。
为推进示范区建设,突出科技创新质量、效益、绩效为主的评价导向,2017年,由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牵头,组成苏南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在借鉴和参照国内外知名创新指数基础上,从创新理论支撑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导向两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理论框架,从创新的主要环节、关键要素、各类主体及不同层面综合选择能够有效体现创新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最终研究形成《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指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辐射、创新国际化6个一级指标,30个具体指标。
2015年、2016年苏南创新指数及各一级指标指数
2016年各市对苏南指数增长贡献率及各市创新指数
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苏南创新指数各一级指标指数均保持总体上升态势,其中创新资源指数、创新主体指数增长强劲,2016年分别达150.80和143.77:创新国际化指数、创新绩效指数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分别达128.56和128.23:创新环境指数、创新辐射指数平稳增长,2016年分别为114.30和111.99。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载体评估结果》发布】2017年11月6日,省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苏南自创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在南京发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载体评估结果》,《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同时发布。本次评估于2017年6月启动,主要针对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和企业,围绕创新载体建设的创新绩效和关键要素等方面,经地方推荐和综合评估等环节,共遴选出283家优秀创新载体,其中优秀科技园区50家、优秀众创空间50家、瞪羚企业183家。这是江苏首次对苏南自创区创新载体启动评估工作。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数据显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4年10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4年的2.79%上升到2.8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较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是2014年的1.5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260家,较2014年增长近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4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5%,比2014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成为江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遴选出的创新载体主要呈现出优秀科技园区发展质态良好,优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瞪羚企业呈跳跃式高成长发展态势等特点。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名单(共50家)
南京(11家)
通信 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中国未来网络谷)
江宁智能电网产业园
徐庄软件园
南京新城科技园
南京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
仙林科技城
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
南京生命科技创新园
白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马群科技园
新港科技创新创业园片区
无锡(9家)
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
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
无锡(南长)国家传感信息
无锡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
江阴临港新城新能源产业园
江苏数字信息产
宜兴创业园
宜兴高端线缆材料产业开发区
常州(8家)
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
常州科教城
在行业转型升级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在2018年的厨电市场,智能化、成套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厨电企业推出了成套厨电产品,但是,不少企业和用户对“成套”的理念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局限于风格、外观等形式上统一的成套,造成了市面上成套厨电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体验不佳。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尔厨电率先发布了“智慧大成套”解决方案,将互联互通、全流程、大生态定义为成套厨电的三大特质,从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深化成套厨电概念,为成套厨电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园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
华罗庚科技产业园
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
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
苏州(16家)
光电产业园
机器人产业基地
沙洲湖科技城
德国工业园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
软件园
汾湖科技城
苏州市节能环保科技园
盛泽纺织科技产业园
潘阳工业园
苏胜创新园
中新生态科技城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镇江(6家)
智能电气科技产业园
镇江科技新城
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
路面新材料和绿色建材科技产业园
丹阳高性能材料科技产业园
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众创空间名单(共50家)
南京(11家)
天印梦工场
腾讯众创空间(南京)
Youthspace·青创空间
南大科学园创新创业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E联U盟创客驿站
e+基地
南工劝业公社
紫东创意空间
紫丁香众创空间
南航创客空间
生命科技创客汇
无锡(8家)
星创工场
3W创客无锡
创业汇客厅
芒种众创空间
宜兴环保黑马营
源清聚力众创空间
三牛众创空间
惠创众创空间
常州(11家)
天使城
极客车间
N维度众创空间
“508”众创空间
常州新动力创业梦工场
互联智造众创空间
ASK众创部落
常州龙琥众创空间
恒创空间
多维众创空间
N立方创意工坊
苏州(17家)
蒲公英
苏大天宫孵化器
e帮创
36氪
众创+园
精尚慧
西安交通大学汾湖创客空间
玉山创客驿站(两岸青创园)
启迪众创工社
欧雷奥创新工场
今园1号
创客巢
众创营
创意云
慧谷创业+
西交创客
乐创空间
镇江(3家)
镇江市丹徒新城众创空间
中瑞Swirlab创新空间
智产汇知识产权众创空间
延伸阅读:《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摘要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跨过死亡谷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等特征。瞪羚企业主要通过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应用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创建新模式或构建新业态等方式实现快速成长。诸多发达国家均将瞪羚企业作为衡量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的指标,如美国《硅谷指数》多年将“瞪羚率”作为反映硅谷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OECD每年发布的《创业企业一览》持续跟踪欧美各国瞪羚率变化趋势。
在我国,科技部火炬中心制定了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入选标准,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也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瞪羚企业培育工作。作为全国最早实施瞪羚计划的区域,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03年就出台了瞪羚企业认定条件及支持政策,瞪羚企业数量一直位居全国榜首。另外,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天津滨海、杭州等国家高新区也制定了多项支持瞪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金融措施,纷纷加大对本地瞪羚企业的培育力度。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集聚了大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盈利能力强、产业模式新、高端要素集聚的科技企业,在《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6双创周特刊)》榜单中,苏南自创区中共有瞪羚企业181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列国家自创区第二位。分析瞪羚企业培育发展情况,对于推动苏南自创区建设、树立科技企业发展标杆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瞪羚报告”)为首期报告。
一、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发展概况
按照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标准,根据苏南五市自创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推荐的瞪羚企业候选名单及高新区统计对象数据库中2013~2016年企业统计年报数据,苏南自创区共遴选出瞪羚企业183家,瞪羚率(瞪羚企业数/列统企业数)为2.03%。
(一)瞪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瞪羚企业经济指标表现优异。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2016年平均营业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21.64%,平均营业收入是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76倍;平均员工数量378人,同比增长8.86%,平均员工数量是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96倍;平均净利润3853.93万元,同比增长58.50%,平均净利润是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的2倍,瞪羚企业平均利润率7.7%,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平均利税5722.5 万元,利税率为 11.4%。
(二)瞪羚企业成长性分析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爆发式成长。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营业收入2013~2016年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2.3%,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近2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的瞪羚企业有80家,占43.72%;三年复合增长率在20%~40%之间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达85家,占总数的46.45%。爆发式成长的瞪羚企业(指成立五年营业收入突破5亿或者成立十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的企业)有31家,其中,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设备制造商;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小米移动电源全球销量第一;天合光能蝉联“全球最具融资价值组件品牌”榜首。
瞪羚企业规模快速扩大。2016年入选的183家瞪羚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瞪羚企业47家,占比达25.68%,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瞪羚企业29家,占比达15.85%。分析2013~2015年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营业收入指标,瞪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瞪羚企业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2.95%,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瞪羚企业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0.66%。
(三)瞪羚企业与苏南国家高新区企业比较
瞪羚企业业绩表现突出,是苏南自创区企业的模范代表。苏南自创区中183家瞪羚企业平均进出口额50786.89万元,为苏南高新区企业平均水平的5.07倍;平均科技活动人员92人,为苏南高新区企业平均水平的3.07倍;平均净利润为3853.93万元,为苏南高新区企业平均水平的2.64倍。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二、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区域分布分析
(一)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分布情况
苏南五市均有瞪羚企业分布,其中苏州瞪羚企业82家,占比达44.81%,南京、无锡、常州瞪羚企业均超过30家,镇江瞪羚企业为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中瞪羚企业共139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5.96%。高新区中苏州工业园区瞪羚企业最多,为41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2.40%,其次为无锡高新区,瞪羚企业共22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 12.02%。
具体来看,南京市瞪羚企业集中分布在江宁高新园、南京高新区,两区占南京市瞪羚企业的45.45%。无锡市瞪羚企业集中分布在无锡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占无锡市瞪羚企业的70.97%。常州市瞪羚企业集中分布在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两区占常州市瞪羚企业的74.19%。苏州市瞪羚企业集中分布在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两区占苏州市瞪羚企业的71.95%。镇江市瞪羚企业较少,仅6家。从分布情况来看,苏南尚有10家省级高新区无瞪羚企业,分布尚不均衡。
(二)苏南自创区瞪羚发展经济指标
苏南五市瞪羚企业群体的营业收入平均值、营业收入三年复合增长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平均值等经济指标情况均有提高。
三、瞪羚企业产业分布分析
(一)瞪羚企业产业门类分布
瞪羚企业产业门类以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共分布于10大产业门类,其中制造业企业最多,达119家,占总数的65.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家,占总数的19.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家,占总数的7.10%。从具体行业来看,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共分布于33个行业,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瞪羚企业数量最多,为30家,占总数的16.39%,其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19家,占总数的10.38%。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行业门类分布
(二)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布
大多数制造业瞪羚企业分布于高新技术产业,在苏南自创区中瞪羚企业表现更为优异,成为苏南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制造业瞪羚企业中近六成分布于高新技术产业。119家制造业瞪羚企业中有68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瞪羚企业总数的57.14%;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最多,共20家,占制造业瞪羚企业总数的16.81%,其次为智能装备制造业,共16家,占制造业瞪羚企业总数的 13.45%。
瞪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表现突出。68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6.14亿元、平均净利润达5700.54万元,分别为苏南高新区内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 1.67 倍和 2.74 倍。
68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瞪羚企业中,有47家集中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三个行业中,占高新技术行业瞪羚企业的69%。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0家,平均营业收入8.13亿元,平均净利润5815.37万元,分别为苏南高新区该行业企业的1.73倍和3.07倍;其次,智能装备制造业16家,平均营业收入4.16亿元,平均净利润8655.33万元,分别为苏南高新区该行业企业的 1.48 倍和 3.49 倍。
四、瞪羚企业群体特征分析
(一)瞪羚企业性质特征
苏南自创区内瞪羚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中私营企业98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53.55%;各类上市企业46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5.14%。
从具体控股情况来看,183家瞪羚企业中,98家为私人控股,占瞪羚企业总数的53.55%,国有控股仅15家;私人控股企业是瞪羚企业的主力军。
从上市情况来看,183家瞪羚企业中有46家在国内外各类板块上市,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占上市瞪羚企业的67.39%。
江苏省瞪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
近九成瞪羚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家瞪羚企业中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有164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89.62%,占比高于苏南自创区整体水平42.03 个百分点。
九成以上瞪羚企业持续经营时间达到4年及以上。瞪羚企业平均经营时间为7.9年,绝大多数瞪羚企业成立时间距今4年及以上(174家,占95.08%),2013年及以后成立的瞪羚企业仅9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4.92%,说明企业从初创至高速成长一般需要4年左右时间。
(二)瞪羚企业规模特征
与苏南自创区内一般企业相比,中小规模瞪羚企业占比较高,多数企业员工数量主要分布于50~150人之间。
瞪羚企业营业收入平均规模为4.89亿元。183家瞪羚企业2016年营业总收入为895.74亿元。营业收入在0~2亿元瞪羚企业达到111家,占比60.66%,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瞪羚企业29家,占比15.85%。爆发式增长瞪羚企业(5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以及10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瞪羚企业)35家,占比19.13%。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2016年从业人员数为69230人,平均每家瞪羚企业378人。瞪羚企业中,员工数量在50~150人的瞪羚企业最多,达64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34.97%,其次为150~300人的瞪羚企业50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7.32%。
(三)瞪羚企业盈利性特征
在盈利方面,瞪羚企业2016年共实现净利润68.9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3853.93万元,瞪羚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7.70%,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6.18%,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14.85%,分别高于苏南自创区 1.92、1.23、5.75 个百分点。
从净利润分布来看,净利润在500万以下的瞪羚企业最多,共42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2.96%;其次净利润在500~1000万之间的瞪羚企业33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8.03%;同时,尚有13家瞪羚企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产能以及盈利能力尚未有明显提升,净利润上目前亏损,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10%。
从净利润率分布来看,瞪羚企业平均利润率为7.70%,净利润率在5%以下的瞪羚企业最多,共49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6.78%;其次为10%~20%,共48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6.23%。另外,净利润率在5%~10%的瞪羚企业37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0.22%;净利润率在20%~30%的瞪羚企业19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0.38%;净利润率在30%~40%的瞪羚企业14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65%;净利润率40%以上的瞪羚企业3家,占瞪羚企业总数1.64%。另外有13家瞪羚企业净利润率为负,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10%。
瞪羚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6.18%。资产利润率在5%以下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共有52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8.42%;其次为10%~20%,共有48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6.23%。另外,资产利润率在5%~10%之间的瞪羚企业42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2.95%;资产利润率在20%~30%之间的瞪羚企业15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8.20%;资产利润率在30%~40%之间的瞪羚企业7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3.83%;资产利润率超过40%的瞪羚企业2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09%。另外有13家瞪羚企业资产利润率为负,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10%。
瞪羚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14.85%。净资产利润率在20%~30%之间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共有46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5.14%;其次净资产利润率在10~20%之间的瞪羚企业数量为35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9.12%。另外有11家瞪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为负,占瞪羚企业总数的 6.01%。
五、瞪羚企业在孵化器培育及融资情况分析
(一)瞪羚企业在孵化器培育情况分析
孵化器对瞪羚企业的初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南自创区183家瞪羚企业中,有48家瞪羚企业入驻或毕业于各类孵化器,占所有瞪羚企业的26.23%,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7个百分点。其中已从孵化器毕业的瞪羚企业有23家,在孵企业有25家。
从毕业时间上看,23家从孵化器毕业企业的毕业时间均在2009年以后,其中于2013年和2015年毕业的瞪羚企业最多,均为6家,占已毕业瞪羚企业的26.09%。
(二)瞪羚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情况
2016年,共有9家瞪羚企业获得创业投资资金,累计金额达到6.74亿元,同比增长 67.25%,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25.80%。从获得资金的额度上看,2016年获得超亿元投资的瞪羚企业2家,获得投资低于2000万元的瞪羚企业2家。
六、瞪羚企业创新发展分析
(一)瞪羚企业创新要素投入分析
瞪羚企业创新要素投入较为活跃。R&D经费支出、科技活动投入及强度稳步提升,企业内部日常科技活动经费占比较高;人员投入上,科技活动人员占比超过20%,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瞪羚企业平均R&D经费支出2475.1万元,且呈稳步增长趋势,三年复合增长率21.78%,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例达5.06%。其中,R&D经费主要集中于500万~1000万元,共47家瞪羚企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5.68%。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主要集中于2.5%~5%,共67家瞪羚企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36.61%。
瞪羚企业平均科技活动投入2731.30万元,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6.38%,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近3个百分点,科技活动投入不断加强。其中,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500万~1000万元,共46家瞪羚企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5.14%;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主要集中在10%~30%,共51家瞪羚企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7.87%。
瞪羚企业2016年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16890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数的24.40%,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8.22个百分点,平均每家瞪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94人。科技活动人员中15708人为参加科技项目人员,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93%,1182人为科技管理和服务人员,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7%。
瞪羚企业员工素质进一步优化。从学历分布上来看,本科学历人员占据主要地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7.21%,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13.1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占从业人员比重达6.31%,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1.77个百分点。
183家瞪羚企业中,80%左右的瞪羚企业均设置了科研机构,创办科研机构总量为209家;企业办机构人员合计1054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2.42%,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1个百分点;科研机构经费支出31.89亿元,占科技活动投入的65.23%,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2.33个百分点。
183家瞪羚企业中有145家设立科研机构,其中113家瞪羚企业设立1家科研机构,占瞪羚企业总数的61.75%;17家瞪羚企业设立2家科研机构,占瞪羚企业总数的9.29%;7家瞪羚企业设立3家科研机构,占瞪羚企业总数的3.83%;8家瞪羚企业设立超过3家科研机构,占瞪羚企业总数的4.37%。另外有38家瞪羚企业尚未设立相关科研机构。
从科研机构人员上看,瞪羚企业科研机构配备人员平均为58人,多数在50人以下,占比达到64.48%;科研机构50~100人之间的瞪羚企业40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1.85%;科研机构100~200人之间等瞪羚企业18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9.84%;科研机构200人以上的瞪羚企业7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3.83%。
从瞪羚企业科研机构经费支出来看,科研机构平均支出1742.62万元,是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75倍,其中科研机构支出200万元以下瞪羚企业最多,达49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6.77%;其次为500万~1000万元的瞪羚企业44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 24.04%。
(二)瞪羚企业创新活动成果分析
瞪羚企业新产品产值及销售收入稳步提升,2016年瞪羚企业新产品产值384.92亿元,占企业总产值的54.05%,同比增长50.90%,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34.49% ;2016年瞪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379.40亿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54.86%,同比增长41.50%,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32.96%。新产品出口67.13亿元,占瞪羚企业出口总额的 61.93%。
瞪羚企业2016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72.04亿元,同比增长45.47%,占瞪羚企业营业收入的63.86%,较2013年提升6.2个百分点。瞪羚企业技术收入88.76亿元,其中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占据主导地位,为80.47亿元,占技术收入的90.66%。另外,技术转让收入0.97亿元,技术承包收入3.67亿元,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3.65亿元。
2016年瞪羚企业中共有144家申请专利,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8.69%,平均每家瞪羚企业申请专利13件;2016年瞪羚企业共申请专利2291件,获得授权专利1190件,拥有有效专利5624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01件,授权发明专利400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72件,申请发明专利占全部申请专利的48.06%。
瞪羚企业专利申请及授权保持稳步增长。瞪羚企业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拥有有效专利数量分别增长48.19%、21.30%和21.23%,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3.45%、6.22% 和 30.96%。瞪羚 企业申请发明 专利、授权发明专利、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分别增长 39.19%、15.27% 和 48.69%,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0.05%、27.28% 和35.65%。
瞪羚企业不断注重自身品牌意识,注册商标数快速增长。2016年瞪羚企业拥有注册商标1119件,同比增长52.24%,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71%。
2016年瞪羚企业共发表科技论文242篇;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形成国际标准2件,形成国家行业标准33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527件,同比增长31.41%,三年复合增长率36.53%;获得集成电路布图53件,同比增长3.92%。
(三)瞪羚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瞪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境外专利和机构数量平稳增加,跨境技术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2016年瞪羚企业人均工业产值102.88万元,同比增长29.60%,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5.16%,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11.75 个百分点 ;人均营业收入 129.39 万元,同比增长11.92%,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4.78%,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9.56个百分点;人均利润9.96万元,同比增长52.29%,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33.78%,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14.52个百分点。
瞪羚企业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周转率在2015年后存在一定程度下降。2016年资产周转率为0.627,净资产周转率为1.505,体现出瞪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周转放缓。
瞪羚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波动提升,2016年瞪羚企业资产利润率6.18%,较2013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14.85%,较2013年提高3.26个百分点。
瞪羚企业资产配置中,固定资产整体有所下降,流动资产占比较高。2016年瞪羚企业固定资产208.97亿元,占年末资产总计的 18.73%,较 2013 年下降 2.87 个百分点。
瞪羚企业出口规模持续增加,进口依赖性进一步降低,2016年瞪羚企业进出口总额21.08亿美元,出口总额16.3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7.47%,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17.0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9.15%。
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16年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4.34%,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58.58%。
瞪羚企业技术服务出口额出现小幅回落。2016年瞪羚企业技术服务出口额8478.69万美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9.96%。
瞪羚企业申请境外专利数量快速增长。2016年瞪羚企业申请欧美日专利33件,同比增长26.92%,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7.68%;2016年瞪羚企业授权欧美日专利11件,较2015年小幅下降,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0.06%;2016年瞪羚企业拥有欧美日专利81件,同比增长6%,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79.52%。
瞪羚企业境外营销服务机构及境外技术研发机构数平稳增加。2016年瞪羚企业境外营销服务机构共18家,较2015年增加4家,境外技术研发机构8家。同时,2016年瞪羚企业境外注册商标50件,同比增长6.38%,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3.53%。
(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
【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10月10日,科技部批复支持江苏省建设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科函创〔2017〕139号),这是全国首个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区域创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批复要求,示范区建设要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引领江苏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发挥积极作用。到2020年,要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科技成果集聚区和辐射源,为促进江苏省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五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现有创新平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工作合力。要立足制造业发展需求,聚焦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好推进重点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布局、构建高端创新资源开放供应链、加速打造产学研协同转移转化体系、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条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等六项重点任务,促进苏南地区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和高效配置,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挥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12月20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17〕149号)。《方案》要求,超前部署前瞻性产业。围绕纳米技术、石墨烯、物联网、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瞻性产业,实施重点研发计划,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成果。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基础材料、先进智能制造等领域,实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推进大数据试点示范等重点专项工程。开展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2018年组织实施100项产业前瞻性技术攻关项目、30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和20项重点专项工程。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战略性目标产品。面向智能电网领域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围绕高端装备发展方向推进数字化创新设计、高可靠工艺制造等,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推动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和“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2018年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增2家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试点,培育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50家五星级数字企业、10家“互联网+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站。 布局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重点在纳米技术、新材料、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吸纳大院大所重大科技成果,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探索依托产业基地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南京重点布局建设高端软件、未来网络、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无锡重点布局建设物联网、节能环保,苏州重点布局建设纳米技术、高端医疗器械,常州重点布局建设机器人、石墨烯,镇江重点布局建设航空航天材料、船舶海工、高性能合金材料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018年布局建设10个以上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苏南五市各布局建设2个以上。《方案》提出, 到2020年,在示范区转化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提升苏南创新型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建设10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0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300个专业化众创空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1000亿元以上。形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运作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努力建成全国科技成果集聚区和辐射源,为促进江苏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