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触的审美价值与自律性

2019-01-09赵文坦

国画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程式化运笔笔触

赵文坦

对笔墨趣味的追求和对笔墨语言的锤炼,是每一个成功画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它也是对绘画本体论自身规律的探求。

冷静地看,当今中国画创作无论在表现内容的广度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上,确可用“百花齐放”来概定,但大量的效果制作、对西方绘画因素的借鉴及其他原因,使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被减弱,在写意画中,突出表现在笔触之美逐渐丧失,看不到画家扎实的笔墨形象塑造能力,也不能品味到画面上笔墨表现的巨大魅力。

艺术语言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材料,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形象、构图等等,最终都要靠用笔去完成。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基本表现手段,它是主、客观的统一,既是再现的,更是表现的。笔墨在塑造形象的同时,也兼具独立的审美价值。

笔触美是笔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样的笔触是美的,这个标准很难绝对化,不同的时代风尚、不同的运笔手法、不同的工具及材质,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美,作为欣赏和品评的标准来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需要完全一致,正是美的多样性才使艺术品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没有绝对的标准,不等于没有相对的标准,几千年的绘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共识,那些流传下来的经验和共识就是标准,因为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无法无理,“艺术”二字中的“术”,就是技艺、技术之意,有技术必有标准。“笔痕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的纹理,不可逆,不可预期,无穷的变化和华丽的细部结构,这些特征让它几乎就成了生命本身,也让它如生命一样脆弱,稍纵即逝,一触即溃。但它犹如生命一样强韧,生生不息,层出不穷。”①

在写意画中,笔触的美产生于笔与墨、笔与笔、墨与墨的排列、组合、交织的复杂形态中,因水分、纸性、笔法、墨法的不同而各具其面目,笔触的基本元素有点、线、面、摩擦、渗透等,现将笔触美做一尝试性概述:

1.笔触的形态美。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无论其意境如何深邃悠远,审美理想如何超迈高蹈,但最终都必须以可视的形象呈现于公众。构成笔触形态的无外点、线、面。它们不仅可以造型、写神、达意,在绘画中具有基本功的位置,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笔触在形态上是否富有变化,应该是欣赏和品评笔触美的第一个标准。由于中国古代绘画在理论上与中国哲学联系密切,尤其辩证思想对中国画认识论和表现技法影响巨大,形成了中国画论中重要的体系——对偶范畴论,它的主旨就是在矛盾统一体中求得变化。如我们在谈到线的形态时,会用诸多对偶范畴来概述,粗细、长短、曲直、方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苍润等,只要它们合乎笔法而又变化有致,我们就可以说这种形态是美的。笔触形态美的标准之二,应该是符合自然法则。大自然里充满着复杂的现象,它们错综交织,无限丰富,“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活之大端也……”②能够与自然契合,方能生生不息,长青不衰。笔触形态美的第三个标准应该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我们历来反对尖、飘、浮、薄、滑而推崇饱满、浑厚、深沉、厚重等,只有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才能从更高层次上理解笔触形态美的问题。

2.笔触的质地美。“藏骨抱筋,含文包质”③是笔触质地美的体现。“质”是指笔触的质地、质感、轻重、刚柔、清浊、干湿、枯润等等。它是笔、墨、水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笔与墨本身丰富的形式趣味及画家主体的情感趣味。“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④质地美的标准因人而异,就“刚柔”而言,是“慷慨悲歌”美还是“浅吟低唱”美,无从达成标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要这种笔触的质地感能够和作品的主旨、意趣密切相连,那它就是美的。

3.笔触的节奏和韵律美。节奏是笔触的疾徐、顿挫、长短、强弱等所呈现的形式,韵律是由这种节奏变化所形成的情感律动和韵味。节奏与韵律在笔法中往往表示运笔、笔形和墨色的变化,它与书法、音乐、舞蹈、诗词有共通之处。节奏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由节奏而引起的韵律也是丰富多样、无法言尽的。或行云流水,或跌宕起伏,皆天机流荡,心手双畅。节奏与韵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节奏是产生韵律的前提和手段,韵律是节奏的目的和结果。在笔墨实践中,两者同时完成,不可分割。

4.笔触的力度美。笔力是书画家在长期绘画实践中使用不同的用笔方法,通过笔触而体现出的具有生命和生势的活力,笔力能体现出一个书画家的用笔能力及精神面貌。“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高峰坠石”“崩浪雷奔”“绵里藏针”“铁画银钩”等,这些都是用来形容笔力的常用语汇。毛笔的制作无论使用何种材质,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笔锋与纸接触时会有反弹力的形成,运笔时在腕力的作用下做平移或提按,是产生笔力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把“运笔”的“运”理解为“运动”的话,那么,有运动就会有速度,速度与画家的情感及运笔习惯有关,一般来说“力度”和“速度”是成正比的,“大江东去”与“杨柳依依”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速度和力度的美感,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速度,力度难以充分显现。这里不得不强调一句,我们所说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运笔时腕力可控的速度,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力度的美也同时取决于速度的徐疾变化。

5.笔触的气势美。气与势在笔墨技法中,往往代表形象之间的“气脉”和“血脉”,气脉相连,血脉相通,则自然给人以神完气足之感。一幅画如点、线、面之间顾盼呼应,笔触与笔触间遂势瞻顾、映带相连,则会给人笔势畅达、生机勃勃之感,气与势如影随形,紧密联系。气与势还能体现和彰显作者不同的气质、个性和审美取向,或雄浑、奔放,或飘逸、静穆,无从定式,既是作者生命活力的显现,也是时代精神面貌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无论使用何种笔法,进而产生不同美感的笔触,它们都是服务于塑造形体的。笔触的自律性就是说,即使其不用于造型,它本身也是一种美的存在。

谈到笔触的自律性就必须和中国画技法的程式化联系起来。程式化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对笔墨程式化的了解、掌握和运用,一直是画家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甚至成为他们在技法层面孜孜以求的自觉行为。如何理解绘画技法的程式化呢?“没有程式化的出现,将无法标志文化体系的成熟,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稚拙的、半成品的状态。其次,程式化即规范化、模式化、标准化、程序化。任何文化体系要达到这一种境界,都必须经历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不懈的努力,都必须是一代人以至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⑤程式化具有两面性,就积极的一面来说,它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我们能够借此快速、高效地获得最佳表现技法,表现最佳效果,程式化在笔墨技法上竖起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如“披麻皴”必言董源、黄公望,“折带皴”无逾倪云林。程式化消极的一面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千篇一律,陈陈相因,无限丰富、多样的生活被高度概括,画家的灵性和情感被束缚、窒息。董欣宾、郑奇先生对此曾喟然太息:“这可贵的程式!这可怕的程式!”⑥

我想这一问题也不难解决,尊重前人的探索,吸收他们的成果,以生活为新的源泉,依据艺术的本体规律,蕴育新的画法。中国画的发展将是无止境的,笔触的形式美也将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呈现更丰富的形态。

注释:

①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②⑤⑥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③杨成寅.《王羲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④刘小晴.《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程式化运笔笔触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艺术之春
字钉运笔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学习书法如何运笔
梵高:笔触与激情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