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宝筏”还是丹青宝筏吗?
——董其昌大展现象评析
2019-01-09陈是吾
前因后果
近日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成了一个现象级的展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成规模的—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展。可这“第一”可能就是“第一”,这是“空前”的,很可能也是“绝后”的—要超越,只有除了这里所有的展品再加上台北故宫的。
在董其昌的时代四百年后,世界已经是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世界,中国已经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人类奇迹的中国。
连受董其昌影响的石涛都在三百年前说了:“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丹青宝筏”要渡到哪里去?彼岸在哪里?董其昌的“彼岸”还是我们今天的“彼岸”吗?
曹增节说:“‘丹青宝筏’的主办方再三强调:董其昌是标尺、认识真正的董其昌的重要、不懂董其昌就不懂中国(文人)画。现在看来,什么是真正的董其昌不重要,因为没有‘真正的董其昌’,所以,也可能没有‘真正的中国画’。‘什么是真正的董其昌’是对十七世纪人的十九世纪式的提问。
这是一个不分人画,不分真假,甚至不分好坏的大展,但是,正因为这样,才好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看,很好玩的大展。”
赵健雄说:“陆俨少晚年直言:‘董其昌的笔精墨妙才是我难以企及的’,一语道出其艺术上的根由。
直到今天,多数遵从传统的中国画家,仍津津乐道于‘写画’,以此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见董其昌余波所及。
但对于试图在文人画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的书画家而言,董其昌的‘宝筏’也就未必有什么用了,甚至被当作必须挣脱的镣铐。”
郑利权说:“‘丹青’加上‘宝筏’使展览蒙上了浓郁的禅宗色彩,加上董其昌对于禅意的追求,看似表里合一,但笔者以为就董其昌的人品与艺品而论,似乎难以匹配‘丹青宝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担当。”
现在众所周知的人生格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一个书画家提出来,作为书画家臻于至高境地的路径的。这是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的—“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在董其昌那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要积累知识和见多识广,而是为了“胸中脱去尘浊”—做一个高尚的人,然后,你才能画好画—才能做好所有的事。我想,这倒是真正的“丹青宝筏”—更是人生宝筏,“千古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