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信息化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与项目管理策略研究*

2019-01-09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24期
关键词:项目管理院校信息化

薛 琨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一轮又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热潮极大提高了从基础设施到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在MOOC到SPOC的发展热潮过程中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量系统科学的信息化课程建设。

当前我国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已经从少量规划不严谨的浅层次技术融合时期进入到了大量系统的深层次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建设团队定位不清晰、建设模式的持续性不强、缺乏课程建设管理评价体系等问题。不同机构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了课程建设团队与管理的经验和模式,但整体缺乏体系结构设计和普遍适用的操作性。

因此,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国内外的现有经验,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团队组织和建设项目管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尝试建构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框架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管理流程与模式,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国内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减少教育的沉没资本,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效率。

二、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回顾

1.研究文献与数据的来源

丰富的文献、严谨的数据来源是研究的基础,因此笔者首先使用“‘来源类别=全部期刊’且‘主题=信息化课程建设’或‘主题=课程建设团队’或‘主题=课程开发流程’”作为数据检索条件,发表期限设置为2000年至今,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检索,总计得到289条文献结果,剔除会议通知等非学术资料,共计得到205条数据,基于关键词的频次分布,筛选频次高于5次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按照关键词频次高低排序,前五名详见表1。

表1 “信息化课程建设”相关高频关键词

笔者选取谷歌学术、百度学术、中国知网三个学术搜索作为遴选本研究文献的工具,利用遴选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标题相关度较高的文献33篇,进行泛读,基于研究的引用率与实用性,筛选出其中18篇进行精读,文献分类如表2所示。由于信息化课程建设领域强调实践属性,不同学科的信息化建设导致学科跨度大,科研属性较弱,因此参考资料的来源构成中,除了学术文献还有其他针对实践的描述性材料。基于这一困难,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对“信息化课程”概念进行具体化,例如,针对MOOC、SPOC、微课程等具体的信息化课程形式进行研究。

表2 精读文献来源分类

2.研究与实践综述

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其具体的形式是什么,从2000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的信息化课程形式也一直在变化。国内早期的信息化课程研究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课程,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基于实践,明确了远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对其功能作用、构成要素、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评价标准等因素做了系统阐述[2],但是笔者发现,由于技术的限制,且学习终端的普及度有限,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缺乏具体实践的资料来进行有效性验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学习终端的普及,国外MOOC、SPOC大规模兴起,国内也紧随其后,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信息化课程形式也带来了广泛的探索,例如:伦敦大学的MOOC课程开发指南为该校广泛建设MOOC课程提供了规范化的要求[3],哥伦比亚大学在MOOC课程建设中引入了项目管理的模式与商业化的课程建设形式,在科学规划和进度控制下,强调成本控制。[4]这一阶段的国内本科高校大多由教务处牵头,由校方提供技术专业团队,教师自主组织课程设计团队,国内研究者着眼于课程开发的流程、模式研究[5],但是在具体的团队角色、考评机制、进度管理方面缺乏规范性的参考。

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信息化课程的开发都分别有研究,都有清晰的研究对象、明确的课程开发模式与环节,但是以上研究多数是立足于本科教育,缺乏针对高职院校实际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研究,不同预算基础下的信息化课程开发要求更加精细的课程建设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笔者尝试探索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策略。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研究要避免“泛化”,区别于课程教学、学科建设等概念,同时,本研究以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选择目前高职院校的主流信息化课程形式为研究对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课程及信息化大赛型课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区别导致MOOC、SPOC等热点信息化课程形式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运用并不普遍。

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要素、建设模式的共同点,然后使用访谈法调查南京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实践的情况,期间将文献研究的结果与实践情况进行比较,记录异同点及其原因。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调查结果,梳理出具有普适性的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的策略。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对象、方法与流程

四、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流程与任务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投放平台多为学校自建平台,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的信息化课程投放平台为基于学校服务器的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教学、学习和考试,该平台由教务处统一管理。高职院校使用的信息化课程的平台类型可以明确课程建设的需求、限制条件、教与学的资源设计要求。

笔者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发现,不同院校的建设目标与预期有较大区别,同时缺少直接针对高职院校教学平台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流程和模式,因此,笔者以目前比较成熟的MOOC课程建设规范为蓝本,结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8周总计32课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为基础,设计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流程与任务安排,将信息化课程建设分为表3所示的四个环节,以此为基础对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进行调查和研究。

1.课程准备

课程建设前期,信息化课程的主讲人要向教务处等信息化教学管理部门申报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申请,申请获得学校主管部门通过并立项之后,意味着校级的预算,这是众多高职院校教师建设信息化课程的起点。课程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主讲人通常都是课程建设的总负责人,课程立项之后,主讲人需要完成:①课程的整体规划,具体指课程基本大纲、授课计划、课时分配、教学对象分析等;②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团队分为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缺少助教,通常主讲人都会选择与自己同一专业的教研室组建团队,而技术团队方面会有两种选择: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者外包给课程制作公司;③参与人员培训是指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与技术团队全体成员进行课程整体规划的介绍。

表3 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流程与任务

2.课程设计

随着主要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逐一细化,在梳理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输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技术团队的负责人作为技术代表根据教学团队给出的教学设计与讲稿,设计拍摄的分镜头脚本,项目负责人则要在两个团队工作的基础上给出后续工作的项目管理进度表,为后续的大量拍摄、剪辑、教学资料设计限定进度要求。课程设计环节,项目负责人需要掌控技术实现与现有预算和工作周期之间的平衡,否则再精细的设计也无法实现。

3.视频与教学资源设计

进入教学视频拍摄阶段后,主要为技术团队工作,因为拍摄与剪辑并非线性工作,所以技术团队负责人需要协调统一拍摄的技术与要求,可以建设示范单元,以供各章节拍摄和剪辑参考,与此同时,教学团队负责设计每个学习单元的配套资料。

4.课程上传与测试

在完成课程视频、教学资料的设计与制作后,由教学团队中专人负责在高职院校自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传,并在前端测试课程视频是否可以观看、配套学习资料是否一一对应且可以下载。

上述信息化课程建设流程与任务安排是基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学校的实践结合MOOC课程建设经验构建的,并不具备广泛代表性,根据本研究的思路,笔者根据2017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筛选获得一等奖的几所南京高职院校,访谈学校名称如表4所示,对信息化教学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策略。

表4 本研究访谈学校名称

五、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团队的组织

团队是支撑信息化课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除非项目负责人具有清华大学邓俊辉教授独自开发《数据结构》MOOC课程的能力和热情[6],教师个人承担课程开发是不可持续的一种方式,笔者调研的学校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都是采取团队建设。根据对国内网络课程建设和国内外MOOC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团队人员构成研究,合并定位类似的人员称谓,拟定团队成员构成和功能如表5所示。

笔者按照文献调研的团队成员构成方案,对包括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5所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领导或者信息化课程建设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结果显示,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构成与本科院校的MOOC以及网络课程有较大区别:①五所院校没有专职负责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部门或人员;②团队成员构成较为精简,因为人员越多,涉及的项目管理越复杂,在缺乏合理的团队激励条件和机制的情况下,协调比较困难;③课程建设预算是影响技术团队的重要因素,参赛型信息化课程建设通常选择外包技术服务。同时,访谈对象也表示,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和协调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职权划分清晰的情况下,专职人员负责项目管理与协调,无疑将大大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依据访谈结果和文献结果的综合与比较,笔者将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团队成员与职责构成进行归纳,如表6所示。

表5 网络课程与MOOC课程建设团队构成[7]

表6 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团队成员与职责

以上关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团队构成符合本研究访谈的五所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团队的支撑可以减少主讲教师的负担,同时,清晰的职责分工减少了一人多职带来的工作困难。

六、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8]项目管理者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以期提高项目开发效率,缩短项目周期。2005年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实践为信息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9],随着MOOC、微课等信息化课程形式的出现以及网络的大规模普及,笔者结合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过程,参照在线课程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的应用情况,项目管理有5个核心维度:范围、时间、成本、人力资源和质量[10],笔者从中选择时间、成本与人力资源三个维度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项目管理的研究维度,针对项目时间管理(Project Time management)、 项目成本管理(Project Cost management)、项目沟通管理(Project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三个知识领域进行研究。

1.项目时间管理

时间维度下,项目管理过程分为启动阶段、规划阶段、执行阶段、监控阶段以及结尾阶段五个阶段[11],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各个任务流程均包含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互有交叉,有时并行完成,一项任务的输出结果是另一项任务的输入条件,例如:教学视频的拍摄脚本编写要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基础。因此,项目经理是否严格把控各项任务的时间进度将决定课程建设的最终成败,笔者根据访谈结果,对课程建设各环节提出建议:①项目规划阶段,任务计划与时间分配应当以工时为单位。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长是标准8小时,以此为基础的任务计划与时间分配可以减少团队成员延期风险。②团队使用项目管理软件执行时间管理任务。目前,本研究调研的五所院校均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对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进行追踪和管理,频繁的线上协调会议或者是QQ工作群的讨论都是对团队成员工作时间的消耗,而以Microsoft Project软件作为代表的项目管理软件可以帮助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任务与时间要求,项目经理在管理课程建设时,也不必频繁召开协调会议。③教学设计与拍摄脚本的转化是决定视频制作进度的关键。教学团队完成教学设计后需要与技术团队的代表进行详细沟通,各教学环节的拍摄与动画方案一旦制定,后期的拍摄将严格按照拍摄脚本进行,随意的变更将会大大增加任务时间和项目预算。

2.项目成本管理

与MOOC等大型在线课程建设预算动辄5-10万美金不同[12],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和学校支持,缺少社会和个人的捐助。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课程建设项目预算的支配是由主讲人进行管理,因为主讲人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拥有毋庸置疑的支配权,但是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因素需要注意:①科学合理的计算项目成本是支撑和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②项目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计算方法,即根据项目规划的详细任务,结合学校的时薪工资水平进行计算。③项目预算应当留有余地,预留机动经费应对课程建设中教学视频需要反复修改等特殊情况。④信息化课程建设中,高职院校教务处的项目经理和助理的项目管理成本经常被忽视,缺少项目管理成本的预算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管理工作的缺失。

3.项目沟通管理

尽管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可以减少频繁的团队沟通,但是线上和线下的沟通计划依然必不可少,项目经理和项目助理应当在前期规划时就制定好对各个任务阶段的沟通对象、沟通内容以及沟通方式的计划。同时,项目助理应当对各团队的工作态度和情绪进行动态跟踪并向项目经理反馈,以便动态调整沟通计划和形式。

七、总结与展望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在满足学校自身的教学需要的同时,也可以优化职业培训资源,强化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培训机构的紧密结合,推进职业培训向基层延伸。[13]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对南京地区5所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调查,总结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笔者利用文献分析和访谈法对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的团队组织和项目管理进行分析,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①分析的文献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同时论文的数量较少,核心期刊文章占比较低;②访谈的5所南京高职院校缺乏广泛代表性,访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性的解读和分析;③本研究的结论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验证,通过对信息化课程质量的长期跟踪才能有说服力。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日益加强,为推动高职教育和技能培训信息化的供给侧改革,未来的高职信息化课程开发将面临广泛的学科和旺盛的需求。为更好地开展信息化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基于项目预算管理,建设科学合理的团队激励机制将是高职院校高效、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项目管理院校信息化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