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觅食模型的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调研分析*

2019-01-09朱红艳

图书馆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搜索引擎检索斑块

朱红艳

(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357)

信息觅食是为了解释和模拟用户信息行为而提出的,自引入我国以来,关于信息觅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导航与信息服务,研究信息行为的成果较少[1]。信息搜寻行为是指为了满足一定需求而有目的地查找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行为,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搜寻行为折射和反映了人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2]。据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专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占20.4%,在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占重要地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大学生网络群体涌现的同时,促使其信息搜寻方式逐渐趋于网络化[3]。他们从互联网上获取文献、知识与信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率先体验者,大学生信息需求较大,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环境的急剧变化,其信息搜寻行为呈现出了更多新的特征[4]。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基于信息觅食对其信息搜寻行为进行分析。

1 信息觅食理论及模型

信息觅食理论是由彼得·皮罗利(Pirolli·P)根据觅食理论提出的,他发现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与动物觅食过程类似,都在可能付出的代价与收益之间寻求一种最优化方案[5-6]。为了有效揭示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他提出了信息觅食模型,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和模拟人们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寻行为,主要包含信息斑块模型、信息菜单模型、信息线索理论3个模型[7-8]。

信息斑块模型侧重从信息环境角度出发宏观上描述信息搜寻过程,该模型认为信息搜寻发生在特定环境中,这种信息环境是由无数呈块状结构分布的信息集合组成的,一个数据库、一个网址、一个网页都可以被看作信息斑块,信息分布于信息斑块中,不同信息斑块所蕴含的信息在种类、数量、分布规律上存在差异。因此,信息价值也不同,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用户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识别信息斑块,预测在信息斑块中信息的价值、所需花费的时间,以及如何适时地结束一个信息斑块转向另一个信息斑块觅食以获得最大收益。

信息菜单模型侧重从觅食决策制订角度探讨觅食目标选择问题。该模型假设用户获取信息的速率是一定的,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佳收益,觅食者必须综合考虑信息价值、信息分布、所需时间及其他代价等问题,在可能的付出与收益之间做出权衡,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合适的觅食目标。而觅食目标的选择关乎觅食成败,目标选取过大或过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收益率,且在现实的搜索过程中,觅食者搜寻目标基本没有一个特定的、明确的内容,因此,目标选取前有效的觅食决策尤为重要[9]。

信息线索理论是从微观上探讨信息觅食过程中信息传递的理论。动物在觅食过程中,会根据自身觅食技能确定环境中的食物位置和状态,然后以其特有的方式,如释放特殊气味、跳舞等向其他同伴传达食物的一般信息,并刺激同伴跟随其开展觅食活动[10]。这些能够捕获同伴注意,并对觅食发挥提示和指引作用的行为或物质就是信息线索[11]。信息线索是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信息搜寻中,还可以表现为如文字、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更广泛的形式[12]。一般而言,信息线索中的信息量、信息价值与表达方式决定了搜寻效率。信息线索所涵盖的信息量越大、价值越高、表达越准确,觅食者与信息目标的距离越近。

2 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对象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对象

为了保障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笔者综合采用直接调查法中的调查表法和访谈法,以某高校本科生180名、专科生15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年级分布、性别比例、专业归属方面进行了系统抽样,除去无效问卷,共得到310份有效问卷,其中本科、专科分别收回175份、135份有效问卷,见表1。

表1 大学生年龄、性别、专业情况

2.2 数据采集

为了多角度挖掘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特征,本研究选取信息搜寻目标、搜寻渠道、达到目标的平均时间与平均次数、搜寻结果满意程度5个层面对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进行分析。

2.2.1 信息搜寻目标

笔者将大学生信息搜寻目标归纳为三类:①能准确确定信息搜寻目标,科学提取要素;②基本能确定信息搜寻目标,基本能较合理地提取要素;③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搜寻目标并提取要素。如图1,能准确确定搜寻目标,科学提取要素的学生有147人(占47.42%),基本能确定信息搜寻目标的有96人(占30.97%),其余67人(占21.61%)则不能确定信息搜寻目标,无法准确提取要素。进一步的访谈发现,那些能准确界定问题并提取要素的学生不仅知识结构清晰,信息素养也较高;而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搜寻目标、提取要素的学生不仅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清晰,而且大多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信息。

图1 信息搜寻的目标

2.2.2 信息搜寻渠道

本研究将大学生信息搜寻渠道归纳为搜索引擎、数据库两类。搜索引擎包括百度、360搜索、搜狗、必应、soso搜搜、雅虎、有道、新浪搜索、中国搜索、谷歌搜索、谷粉搜搜等。数据库包括:全球案例发现系统、国研网、ES P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起点考研网、学问网、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库等17个。要求学生分别从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中选取1~3个常用搜寻渠道。

统计显示,搜索引擎、数据库分别共得到892次和856次勾选,表明在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中,搜索引擎在使用率上占稍大比重(1.04:1)。如图2,百度使用率为49.89%,在搜索引擎中占绝对优势,其次是360搜索和搜狗,分居第二位与第三位,分别为18.95%、12.33%,三者占据搜索引擎主战场,而必应及谷粉搜搜、雅虎、新浪等搜索引擎用之甚少。如图3,在数据库中,使用率高于10%的有4个数据库。其中,中国知网使用率最高,为31.89%,其他依次为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搜索、博看网畅销期刊数据库,使用率分别为16.94%、13.90%、10.98%,四者合计占数据库总使用率的近3/4,表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搜索、博看网畅销期刊数据库是较受欢迎的数据库。

访谈调查显示,由于当前信息环境过于复杂,很多搜寻渠道操作复杂,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很多学生的信息搜寻行为都是“盲目”的,信息渠道选择受使用偏好影响较大,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搜寻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在搜寻渠道上,相比于专业性较强的数据库,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搜索引擎,即便选用数据库,也偏重一些综合性数据库,对全球案例发现系统、国研网等专业分析数据库使用较少,网上报告厅、职业能力与创业学习资源总库、职业全能培训库等视频类数据库由于对象侧重于毕业生,学生访问率也有所影响。学问网、人大复印资料等由于学生认知度不高影响了访问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搜寻渠道的可靠性而言,学生更关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应答速度、方便性,方便性、应答速度与使用偏好三者直接影响学生的搜寻取向。

图2 信息搜寻渠道——搜索引擎

图3 信息搜寻渠道——数据库存

2.2.3 达到目标的平均时间

本研究将完成信息搜寻的平均时间归纳为三类:<5分钟;5-15分钟;>15分钟。如图4,5分钟内完成信息搜寻的占46.77%;5-15分钟完成信息搜寻的占29.68%;超过15分钟完成信息搜寻或最终无法完成信息搜寻的仅占22.55%。结合访谈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在一刻钟内完成信息搜寻,一旦搜寻超过15分钟,学生会对搜寻产生抗拒情绪,除非问题无法替代,否则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放弃或请教他人等更直接的信息获取方式[7]。且相对于信息的可靠性来说,搜寻应答时间更快的搜寻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图4 达到目标的平均时间

2.2.4 达到目标的平均次数

笔者将达到目标的平均次数归纳为三类:≤3次;4-6次;≥7次。如图 5显示,有 143人(占46.13%)在找到满意的搜寻结果之前要经历3次以内的搜寻;有75人(占24.19%)要经历4-6次搜寻;有92人(占29.68%)要经历7次以上才能找到所需信息,甚至最终都未能搜寻到所需信息。可见,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能较为迅速、准确地定位所需信息,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信息搜寻上不得要领,搜寻困难重重。通过访谈进一步调查发现,一般超过7次未达到搜寻目标,学生很难会坚持继续搜寻,可能转向问题的替代方向或放弃。且在搜寻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处于随机试错状态。而一般情况下,随机试错更适用于范围比较有限的情况,对于具有无限可能的网络环境,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图5 达到目标的平均次数

2.2.5 搜寻结果满意程度

笔者将信息搜寻所得结果满意程度划分为三类:满意:问题得到准确解答;基本满意:问题基本得到解答,但并非最接近搜寻目标;不满意: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图6,46.77%对搜寻结果表示满意;19.35%对搜寻结果基本满意;33.87%对搜寻结果不满意。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可知,学生发觉搜寻结果达不到目标时,由于缺乏耐心,从而不愿意继续搜寻。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搜寻耐心与其信息素养、信息搜寻能力呈正相关。

图6 信息搜寻结果满意程度

3 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调研结果,可基于信息觅食三大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类。

3.1 “从哪儿搜寻”的问题

搜寻渠道的选取受搜寻目标指引,而信息渠道选择正确与否是搜寻结果满意程度的关键。从搜寻目标、搜寻渠道、平均次数与平均时间等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搜寻方式上具有分布较集中的特征,52.58%的大学生不能准确确定信息目标,超过半数的学生的信息搜寻行为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导致信息搜寻方式上偏重于搜索引擎和综合性数据库,同时由于这种盲目性,通常其信息获取方式是通过随机试错得到的,因此搜寻过程存在较大的偶然性,搜寻时间和搜寻次数不稳定,搜寻质量难以保证,可见,这种搜寻“盲目性”其实就是“从哪儿搜寻”的问题,即信息斑块选择问题。从直接原因来看,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检索目标、无法准确选择检索工具是导致其搜寻失败的直接因素之一,而结合更深入的访谈结果可知,影响学生信息搜寻的原因还在于:①网络环境复杂,信息斑块质量难以保障,导致学生“畏难”情绪和使用偏好,搜寻渠道单一、固化;②尚未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认知,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确定检索方向导致目标抓取失误,盲目搜寻影响效率;③对信息环境适应性差,缺乏丰富的信息斑块资源储备与实践。

3.2 “怎么获取”的问题

一般而言,对信息存储、组织、搜寻、获取认知越高,搜寻技能与搜寻耐性越高;反之,亦然。从搜寻渠道与搜寻平均时间、平均次数、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来看,搜索引擎在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中占稍大比重(1.04:1),专业数据库使用率相对较低,53.87%的大学生需要搜寻至少4次才能成功,且仅有51.61%的大学生的搜寻结果符合自身搜寻条件和要求,可见,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搜寻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信息斑块选择问题先验性地造成了信息搜寻过程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在信息搜寻过程中出现不知道“怎么获取”的问题,从信息觅食角度来看即为信息菜单制定问题。此外,结合访谈结果可知,该问题虽偏重于方法论层面,但根本原因在于对信息斑块认识不清、选择不当的认识论层面问题,除此之外,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①目标定位模糊,难以制定合理的信息菜单;②搜寻方式不灵活,对综合性数据库、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③信息素养较低,缺乏科学的信息搜寻方法及技巧。

3.3 “如何甄别与评估”的问题

信息线索对搜寻过程具有提示和指引作用,根据信息线索可以预测沿着该信息线索继续下去可能获得的结果,指引觅食斑块选择与菜单决策。找准信息线索可以使搜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仅会导致偏离轨道,而且越走越远。从搜寻花费的平均时间、平均次数以及搜寻结果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在信息搜寻过程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平均需要花费至少5分钟、至少4次才能搜寻到所需结果,且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其搜寻到的结果并不符合搜寻要求。结合关于搜寻过程和满意度的针对性访谈可知,导致学生搜寻时间长、搜寻障碍及满意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信息甄别与利用存在障碍,从信息觅食角度看,即“如何甄别与评估”信息线索问题,具体表现为:①与信息环境中信息的组织方式有关。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线索模糊、混乱,极大降低了搜寻效率。②与学生缺乏信息敏感性、信息线索识别能力低有关[6]。缺乏信息线索敏感性,导致信息价值与有用性得不到有效评估,有效的信息线索不能快速感知,而在无关信息或线索性较小的信息上浪费大量时间。

4 基于信息觅食模型改善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的建议

信息搜寻行为发生在特定的信息环境下,搜寻行为与信息环境密不可分。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环境问题,又有自身原因,本研究将从大学生和信息环境两方面基于信息觅食模型提出改善建议。

4.1 信息斑块角度——解决“从哪儿搜寻”的问题

信息斑块是信息的复杂集合,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斑块形式和内容具有多样性[9]。解决“从哪儿搜寻”的问题,既要从信息环境上突破信息斑块建设问题,又要从大学生角度引导信息斑块选择。

从信息环境角度来看,首先,增加信息斑块。信息资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应鼓励更多的信息提供者参与,增加信息斑块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来源。其次,提升斑块质量,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应加强信息科学管理,鼓励在系统性、客观性、可靠性原则下加快网络资源开发,及时更新、扩充资源,并对信息进行多角度揭示,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分类标准,细化信息组织,提升斑块质量。建立辐射全面、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线索清晰的强大信息集合,为信息检索提供保障。最后,加强信息立法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化管理规范,监控信息发布与传播,净化信息环境。

从大学生角度来看,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同学、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关注网络信息资源,拓宽自身知识面,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其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认识问题、肢解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减少因信息表达不准确而给要素信息与数据库信息匹配造成人为的障碍。此外,学生对信息环境的适应性是影响线索识别和搜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了解各种信息斑块,包括其信息特征及其检索途径等,提高信息环境适应性,培养利用网络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能力。最后,增强实践能力,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勤动脑、多思考,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搜寻渠道知识,熟练掌握检索语言、检索技巧和方法,强化搜寻决策中斑块选择的精准性。

4.2 信息菜单角度——解决“怎么获取”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总是力图把所有可能付出的平均工作最小化,信息搜寻过程亦是如此。信息菜单模型即基于此原则,探讨如何制定决策,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佳收益。

从信息环境来看,首先,从时间、经济、便捷性等角度降低学生搜寻成本,确定搜寻目标与途径,帮助学生优化信息菜单选择:加强平台建设,尤其是功能建设,包括检索效率、筛选能力与信息组织方式等,如及时扩充数据库资源、优化系统信息搜集功能和算法、设计更友好的检索界面、提供简单便捷的检索指南等,提高学生的搜寻体验[13]。其次,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用户对综合性数据库、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分析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培养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源的互补优势、合理选取检索渠道的信息获取方式。最后,以用户为中心,深入研究大学生的使用偏好,并基于此进行信息组织与服务。

从大学生角度来看,首先,可采用学校教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图书馆及相关专业开设的线下课程如数据库培训、文检课、嵌入式教学以及专题培训等的基础上,拓展学习形式,结合时下流行的线上学习方式如慕课、爱课堂等各种网络课程,关注和了解各种信息源。其次,重视搜寻效率,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形成科学的检索逻辑与检索思维,以便在面对不同的信息环境时能准确地制定信息菜单,提高信息斑块选择、评估及转换效率,优化搜寻。

4.3 信息线索角度——解决“如何甄别与评估”的问题

在信息觅食过程中,学生并不会直接找到所需信息,而是随着对信息线索的学习,逐步形成对目标问题的整体性认知,并以此指引接下来的搜寻行为逐步接近搜寻目标[3]。因此,信息线索是搜寻的关键。

从信息环境角度来看,资源建设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是搜寻的基础,在检索过程中,面对检索得到的成千上万种搜寻结果,逐条浏览所有结果显然是不可能的,用户往往更倾向于浏览排名比较靠前、价值最大的的几条结果[6]。因此,首先,应深化数据库信息挖掘,精准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线索清晰的信息环境。其次,根据美国SUNY大学提出的“注意偏好”理论,大学生对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信息更感兴趣,更容易聚焦关注[14]。应加强信息线索设计和组织。遵循接近原则,统一组织信息,从视觉上对信息类别进行引导。完善信息线索呈现形式,基于闭合原则、连续性原则和简单原则,发挥信息线索吸引用户注意力、减轻浏览负担的作用[15]。在强调时效性的前提下将最能解决用户检索请求的信息线索优先呈现给学生,提高信息线索在觅食策略中的比重。

从大学生角度来看,首先,应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环境学习能力,通过对遍布于环境中的信息线索的理解与认知的逐步加深,逐步明确搜寻方向。其次,提高对信息的注意力与观察力,进而形成较强的线索敏感性。通过辨识信息的种类及特征,预测沿着信息线索继续下去得到的信息的价值或距离最终目标的远近,促进信息线索向信息结果的转化。最后,重视经验的积累与应用。学生做决策的过程其实是认知层面的评价选择过程,他们常常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线索背后的信息价值,评估其相关性与有用程度,并利用信息线索进行判断性的思考。因此,丰富的信息搜寻经验有助于构建头脑中清晰有效的评价选择机制。

5 结语

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鸿沟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区分有无的新的分界线,那些觅食到新的路径者持续发展,而其余者则不断落后[16]。想要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根据信息觅食理论优化搜寻过程,提升检索效率,助力其成为信息时代的智慧觅食者。

猜你喜欢

搜索引擎检索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世界表情符号日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网络搜索引擎亟待规范
基于Lucene搜索引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