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压路上“七宗罪”,您都知道吗

2019-01-09

保健医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降压药保健品收缩压

我国高血压的防控现状一直不尽如人意,尽管各种科普宣教工作如火如荼,但是“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帽子仍然没有甩掉。各大科普平台的专家都在强调大众应该通过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来争取保持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如若确诊为高血压,且经过改善生活方式后仍达不到理想血压水平的时候,就更需要正确面对降压治疗(特别是药物降压)。但在医院问诊中仍然会遇到不少患者存在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故在此梳理了几条常见的“降压误区”并一一做解,大家一起来看看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呢?

误区1:没症状,血压就正常

恰恰相反,大部分高血压是没有症状的。等到明显感觉到身体因为高血压产生了不适,情况往往不容乐观。“无声杀手”就此得名!所以大家要注重血压测量,尤其是生活不规律、肥胖、长期过量饮酒、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建议至少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如果先前已经检查出高血压,测量频率还要更勤才行。

误区2:血压高了,一定要用药

笼统地说,成人理想的血压值为:舒张压8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120毫米汞柱以下。但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需要通过药物降压治疗,具体标准如下:超过80岁的患者,收缩压等于或超过15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等于或超过90毫米汞柱;小于60岁的患者,收缩压等于或超过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等于或超过90毫米汞柱;60~80岁的患者,如一般情况好,也最好使收缩压等于或超过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等于或超过90毫米汞柱。

血压如果只是高于正常值一点,可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就能恢复。但是对于合并糖尿病和肾病等“特殊”高血压患者来说,较之一般高血压患者该标准还要更严苛一些(降得再稍微低一点)!

误区3:降压药能不吃就不吃

按“理”是该这样子,但现实是很多应该服药的人以此作为拒绝降压药的理由就太牵强了。如果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就会在无声无息中侵害健康的心、脑、肾等器官。

换言之,越早用药控制好高血压,也就越早将上述器官从血压升高带来的伤害中抽离,因此远期预后也就越好,同时很小的用药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即一两拨千斤。

误区4:降压药吃久了,上瘾

医学上那些“吃上不能停”的药多是因为药物的依赖性,而降压药显然不在这一行列。之所以有些高血压患者活到老吃到老,是因为高血压本身属于“终身性疾病”且疾病已经有所进展,不吃不行了。

当然也有很多早期高血压患者对待自己的血压非常谨慎,通过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使其逐步恢复正常,最终得以减少剂量甚至阶段性停药。

误区5:降压见好就收

不少患者服用降压药时会采取“见好就收”的方式——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升上去就吃药。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做法看上去很机灵,实则会导致血压始终处于波动之中,严重者甚至还会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

当然高血压也不是降得越低越快越好。收缩压应当维持在110~140毫米汞柱之间,舒张压应当维持在70~90毫米汞柱之间。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太低太快可能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反而会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误区6:效果不好就换药

不少患者咨询:我吃某某降压药一周多了,效果不是很明显。去另外一家医院问诊,大夫给我换了一种药,吃了半个月效果也不是太好。我是不是再换一种药?

很多患者急于求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频繁换大夫、换药实为下策。因为多数长效降压药需要2~4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所以要耐心用药,规范用药。

误区7:保健品降压效果好

与降压有关的保健品在市面上琳琅满目,吃的、喝的、穿的、戴的一应俱全,打着“不用吃药满意降压”的旗号在坊间流传甚广。效果真的这么好吗?其实答案一目了然。

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除了安慰剂效应,很多夸大的功效根本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方法不当,非但不会治病还可能产生新的危险。

司空见惯如高血压,顽固不化如高血压。人们从认识到高血压那天开始,就想方设法了解它和掌控它。但是到现在为止,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到哪种药物或器械能够根治高血压。所谓的“灵丹妙药”不过是博人眼球的噱头,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并且到正规医院规范诊治。血压正常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明确了与高血压“和平相处”,似乎比“老死不相往来”更为现实可行。

猜你喜欢

降压药保健品收缩压
保健品知识ABC
降压药漏服了,怎么办?
降压药您吃对了吗
茶可用来开发降压药
“再加两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一次吃10种保健品,真的没问题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