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
—— 2018首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综述

2019-01-09冯心韵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感性音乐作品美学

冯心韵(南京艺术学院 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炎暑尚未退去时的2018年8月27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本原与当代音乐文化批判学科项目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协办,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的“首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在上海如期开幕。

研习班首席导师韩锺恩教授说,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旨在通过学缘传承上的一系列讨论及相关活动进行谱系编织,以推进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为此,专门设计了自选命题与学科演进的演讲,临时增加了“一题两问”环节,以提高本次论坛的研习性。作为第一次举办这样的互动讲坛与研讨,带有一定的探索性与实验性。

本次活动,针对如何围绕音乐作品的“听”与符合音乐内涵阐释的“言说”展开。

一、音乐如何“听”?“听”什么?

首先,浙江音乐学院李鹏程副教授、青岛大学李晓囡副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崔莹副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孙月老师围绕核心话题之一——“聆听”音乐进行了主题发言。

李鹏程在《如何听作品:从结构聆听到抽象聆听》的报告中以彼得·基维关于“视觉音乐”的探讨为起点,通过贝多芬《第十六弦乐四重奏》和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可视化视频,指出了当代人进行结构聆听的便利之处。进而对“纯音乐”进行定义,并以贝里奥的《模进三》为例说明。之后归纳了萨尔彻在《结构听觉》中关于结构聆听的论述,另一方面引述尼古拉斯·库克的观点对申克分析法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列举了一系列作品的结构特征来说明问题,包括肖邦叙事曲、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陈其钢《逝去的时光》等,对结构聆听的利与弊进行了反思。最后阐释了抽象聆听的相关概念,以凯奇的《沉默》为例,展示后现代音乐的创作观,他认为无论凯奇还是各民族音乐都存在结构预设,但聆听者不必清楚其结构原则。抽象聆听与结构聆听并非泾渭分明,这两者犹如时而交叉,时而分离的林中小路,任由我们漫步其中。

李晓囡发言的题目为《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音乐存在方式》,她针对“音乐存在于何处”及“音乐之所以是”这两个音乐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音乐存在方式是国内外音乐哲学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范畴,音乐作品存在方式是音乐美学层面的问题,音乐存在方式是音乐哲学层面的问题。罗曼·茵加尔登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讨论音乐作品同其演奏、感受、乐谱之间的同一性及音乐作品本体特性等问题,最终引向音乐作品的存在是“意向方式”。从音响结构、历史的角度,以及主体自我、当下情感体验的方式再听了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以中世纪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为主导,对比其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以及施尼特凯《第一交响曲》中的引用,感受作品从古希腊与中世纪时期、到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时期、再到二十世纪这三个历史阶段音乐存在方式的变化;认为由于对哲学基础理论选择的不同而造成了结果的不尽相同,音乐存在方式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

崔莹以《感性认知何以可能》为题发表看法,她从“感性认知的前提是什么?”和“感性认知何以可能?”这两个问题来思考感性认知,以列维-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为例提出:在形式—质料二分与质料—形式同一的思维方式下会产生两种感性认知;结构聆听围绕主题,以调性和声构起的多个起点,回答了感性认知何以可能。她将关注点落在后现代作品的抽象聆听上,从莱布尼茨的“微知觉”到利盖蒂的理性作品《大气》中用“微复调”手法展现的感性意象,极简音乐代表赖奇在《音乐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强调极简主义的感性认知,以及斯托克豪森提出瞬间结构的感性认知。最后总结:在传统大小调体系上结构聆听将我们引向某种深层次的期待和意义揣测,而抽象聆听则有意识地消解体系内能够引起期待和意义的等级关系,无限扩展声音感性材料,将感知“屏蔽”在声音浅表层面。

孙月在《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兼谈音乐意义存在方式》的发言中指出: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并非是幻听,而是要知道听什么?以及如何听?形式是遮蔽,也是中介,声音通过形式有意义。她列举了不同观念与概念中的“听”,例如:彼得·基维用理性引导感性的听、尼古拉斯·库克的感受性聆听、达尔豪斯的凝神倾听、利奥塔的听从、韩锺恩的临响倾听、德里达的沉默的声音等,推出原创概念“内在谛听”,并区别了内在谛听与内心听觉、内在感觉。她用内在谛听的全新角度解析“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听”见外耳失聪后的内在声音;从派尔特的《镜中镜》“听”见极度静默后的超然声音;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听”见奔向终极后的返始声音;提出:“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就是声音之后某种形而上的存在,就是音乐意义的本真存在。

而后,两位研习讲员吴佳博士和自由音乐家徐昭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吴佳以《“感性声音结构”概念及音乐作品审美方式的研究意义》为题,她从“感性声音结构”的概念、审美特质、建构方式等方面入手,概括描述了与音乐相关的四种“结构”,并对感性声音结构的概念、本质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她通过“感性要素”的描述并结合科雷利《福利亚变奏曲》、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具体作品进行阐释,同时还对音乐作品审美方式及其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展开讨论。

徐昭宇的探讨主题是《对“听”的提问——两个问题及一种答案》,涉及演奏美学方面。讲题从一场他经历的音乐会说起,通过对贝多芬作品三个不同版本的追问,谈到究竟哪个是贝多芬?进而对“怎么听与听什么与听到什么”“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问涉及聆听方式“感性的听”“演奏策略”“作品与演奏的定义”“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时间、空间与传播”“生态”等方面的探讨;第二问主要面对复古与后现代之间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以“视域融合”一词来回应艺术作品的意义问题。

二、怎么“说”音乐?“说”什么?

在本次“研习班”上,针对另一个核心话题“音乐美的‘言说’”,浙江音乐学院郭一涟老师、复旦大学赵文怡老师、南京艺术学院王晓俊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陈新坤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贺颖老师、上海音乐学院许首秋博士结合各自研究阐述了看法,他们的发言援引了许多中外音乐美学理论和观念。

郭一涟演讲题目为《聆听之后,言说之前——谈音乐美学的经验问题》,她从释经学《意义的问题:辩论的重点》《意义的问题:解决之道》两篇文章受到的启发,借助格兰·奥斯邦的观点从音乐美学角度再思“意义”问题,围绕音乐作品的经验提出两个主要问题为:“音乐美学为何言说经验?”以及“音乐美学如何言说经验?”她认为音乐美学言说经验是为了钩沉音乐作品中的意义,同时对经验相关概念如:审美经验、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进行了释义。通过列举帕莱斯特里纳的《极乐之日》,分析了16世纪听众的行为,以帮助学员体味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音乐意义的“领会”式聆听;最后回归音乐美学的经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赵文怡《琴乐审美范畴的诗性呈现》的发言首先从“范畴”的释义入手探讨了西方的阐释途径:毕达哥拉斯的始基,巴门尼德的是论,认为范畴在造词、用词的初始,其中便隐藏了根本的述谓结构;但在中文语境下,采用诗性的方式来定义范畴。她结合古琴为例,讨论了琴乐的美学范畴以何种方式诗性呈现;在“体悟”的前提下引用“观照”的概念,体会中国音乐审美中直白又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例,运用况味之间的互证进行释义,用模糊、多义非释的方式来回答范畴的具体所指;勾勒出中国音乐美学体系下“人-乐-道”的完形结构。最后用禅宗公案总结:向下体悟并凝神观照,才能在此语境下得到更多元的诠释。针对她提出的问题,韩锺恩教授进一步补充了“能思的诗”与“能诗的思”这两个概念,并言及关于“品”与“况”的思考触发他要对“临响情况”进行下一次的讨论,并且,“直白与含蓄”这两个概念也可以作为特定范畴加以思考。

王晓俊的报告为《礼自乐出 相生成和——并及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听”与惩罚》。他首先综合中国前辈学人成果,对“乐”字本义提出了新解,认为:甲骨文“乐”字乃是葫芦图腾符号与木图腾符号的合文,同时他认为,儒家子礼是将殷商祖先宗庙图腾仪式中的供奉祖先部分(即豊)独立为国家立场的增“示”之“禮”,所以,以往图腾仪式中的歌诗乐舞部分遂以金文增“白”之“樂”标示,此即“周礼”自“乐”图腾出。他历数儒家经典文献,提出自周公制礼作乐以后,礼与乐相生和,作为综合图腾仪式的西周国家乐舞,在“观”(舞)和“听”(乐)这两种介体的作用下,成就泱泱盛世——礼乐身份塑形机制,解决了夏商文化传承和个体文化身份认同;同时,在以《左传》《乐记》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中,也多见对“过度的听”的惩罚。他受吴琼论文《观看与惩罚》启发,系统梳理了儒家音乐思想史上对“听之惩罚”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儒家思想史上对“听”之僭越的种种“惩罚”现象。

陈新坤演讲的主题是《音乐诠释中的审美问题探究》。他从音乐诠释学与审美的界定开始,对何为音乐诠释学进行概括,并结合伽达默尔、达尔豪斯、埃格布雷特及于润洋等人的理论,对音乐诠释学中的审美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审美诠释的“优先性”与“普适性”中寻找审美作为音乐诠释的出发点和根基,由此回应了韩锺恩教授对其主题提出的问题:“审美作为音乐诠释学的出发点和根基它的可靠性在哪里?”

贺颖在《音乐作品概念的历史与经验的维度》的发言中,用历史与经验的维度分别讨论了“音乐作品”的概念。其中涉及音乐作品概念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茵加尔登、杜夫海纳、达尔豪斯人的理论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展开阐述。她认为,音乐作品概念的历史维度在于:音乐作品概念的形成与音乐作品的发展历史是共生的,只有在音乐作品的历史之中才能获得音乐作品概念及概念的意义;其经验维度在于:音乐作品通过声音的实体被人所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对音乐作品的感性-审美经验,进而从经验中获取、抽象出音乐作品的概念。

许首秋发言的题目为《审美直觉、艺术想象与音乐作品本有世界的触及》。他首先对从“直觉”到“本体”“真理”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进而分别对审美直觉、艺术想象及本有世界的概念及范畴进行论述,并结合音乐作品对音乐聆听中的“一次审美直觉”和“二次审美直觉”进行探讨,随后对审美直觉及艺术想象触及音乐作品本有世界的可能性及方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索。

三、相关思考

作为一次以学缘传承和进行谱系编织为主旨的系列研讨活动,首席导师韩锺恩教授一直把握着“研习班”方向。如在第一天的总结性发言中,他就六位讲员发言过程中提到的问题做了材料的补充,就编写音乐学教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进行了简略的分享。如在题目为《无须位序的to be》讲授中,他从本体的不同译释入手探讨了什么是本体,提出:本体就是无须位序的to be;在古典的范畴之下为七言四句,即“动机展开力场聚,曲调流畅漫气息,琳琅满目主题显,错综复杂串调性”。他通过与创作者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不同范式,提出对声音本体的思考,并对“自强不息”和“上善若水”进行了解释:通过对一些学者研究解释关于音乐存在的文本、音乐意义的不同性质与类别以及存在方式等问题,针对“听-说,由本体表述倒逼本体”“音乐作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若干问题”“音乐是抽象的纯粹的形式语言”等观念提出个人见解与看法,与在场人员进行了交流。

韩锺恩教授以其在2018年度以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写作穿插于讲习活动中,并进行了专题演讲,其中重点介绍了他自2018至今发表的五篇论文。在“音乐的耳朵与超生物性感官——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结合赵宋光并及人类学本体论思想,从超生物性感官概念入手,围绕“音乐的耳朵”的出处、四个译本、主体和对象关系、中心议题、感官的自然属性进行相关陈述;他提出问题:音乐的耳朵是事实存在还是概念存在?其中涉及,接收与接受、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人类学本体论、超生物肢体、目的、音乐审美经验等问题。在“《乐记》相关作乐之事并乐之成型过程”中,他从文献介绍、待续研究写作、中国音乐美学历史及相关问题进行叙事与陈述;对《乐记》注疏释解、《乐记》八辞加以修辞;确定作业范式、作乐之事、写作范式——设定三个主题,解释显示或潜在含义;提出五个进一步引申与扩充的问题。在此之后探讨了“比音而乐”的问题并提出新的看法,最后提出了相关意-象诸说。时隔五年,他的“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四研究”重磅出炉,他接续第三研究相关问题再行研究,集中讨论如何通过展衍性驱动所聚合的具有自有动能与自生场的音响结构力,分别牵扯听感官事实、核心动机音高组织描写、展衍性驱动的结构意义以及相关句式与音势、核心音响势力局部驱动与消解边界的整体构建、调结构与三度音程关系等问题,并对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艺术学问题做出理论回应。

作为一次带有探索性、实验性与研习性的活动,以上诸位老师的讲座和提问引起大家的“热议”。如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冯心韵谈到自己的感受:孙月在《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兼谈音乐意义存在方式》讲座中提出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并非是幻听,而是要知道听什么?如何听?以及在感性聆听之后去寻求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内容,这就是意义所在。形式是遮蔽,也是中介,声音通过形式而有意义。韩锺恩教授在开班仪式提出:惟有听具艺术性的声音且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才可能听出感动来。这样一来,如果将对音乐意义的探讨扩展到对声音意义的追寻,声音的意义是什么?声音无处不在,“听”是客观存在(声音对任何有正常听力的人来说都一样)!“听者自知”。音响往往是零碎的、随机的、转瞬即逝的,有心人却可以从中感受到充满力量、充满速度的音乐存在,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如果将音乐的研究领域延伸至对声音艺术的研究,当声音与影视、舞台艺术以至与多媒体进行跨界融合,是否为当代音乐创造了无限可能性。这次研习班的主题是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在“临响”音乐这样的感性体验当中,我们有没有可能会忽略音乐背后的内涵从而受到“局限”?美学的说是否可以理解为通过聆听之后对内涵的探究,再用音乐学写作的方式将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是否这才是完整的“临响乐品”?如此一来,如何“说”凸显其重要性。最后提出自己的困惑:何谓“音乐的听”?在音乐的“听”中,是声音进入到某个范畴、还是声音放置在某个环境中个体才能感受到价值?这与美学的“说”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想进行“美学言说”的人又应当如何去“听”?

对这些问题韩老师的回答显示出学者的成熟思考。他认为:在音乐学写作过程当中对“音乐的听”具有阶段性,如直接写现实听到的声音是“音乐会评论”;如果进一步去探究如何对历史上音乐作品的评价,那么就是“音乐史研究”;如果再进一步像孙月提到的听 “听不见的声音”(内在谛听),或崔莹说的“抽象聆听”,包括韩教授的形而上显现,又有意向性的声音;……不一而足,这些都有待商榷。针对冯心韵提的“是声音进入到某个范畴、还是声音放置在某个环境中个体才能感受到价值?”他认为当非乐音的东西进入媒体中,可能就进入到它美的形式构建过程当中,那么这种声音怎么考虑?我们目前讨论的音乐多是纯音乐,当多媒体介入后又成了一个新的对象,需要再考虑,不能光用耳朵,要结合视觉、嗅觉等,甚至可以单独来考虑。当代音乐已经没有“乐音”这个界限了,到了约翰·凯奇,有声和无声的障碍也没有了,这就引导我们一步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音乐的艺术边界在哪里?按照周海宏老师看来,《4’33”》就不是音乐了,我们需要考虑,从听感官事实来讲,音乐的审美底线在哪里?从人的生理感受角度,音乐实际上是有边界的,当声音分贝高到耳膜破裂、或低到你听不到,这些都是物理性的;从美不美来考虑,音乐,尤其是结合当代音乐研究的时候也是有所变化的。我们在当初研究传统音乐的时候,大家对声音本身的作用不太关注,聚焦在能指、所指是什么,达到怎么感性愉悦或社会作用是中国传统关注的,所以说,这时的声音一般被认为是载体。到了20世纪,音乐甚至所有艺术能指极度凸显,极度关注媒体本身,极度关注声音本身,至于声音指向什么被忽略,这是重大变化。音乐美学原来不研究声音,在声音纳入美学范畴中后,声音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于是,声音的独特特性在哪里?我们要寻求声音有没有自己的形式(自形式),这个形式是从哪儿来的?现在包括噪音问题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这个声音美不美呢?韩教授认为,就是看它能不能进入到“自形式”当中去,发出合乎它本身原理的声音。如此看来,当代音乐研究应当深入:声音本身的形式以及它合乎自身存在的那种发声的到底如何捕捉,作曲家是靠自己的理解去“摆放”声音,还是声音实际上有它自己的走向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结 语

在“研习班”上,韩锺恩教授还特邀钱亦平、王丹丹教授来做演讲,希望以此激发学员们的学术热情,钱亦平教授以《教学科研 砥砺前行——我的家庭与教学科研》为题,通过她的父亲——杰出的当代音乐学家钱仁康先生,后续她自己以及女儿王丹丹教授各自的教学科研状况进行发言。钱仁康、钱亦平、王丹丹三代学人承前启后,为音乐学学科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形成的优良学风,值得后学认真学习。王丹丹教授以《音乐语言的构建及表述——广义的音乐修辞》为题,集中从如下几点展开讲授:音乐修辞与音乐言说、“修辞”之本源、音乐作为语言体系、广义音乐修辞、音乐修辞的本质等。王教授的讲习从中文语境出发,立足词之本义,探源考据钩沉金石,谨慎地给出推论结果。在进行深入论述中,音响分析与美学逻辑齐头并进,互为榫卯,相与撑扶。

针对各位讲员的学术关注点不同,还有许多讲员进行发言。上海音乐学院的杨赛副研究员做了题为《礼乐的复兴与〈乐记〉的传承》发言,齐齐哈尔大学王维副教授做了题目为《思想史视域下的秦汉乐论研究——以董仲舒的乐论思想为例》的发言,同济大学秦川副教授做了题目为《钢琴特性语言并及中国钢琴语言特点》的发言。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于亮老师作《于润洋教授音乐美学学术谱系研究》的发言,从于润洋先生的学问之道、治学之道、教学之道来探讨其音乐美学学术谱系,韩锺恩教授并就音乐美学谱系的传承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承前,更要启后,期望青年学者们做出更多有意义的学术作品。特邀嘉宾——《人民音乐》编辑刘晓倩博士在开班仪式上从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为编辑的责任等方面做了精炼的发言,对青年学者们提出:开阔眼界,更多关注音乐学术刊物的希望。

不言而喻,音乐本就是听觉艺术。然而就音乐“听”的问题,音乐美学领域已经谈论了数千年,似乎至今仍是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在此次“研习班”的主旨报告中,韩锺恩教授就《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由音乐美学教学问题倒逼学科本体》进行了题解,他期许“能否在一个有着更新意义的历史拐点上再上一个台阶”,“以问题驱动教学、倒逼学科发展”,从而对中国当代音乐学、音乐美学的学识、学术、学科基本问题能有大致的呈现。从目前成效来看,本次研习班所有重要议题都产生了热烈反响。并进行了阶段性的探索,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感性音乐作品美学
仝仺美学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纯白美学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妆”饰美学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