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口述与历史遗存之间的清代广安郑氏宅院

2019-01-09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宗谱佛堂郑氏

李 婕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9)

广安位于四川东北部,属嘉陵江上游的渠江流域,明清时期因受水路运输影响交通便利、经济繁荣。郑氏家族自明入籍广安,绵延数百余年,《郑氏宗谱》①广安府儒学训导龙尔镶所作《郑氏重修总谱跋》中称其为“世家巨族”。从光绪增修《广安州志》看,郑氏宅院位于广安州城北门外,图记为姚坪,俗称姚坪里,但行政建制上,这一区域清乾隆年间为“协兴场”,民国时为“协兴镇”。

一、郑氏家族概况

郑氏家族最初是因一世祖郑有直被选派做官而入川。在《宗谱》大明天启二年辛酉岁知广安州事晋岩魏国彦撰《荥阳郡郑氏宗谱老序》中有记载:

稽郑氏始公讳有直者,原籍山西翼城人也,五传至今。国初洪武进士,宦蜀按察司佥事,卒于官。子幼,遂入广安籍。今数传衣冠,济济称为望族。

郑有直之子郑彦中定居广安后,四世郑愷为景泰四年(公元1453 年)癸酉科举人;五世郑尚贤为恩贡;六世郑珍为选贡;七世郑生东为太学生,郑易东为庠生,郑聚东为嘉靖丁酉科(公元1537年)举人,郑积东为庠生;八世郑邦为嘉靖甲子(公元1564 年)选贡,郑郭为庠生,郑邵为选贡,郑都为都廪生,郑卿为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 年)丁酉科举人,郑郁为孝廉,郑郛为万历辛卯科(公元1591 年)举人、辛丑科(公元1601 年)进士,郑郝为庠生。这一阶段为郑氏家族历史的早期,生活安定富足,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其家族成员相续在两淮、两湖、江南、安徽、河南和川北等地出仕任官。

顺治二年(公元1645 年)乙酉腊月发生在广安的“摇黄”之乱使郑氏家族成员及财产遭到重创。咸丰庚申重修《广安州志》记载了郑氏家族共计十一位男性殉于乙酉之难。而在《宗谱(艮集)》一世至十二世年谱世系考中,共有十五位男性族人卒于乙酉之难,其中有五人为夫妻俱卒。另有一人见于州志中所载殉难人员名单,但未见于族谱。

乙酉之难后,郑氏家族第十一世中仅存两子。一为郑之珖,一为郑开曙。在《宗谱(艮集)》中,关于郑开曙的记载有:

公十七失怙,恃崇祯甲申年国变,乙酉贼突至,阖州屠戮,族中老幼无存。公年二十一,只身避难绥阳,手不释卷,舌耕度日。后应蜀试考取恩贡。时永历行在粤东,公遂入粤廷试,得选阳江训导以御贼,升怀集教谕,遂落业广东肇庆府高邮县白上都小州村,有千金产。康熙十年辛亥四十八(?)蜀抚移咨粤藩差官取令回籍,乃弃肇产,挈家远归。当道又以中原多故,徵公出为镇甯知州,迁平远知府。厥后致仕,以寿终。……

《宗谱》中郑开曙被选为郑氏家族历史中间层的祖先,事迹被大量记录。其原因大致有:《宗谱》成书于清代,郑开曙是明清政权交替后,郑氏宗族中辈分最高且出仕的第一人,容易追述;郑开曙提家远归,为宗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中后期居住在协兴的郑氏后人大部分与郑开曙一系关系密切,是郑氏宗族复兴的主要力量,现存《宗谱》即是在该支派的支助下完成的。

清之后,郑氏族人中有长房十一世郑开曙、十二世郑啟,二房十五世郑人庆、郑人康,四房十四世郑傪、十五世郑人纪等人先后出仕任官。期间郑氏家族因以上诸人在任期间的政绩而获得封诰者总计27 人,其中男12 人,女15 人。

从《宗谱》中我们还了解到,部分家族成员由于登学、出仕、避难等原因,迁徙至外地,一些还与当地原住民结成姻亲消失在族谱记录中。

二、文本记载中的郑氏宅院

在《宗谱(兑集)》《星野祖注村庄田土目录》中记有从郑开曙重回广安至同治己巳年(公元1869 年)中郑氏家族所拥有的各处田庄,另在《宗谱》所载各世系的丧葬记录中也有“宅”“屋”十余处,如郑家沟宅、团堡山新屋宅、长沱井宅、古堰湾宅、青岗老宅、三佛堂偃公宅、楼房湾宅、青龙湾宅、浓溪桥堰湾宅、花子湾宅等。从以上“宅”“屋”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宗谱》习惯以“所在地地名+屋主名+(新/老)宅名”的方式进行记载,应该是详实可信的。然而,查询现有数版《广安州志》中的相关地图,并无以上地名,推测应为小地名或俚语,仅在乡里间流传,其位置应与目录中记载各村庄田土范围一致。

在《宗谱》中有两处宅院最为重要:一为郑愷致仕回籍后居住的宅院,一为三佛堂老宅。

《宗谱(兑集)》收录郑珍(公元1477 年-公元1539 年)所撰《朝重祖石屏叙》一文,记载了郑愷故宅的修建原因及过程:

……迨我先祖(郑愷),领景泰癸酉乡荐,官至朝列大夫,致政归休,其家事悉委我先父董之(郑尚贤)。……虽次第置山庄者五,而犹不惬其意。成化丁酉,偕我母杨来游斯庄,慕山水之雅,遂置田数顷,卜地为基,建以重堂,树以重门,门之前凿池布桥,引水载荷,以备朝列公之玩赏也。桥之南屹石为坊,扁曰昼锦,以彰朝列公之荣归也。左因石溪厚筑以堤,右因泥泽亦甃以塘。修园筑圃,杂种树以供厨薪。广置柏以须后用。东作西成,常迎朝列公以游以钓,以度岁月焉。……一日,侍我母立门下,追思先父曾言,由门入堂,直冲无外内,应树之屏也。乃于嘉靖乙酉中秋日,请工凿为屏于门内。……

郑开曙(公元1624 年-公元1689 年)所撰《村庄田土目录》也有:

一城北十里五庄,地名姚坪庄,庄有石坊,外有大石狮一对,石坊有匾,名曰昼锦,由池塘石桥进大门,树石屏,刊有始祖落业来历,内有大庭,后有平房五间。

民国蒲殿俊所著《广安县志》(公元1927 年)中的《古迹志》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郑朝列故宅,州北姚坪,明成化十三年郑愷归隐所居,其子恩贡郑尚贤扩建。堂室重门之外凿石架桥,前竖石坊曰昼锦,以朝列归里名也。左筑堤右浚池,蓄荷种鱼,极山水之雅致,其门第宏壮,绰楔巍峨。今观察郑人庆之裔居之。

以上著述对郑愷故宅的描写具有相似性,但早期内容更为清晰详尽,而民国蒲殿俊所撰文字则缺少细节,对建筑的结构布局等更未提一词。参考在《宗谱(兑集)》所录《淑音祖自述》中郑磐顺治己亥年(公元1659 年)回籍时“基址倾毁而业无稽,只城北洗脚及鲲溪、姚坪立石等处屏墓可考”的记录,及同集族谱《星野祖分关一纸载云》中,郑开曙自广东远还后“构房垦田,买牛买饭,十有五年”的内容,姚坪《朝重祖石屏叙》中提到的郑愷故宅应毁于顺治二年的乙酉之难中。如果以公元1645 年乙酉之难为分界线,郑珍作为房屋建造过程中参与人的直系后代,其描述应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且最接近郑愷故宅明代初建时的原貌;郑开曙对郑愷故宅的描述可能来源于避难之前少年时期的记忆;而蒲殿俊对其的描述可能转自各类文字记录或口头叙述。

根据以上摘录,我们可知如下信息:

第一,作为族谱追述的早期祖先郑愷致仕回籍后居住的宅院位于广安州城北面的姚坪。这一建筑由郑愷之子郑尚贤于成化丁酉年(公元1477年)主持修建,后又不断扩建与修整,被当地人称为郑朝列故宅。第二,宅院主体建筑结构为重门重堂,可能最初是以游赏为主的家族别业。建筑在修建之初未修建屏风,后于门内补建,并刻有警示后人的箴言。第三,房屋周围多种树,以满足日常生活中对柴薪的需要,特别强调对柏树的种植。第四,这座明代建筑可能毁于1645 年“摇黄”之乱。郑氏新宅的修建发生在康熙乙卯年(公元1675 年)郑之珖之子郑磐与郑开曙之子郑啟回籍之后。但新宅是在原宅院基址上直接修建还是另行选址,无明确记载。

三佛堂老宅出现在《宗谱(坎集)》坟宅图的图绘中,也是除祠堂外唯一一座生宅图。作为仅有的一幅生宅图绘,三佛堂老宅的地位应该非常重要。图中可见这座建筑依山傍水,完全按照中国传统民居选址与布局中“凡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贵也”的要求选定。大门与堂屋为重檐结构,另有平房两处分列大屋左右,大屋后遍布树木。建筑群右侧路旁有熊恭人、偃公等六座族人坟,左侧溪对岸有一座林孺人坟。在这张图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郑愷故宅的影子,但与文字描绘并不完全相符。

在《宗谱》中查询与三佛堂老宅相关的记录,我们在《宗谱(艮集)》七世郑生东的生平中发现一条信息:他的妻子熊恭人在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去世后就葬于姚坪三佛堂宅右。这与三佛堂老宅图绘中的坟茔位置相呼应,亦即最迟在1564 年坟宅图中所表现的三佛堂老宅已存在。而与熊恭人墓毗邻的偃公坟为第十四世子孙郑偃之墓,他的生平记载是“卒于乾隆己亥(公元1779年)厝老宅右”。老宅应该是三佛堂老宅的简称,而这座在记录上跨越了300 年的建筑极大可能就是郑愷故宅,也就意味着清代重建的郑氏新宅是在原基址上修建的。

三佛堂老宅名称的来源应该与郑生东胞弟郑易东有关。郑易东的生平中记载了其施建三龛摩崖石刻的事迹,并标明当地朝阳寺碑刻中有刻郑易东成化年修造石刻的文字证明。郑易东生于弘治戊午年(公元1498 年),成化年建立的事迹应与历史不相符。但这可能是三佛堂地名的来源,而郑氏族人称郑愷故宅为三佛堂宅应该始于郑易东事迹之后。

三、现存郑氏宅院形制及装饰

现存郑氏宅院位同样于姚坪,当地人称其为道台院子,这一称谓源自郑氏第十五世子孙郑人庆,他曾历任湖南辰沅永靖道、山西河东兵备道。但由于建筑损毁严重,在建筑构件上已无修建时间及修建主人的文字可查。从建筑规模、使用材料和装饰风格看,修建时间大致在清中后期。

1. 建筑格局

现存被认为是郑氏宅院遗迹的建筑群是一个复合的四合院建筑群,包括一个二进的住宅和一个一进的祠堂。两个建筑之间没有分割,连为一体,这在川北建筑群中较为少见,因为作为家族公共建筑的祠堂一般会辟地另建。由于在《宗谱(震集)》《伯祖澈亭公事实纪略》有:“当其(郑人康)致仕归来正值祠务艰难,祭产几绝,公乃捐金独续,率族大建祠宇,焕然一新”的说法,我们推测祠堂应为郑人康致仕后所修建。但在郑氏族谱中仅记载有州城祠堂一座,因而又与记载有差别。在随后的清理工作中,我们在祠堂正堂屋屋顶大梁发现修造文字,证实郑氏族人口口相传中的郑氏祠堂实际为谭氏祠堂,主持修建者为谭嘉会、谭时宜父子,修建时间为同治五年(公元1866 年)前后。而谭时宜在蒲殿俊所著《广安县志》(公元1927年)中的活动时间和相关身份为“同治九年,同知衔谭时宜”。查阅宗谱,谭氏家族与郑氏家族并无亲属关系。为何两座不同属性、且无亲属关系的建筑会毗邻而建,尚待相关材料的补充和发现。

未清理的郑氏宅院属于四川乡土民居建筑中结构较复杂的复合型四合院,因大门被拆除仅剩两进院落。建筑屋顶部分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瓦铺使用冷摊,没有忘板。屋檐以下木结构装饰破坏严重,柱础也被拆除和更换,地面铺设和立墙经过历年改建原有情况不明。谭氏祠堂为一进的四合院建筑,与郑氏宅院之间无隔断,且有夹道相通。正屋和右侧厢房破坏较大,入口处原有戏台,后被拆除改建。

由于上述情况,对郑氏宅院和谭氏祠堂现存建筑的考察我们需要结合当地同一时期的相似建筑进行,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3 年对协兴老街54 号(原乡公所)的测绘。②对比协兴本地风格与四川东北部地区乡土民居建筑异同,初步整理如下:

第一,郑氏宅院建筑整体结构比较紧密,主院天井较小,室内地面有木铺。正屋三间,有稍间无次间。正屋堂屋面积巨大,通过厚木板进行隔断,将其一分为五,形成居中一大间,左右两小间居的格局。此种情况与协兴老街54 号相近,与四川东北部其他地区有差异。第二,谭氏祠堂建筑格局与功能分区与四川东北部地区清代祠堂建筑相似,但面积规模更大。第三,郑氏宅院和谭氏祠堂用厚木板作为建筑外墙和内墙隔断,此种情况与协兴老街54 号一致,而四川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多使用青石或砂石石条加篾编泥墙的方式进行隔断。

郑氏宅院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乡土民居建筑在布局、用料等方面略有区别,原因包括:郑氏家族清代由广东肇庆返乡,其生活和居住习惯可能受两地影响;郑氏族人中各辈均有外出做官者,在房屋修建过程中吸收了官工建筑的样式;广安位于嘉陵江上游的渠江流域,交通便利,贸易繁荣,建筑材料丰富而多样;协兴望族众多,互为姻亲,家族间相互影响。

2. 建筑装饰

郑氏宅院建筑装饰无遗存,但有传为原宅院的柱础4 个。谭氏祠堂建筑装饰仅存一处,位于正殿左侧外檐柱处的撑拱上。其撑拱以全柱满雕的方式进行装饰,有至上而下重叠的三组人像和树木,人像形象近圆雕。此种雕刻方式富丽华贵常见于四川东北部地区乡土建筑中的公共建筑。

将郑氏宅院中的装饰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乡土民居建筑装饰相比较,其装饰风格与装饰手法基本类似,图像及构成要素也相近,但在母题的选择和搭配上更为讲究,工艺也倾向繁复。原因主要与屋主的经济条件、文化偏好和区域内装饰风格的流行、工匠手艺的娴熟等等相关。

四、结语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看来,居住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清代广安郑氏宅院既是郑氏家族历史的沉积,又是四川乡土民居建筑和区域文化的缩影。明代郑氏家族初入四川,为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先后曾六次置庄,最后才选定姚坪宅。清代郑开曙落业肇庆后被四川巡抚指名回籍,又花费了十五年才重新置业安家。

儒家注重伦理道德,讲求礼乐教化;道家注重天人合一,讲求清静无为。郑氏家族以儒兴家,但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又讲究虚静恬淡。郑氏宅院所体现的居住意识即是对这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思想意识的认同,也是当时文人士大夫在价值观念、生活行为和审美趣味的追求。

注释:

①文章使用《郑氏宗谱》为民国甲子岁重刊版。全谱共计八册,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兑为次序,现坤集已失,后文略称其为《宗谱》。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古建筑测绘图集第1 辑》,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66-189 页。传为刘姓地主宅。

猜你喜欢

宗谱佛堂郑氏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香港一佛堂出现“群聚感染”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佛光秘塔 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郑氏富贵黄金屋
浅谈宗谱的重要性及其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