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
——“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专业学术创新论坛”综述
2019-01-09张思齐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张思齐(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为着力培养研究生们的创新精神、开阔其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技能和素养,推动各院校间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于2018年12月1日至2日召开了“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专业学术创新论坛”。此次论坛立足江苏省内、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艺术(音乐)院校,充分体现了学术交流碰撞的主旨。
参与此次创新论坛除江苏省内的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之外,还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等省外院校的领导、导师和硕博士研究生。
会议开幕式由音乐学院副院长杨曦帆教授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丁凡和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校长分别致辞。今年正值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研究生招生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来南艺音乐学院为社会和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硕博研究生。专为此次论坛制作的南艺音乐学院四十周年研究生教学成果纪录片和纪念册为我们回顾了南艺音乐学院的建立、发展和繁荣。这既是南艺音乐学院对于教学培养成果交出的圆满答卷,也是对南艺音乐学院的有力宣传。
本次论坛专设“研究生优秀论文比赛”,组委会共收到80余篇来自省内外各院校研究生投递的论文,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认真审阅,最终以投票方式选出22篇论文分获硕、博研究生两个组别的一二三等奖。到场的嘉宾导师们于开幕式为论文获奖者颁奖。从获奖情况来看,论文涉及的主题广泛、视角新颖,值得给予肯定。开幕式结束后,音乐学院为与会师生准备了研究生音乐会,展示了南艺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类研究生的教学成果。
本次会议分院长论坛、导师论坛、特色教学、研究生论坛四个版块,其中院长论坛是6位音乐(艺术)学院院长对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导师论坛是15位导师从不同视角切入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发言,特色教学版块是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生进行的特色民族音乐教学展示,研究生论坛则由16位不同研究方向的硕博研究生带来了各自的思考与研究。
一、院长论坛
12月1日上午,音乐学院演奏厅进行的院长论坛为各院校提供了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研究生教学管理、研究生分类培养、不同院校定位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部分问题的拟解决路径。反映出教学与培养的现实问题,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各院校音乐专业研究生的不同培养方式及教学机制。
首先,论坛主持人南艺音乐学院王建元教授站在中外教育史的广阔视角上反思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省内各高校应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联动机制,以促进地域教育水平的综合发展。接着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胡亮副院长以《艺术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及抽检评议机制研究》为题进行发言,从论文保障体系建设、抽检机制以及评议要素等方面说明了扬大艺术硕士论文质量保障及抽检评议制度的建立,为其他艺术硕士培养单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黄祖平副院长在发言《构建“导师负责制”下的音乐专硕人才(MFA)培养体系》中指出“导师负责制”是充分发挥导师主体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导师确定的授课形式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照顾他们未来发展,从而建立起“点”“面”相结合的立体培养体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吴蓉副院长在《“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音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提出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措施,诸如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拓展国际化音乐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政企合作来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板俊荣副院长的发言《文化众筹下曲艺艺术的传承模式探索——兼谈项目带动研究生人才培养》以该校的南京白局表演人才艺术培训项目为例,揭示了在非遗保护语境下对曲艺传承新模式的探索,阐述了研究生参与非遗培养项目的必要性。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吴磊院长以《强化学科建设特色助力艺术实践提升——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为题,讲述了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在发展中形成的三位一体音乐创作与表演研究特色,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助力研究生表演实践能力的提升。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杨曦帆副院长在《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音乐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中指出,艺术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艺术人才的责任,因此研究生培养重点应放在“学科意识”“创造力”和“应用能力”上,这样才能推进艺术院校的发展。
院长会议的圆桌讨论由宁波大学音乐学院俞子正院长主持。他先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一是导师队伍质量水平,二是现行考试制度给研究生带来的问题,三是评价机制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不要用非音乐的机制约束音乐学位授予。其发言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有着抛砖引玉之用。
接下来,6位音乐(艺术)学院院长分别从导师素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学机制、研究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板俊荣副院长表示导师要以务实风格带动和教育研究生。杨曦帆副院长总结了南艺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并强调研究生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吴磊院长以该学院为例讲述了几个具体问题,表示研究生专业培养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入手以制定好培养方案。吴蓉副院长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导师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性。黄祖平副院长谈及该校的专业培养定位还需在其他专业层面做出完善。胡亮副院长分享了该院近年来专业整改、导师机制转变等有效探索经验。
二、导师论坛
15位导师围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前沿问题等展开了四场讨论。多数导师以本院校个案为出发点,从微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探索,到中观的某一专业/学科教学经验、教育方式讨论,再到宏观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机制反思。结合实例进行生动又富有学理的阐述,足可见他们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对研究生教育思考之深入,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完美体现。
(一)微观层面
教学原则是教学原理的引申和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抽象[1]。在研究生培养之中,恰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举足轻重的,此次会议许多导师结合自身实例对于研究生教学的问题、现状等给出了各自的思考方案。上海音乐学院刘红在《研究生专业教学点滴体验分享》中说到对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意理念的培训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并通过自身指导研究生的个案为例,说明如何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如何启发研究生形成问题意识等。江苏师范大学高静的发言《民族声乐研究生培养中的“教”与“学”》就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研究生人才教学和培养模式提出了看法,他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表演方向硕士培养方向应是实践型与教学型的复合人才。
那语言是如何涌现的呢?语言结构的涌现可以表示为:语言结构(有序)→混沌状态(无序)→语言结构(有序)(成军,莫启扬,2009)。具体而言,语言系统内各要素不断变化,相互之间产生非线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语言系统陷入了混沌的无序状态,语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为了达到新的适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在混沌的状态下建立新的秩序。通过有序与无序的相互转换,语言系统再次恢复新的平衡,涌现生成了新的有序的语言结构。
课程是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化[2],优质课程的制定对于研究生培养有所裨益。中国矿业大学郝苗苗《研究生文献研读课程的教学思考》基于对音乐学研究生文献研读课程的教学反思,探讨了研究生文献研究教学的有效方式,提出研究生文献课程的关键目标在于寻找学术漏洞和进行批判性思考。个案可以通过详细实例来反映所属整体的情况,扬州大学冯凌燕论述了自身学习理论的经历。
(二)中观层面
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实践的总结固然重要,但对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教育培养道路的探索亦十分必要,只有认识到专业培养中的问题,确定好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才能长久不衰地发展下去。南京艺术学院王建元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生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说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硕博生培养中应注重厘清几对关系,鼓励和推动新观念、新方法的涌现,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作曲人才。南京艺术学院金慧的《音乐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创作与表演问题研究——钢琴表演艺术研究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提出钢琴表演艺术研究生应进行教与学的综合训练,获得实践和研究能力以真正达到艺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南通大学董云以《艺硕音乐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现状与对策研究》为题,就其自身培养研究生的切实经验体会谈及对音乐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各导师虽术业有专攻,但对于教学的反思都提及了专业与学术能力的双重培养。南京艺术学院刘石在《音乐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创作与表演问题研究》中提出重视理论、鼓励学生人文修养、增进交流是艺术表演力发挥的保证,要始终坚持深度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新能力。上海音乐学院李秀英讲述如何培养表演型声乐研究生,鼓励研究生一定要敢想敢做,结合自身兴趣深入思考以取得更好地发展。南京艺术学院许志斌的《研究生教学内涵与形式的创新尝试——以作曲学科为例》,对作曲研究生的培养从音乐活动与人才培养、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共性与特殊性、作曲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等三对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
(三)宏观层面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探讨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次会议中部分老师从宏观层面入手,对当前研究生群体的教育进行了思考,提出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深层次要求,指出研究生培养的未来道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孙晓烨以《“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人才培养理念:“双一流”背景下江南大学音乐与舞蹈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为题介绍了江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以课堂—舞台—社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导向,以及该校建立的多学科交叉、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南通大学朱建的《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对南通大学音乐系研究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南京艺术学院刘训美以她本人的经历展开了题为《海外研究生教学经验的借鉴》的发言,从海外声乐研究生培养的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为表演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提供了国际视野的参考。
南京艺术学院冯效刚的《“思”必不“竭”》认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核心环节是思考,重申研究生们要多思、善思、常思,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这样的人才方会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南京艺术学院陈洁的发言《音乐学学术型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协同创新”理论来阐释音乐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指出学术型研究生实践能力薄弱、缺乏跨专业交流沟通等问题。
三、特色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日中午,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魏琳琳副教授及其团队为我们带来的特色民族音乐传承教学主题发言。师生共同完成的发言彰显着导师引导下学生的不断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经验。
魏琳琳的发言《民族音乐在学校传承的路径——以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为例》,讲述了内蒙古艺术学院特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展示该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型”“传承型”“创新型”三种并行不悖又相互交融的道路,探索出民族区域音乐教育基于“传统为本、自我为体”的创新传承模式。
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阿斯亚展示了特色民族音乐教学建设中“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该驿站是内蒙古传统音乐声像资源库建设项目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濒危乐种、珍奇乐种的传承人进行访谈、录音录像是在站的主要任务。任敏介绍该校“民族音乐传承班”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特色教学之一,每年选择一项重要传承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将具体歌(乐)种固有传承机制与学校现有资源相结合。张亚楠说明“安达班”这一创新性教学——传承模式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表演型人才。几位发言人通过自身经历、对传承人、在校生的采访等一手资料,强调了特色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学校教育语境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开辟的新路。
四、研究生论坛
研究生论坛分为四场共计16位硕博研究生进行了发言。论文研究的对象涉猎中外古今,所采用的理论多样、视角独特。他们有的从个案研究入手,有的从史论研究入手,反映出当代音乐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根据发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史论研究、音乐分析、音乐美学等几类。
(一)音乐教育
教育问题是音乐研究中百唱不衰的话题之一。音乐所涉及的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皆在此研究范围之内,但如何进行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如何解决实际中的教学问题等都是当前音乐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几位研究生即为我们展示了各自对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张璇《一份被重新唤醒的教学大纲——对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部分思考》的发言,通过对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国乐系计划大纲》的历史梳理,结合当下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来唤醒杨仲子音乐教育的当代意义。南京艺术学院余沁毓的《时代变迁中的琴学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从南艺古琴教学中先后出现的五位代表老师浅谈琴学在南艺的教育传承变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骆姝涵的发言《安徽古筝教育的发展探究》,对当今安徽省古筝流派的发展、教育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对安徽筝发展的社会原因、折射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展望。
(二)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重视对个案研究、文化行为的解读,以及音乐背后人文意义的阐释。本次论坛中民族音乐学相关发言虽不多,但也反映了该专业硕博研究生田野深入、方法论运用灵活的民族音乐学基本素养。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中央音乐学院李纬霖的《跨界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中、老、缅、泰傣仂原始宗教仪式表演中的赞哈演唱为例》,他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出发,对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阐释,为仪式音乐表演的民族志书写提供了参考。以及南京艺术学院丁博的《主观的族群边界和失忆的音乐认同——藏羌多声部音乐的人文阐释》,运用族群理论、认同理论来介绍四川省岷江上游三县的藏羌多声部音乐,阐释了族群边界的移动与文化认同变迁的关系。在城市音乐文化研究方面有上海音乐学院彭熠璨的发言《女性与摇滚乐之表达》,采用女性主义视角从摇滚乐与女性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女性在摇滚乐中如何进行自我表达。
(三)史论研究
历史研究有着“通古今之变”的意义,以史明鉴是我们进行史论研究的目的之一,挖掘历史事物的当下观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历史中选取某一事物结合当下理论进行阐释,或用新视角解读剖析是本次发言者们的主要切入点。南京艺术学院田淑颖在《别出心裁的视角与方法——议劳伦斯·克莱默对歌剧中“一般等价物”的探讨》的发言中,对劳伦斯·克莱默《瓦格纳的黄金标准:〈汤豪瑟〉与一般等价物》一文运用的“一般等价物”理论与歌剧《汤豪瑟》关联进行分析解读,以克莱默的音乐阐释理念对当前音乐学研究做出思考。南京艺术学院陈昕言的《于润洋〈悲情肖邦〉美学思想内涵探究》,对于润洋《悲情肖邦》一书中后现代理论的支撑进行了详述,展现了于润洋对肖邦音乐“悲剧性”的解读,从中归纳出其音乐美学思想。上海音乐学院李栋全的发言《由文学名著改编歌剧剧本中的场景与人物调整——以威尔第歌剧〈唐·卡洛斯〉为例》,对诗体戏剧和歌剧《唐·卡洛斯》进行了对比,探索出诗体戏剧如何更好地表达音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改编创作提供了部分参考。不同视野下历史事象的具体研究有南京艺术学院党岱的发言《多元一体视野下汉代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他将“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相结合,在新史观思想下梳理汉代交流与传播之脉络,有利于在当下更好地认识汉代音乐文化。
(四)音乐分析
对音乐长河中呈现的作品进行当下叙事,分析某一作曲家、某一作品是作曲分析的常用角度。如何结合新视角进行不落俗套的音乐分析,从而得出音乐的人文启示?以下几位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南京艺术学院冯亚楠在《浅谈演奏型琵琶作曲家的作品创作》中,从三位演奏型作曲家刘德海、陈音、杨静音乐创作中的创新之处入手,对他们的艺术成就进行成因总结,进而提出对表演型创作人才的思考。浙江音乐学院闵讷的发言《马克斯曲式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以音乐修辞理论到音乐结构的转变论述了马克斯曲式理论中的三大基本结构型及其特点。
应用其他学科进行文本解读、分析具体演奏作品的有,南京艺术学院易慧的发言《音乐作品的文本诠释与社会文化解读——以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从音乐理解的三个维度对一首具体作品《第二钢琴协奏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将文本谱例分析与审美欣赏结合起来,实现对该作品的社会文化解读。浙江音乐学院李琴《崔文玉钢琴作品〈山谷晨曲〉变奏技法分析》一文将音乐分析与图示、场景结合起来,阐释了作品情景与音高、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的关系。
(五)音乐美学视角
音乐美学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音乐美学研究对象几乎可包含所有音乐事象。本次论坛上音乐美学相关发言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将文化与美学特性相结合,站在广义的社会学角度,从实际作品探讨其背后的美学价值,显得切实又深刻。南京艺术学院申小龙在发言《从〈牡丹亭〉南北合套的运用看汤显祖的创作理念》中,对经典之作《牡丹亭》中南北合套曲牌采取民族音乐形态分析的基本结构方法,探讨了汤显祖创作理念及《牡丹亭》所反映出的生命价值和人本主义。南京艺术学院成斌的发言《“音乐声音”的文化进程——评约翰·谢泼德与彼得维克〈音乐与文化理论〉》,展示出此书对音乐与社会文化构成的开创性思考,表明“声音社会学”理论对音乐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六)导师点评
四场研究生论坛分别由南京艺术学院钱建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俊荣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冯效刚教授进行点评。他们表示,这些硕博研究生有着新的思路、良好的学术基础和较完善的理论观念,充分展现了自身能力,并力图通过新视角进行深入阐释,反映出这一代硕博研究生的创新与开拓精神。
各位教授在点评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创新”,这也是此次论坛的核心主题。钱建明表示,通过几位学生的发言可看出,研究生们的创新思维,反映了各自的学术视野和对自己专业的思考。研究生应将选题中的共时与历时交织成坐标,对所研究的主体阐述要有纵深感。板俊荣说,在学生们的研究各有千秋,但其创新型思维和认知还需不断进行强化,在研究中要大胆设想,不断积累、不断发现问题。刘红指出,学术研究不要陷入套路,要进行创新思考展现出自我创新。我们是当代人,因此对于历史研究要有当下观照,也即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①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于1915年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历史》一书中提到。”。冯效刚肯定发言者们皆有各自的创新,凸显出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特点,但仍需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求索。
结 语
会议闭幕式由音乐学院副院长杨曦帆教授主持,硕士研究生张思齐同学对学生会场做概括梳理,杨曦帆教授为院长论坛和导师论坛进行简要陈述和会议整体总结。他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导师们极力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拓展,相关发言大多在强调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南艺近年来频繁开展的学术讲座、院校研究生教学交流、高层次的学术会议等活动,意即在于拓宽研究生们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其学理观念。最后,王建元教授在闭幕式上再次倡议建立“江苏省高校音乐教育联盟”,以利于省内各高校研究生资源共享、进行院校间的教学互动、优势互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省内音乐事业整体发展。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艺术传承的重要路径,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创新在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等对于其自身发展和学术界未来皆有着重大意义。本次会议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话题,不断明确研究生教育要重视创新,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
此次研究生创新论坛举办正值南艺音乐学院研究生招生四十周年,使得本次论坛有着特殊意义。联想四十年前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谈论会”起因之一是为在校研究生上一次集体性大课,请各地的专家来南艺进行研讨[3]。本次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专业学术创新论坛,也是为研究生上的一次大课。于研究生们而言是提高、是促进,他们不仅展示了各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更获得了学术互动的交流契机,接触了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江山代有才人出”,四十年前南艺音乐学院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如今已是学术界的大师泰斗,有这样的榜样在前,我们这代研究生必将秉持前辈们的精神,不断求索创新、不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