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科学免疫策略
2019-01-09成建国王继英
成建国,王继英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我国现代化、标准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猪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养猪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但是猪疾病也随之越来越复杂,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如非洲猪瘟从2018年8月迅速传遍整个中国,曾经销声匿迹的疾病如猪丹毒、猪肺疫等又有所抬头。症状类似、混合感染、多因子发病成为养猪从业者头疼的焦点问题,也对猪场生物安全和疫苗免疫提出了新的挑战。规模猪场控制传染病的3个重要环节是:消灭传染源,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断病原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其中,通过科学免疫是提高猪群抗病力、保护猪群免遭疫病传染的主要方法。科学免疫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问题。大家都很重视免疫问题,所有的猪场都做疫苗免疫,都有自己的免疫程序,但免疫程序是否科学,一个猪场是否有一个科学的免疫策略。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谈一下规模猪场科学免疫策略的建设问题,供大家参考。
1 规模猪场疫苗免疫常见问题
笔者从事养猪工作30多年,与众多养猪场的联系比较紧密,对养猪场的免疫、管理情况有较多的了解,现对规模养猪场的免疫常见问题逐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1.1 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不科学
免疫程序就是各种疫苗免疫接种的顺序,包括免疫起始日龄、接种次数、接种剂量、加强免疫间隔时间、几种疫苗的联合免疫等。有的养猪场不了解免疫疫苗的种类和特性,盲目照抄照搬别家猪场的免疫程序和方法;有的猪场的兽医人员技术不精,制定的免疫程序不能覆盖该猪场所有的常发猪病,导致免疫漏洞;有的猪场对疫苗免疫起始日龄过早或过晚也会导致很多问题,过早易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而过晚会出现抗体空白期;接种次数过多会干扰了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免疫剂量过大,易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等。还有的养猪场制定免疫程序时选用的疫苗多而全,几乎将市场上商业化疫苗全部使用,这种做法既浪费资金,又增加人工劳动量,还增加了猪群应激反应和疫苗毒扩散的风险。也有的猪场为了减少“麻烦”,将两种或更多种疫苗联合使用,导致疫苗免疫干扰、抑制、相互影响免疫效果。
1.2 有免疫程序却不严格执行
有些猪场虽然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但管理不善,不能严格执行本场的免疫程序。生产中有程序不执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使用的疫苗与免疫程序设定的疫苗性质特性、含量等有差异,导致不能严格执行原有的免疫程序;2)因生产管理程序不合理,提早或延迟了疫苗免疫时间或加强免疫时间间隔;3)因疫苗短缺而漏掉了某些疫苗的免疫;4)疫苗免疫剂量不按照说明书和免疫程序规定使用而随意更改剂量或者跑冒滴漏严重。
1.3 免疫方法不当
规模养猪场疫苗的免疫方法有后海穴接种、肌肉注射、胸腔注射、滴鼻、活疫苗口服等多种免疫途径,应根据各种疫苗的特性和说明书,采用最佳的免疫方法。疫苗免疫时,应做好猪只保定、正确部位消毒及注射、使用粗细长短适合的针头、掌握适宜的入针角度和深度等,同时进针要稳、拔针宜速,确保疫苗真正足量注射于肌肉内。比如,猪瘟疫苗是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活疫苗,最佳的免疫方法是肌肉注射,而有的猪场采用口服的方法,结果导致免疫失败;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后海穴接种的免疫效果优于其他方法。
1.4 没有免疫计划
规模猪场免疫计划是猪场依据免疫程序、批次化生产方式制定的本猪场当年免疫方案。根据免疫程序中规定的免疫疫苗种类、时间顺序、加强免疫时间间隔等制定出具体的免疫时间表,以便合理安排,及时采购疫苗品种和数量、待免疫猪群的状况和数量,接种免疫、抓猪、记录等工作安排。免疫计划表包括种公猪、种母猪(含空怀、妊娠、泌乳阶段)免疫计划表,后备母猪免疫计划表,哺乳仔猪免疫计划表,保育猪免疫计划表,育肥猪免疫计划表。然而很多猪场却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免疫工作随机性也比较强,常常为免疫接种工作埋下隐患。
1.5 免疫记录不完善
规模化养猪场应建立完整的免疫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免疫接种日期、疫苗名称、疫苗生产商、批准文号、疫苗批号、疫苗有效期、免疫猪群品种数量与日龄、接种剂量、接种方法、接种人、备注(记录免疫是否发生过敏反应、是否有死亡、伤残等)等。猪群免疫记录表,应由猪场防疫员认真填写完成,并报送猪场兽医、分管领导,存档3年以上,以便查询。现实很多猪场缺少免疫记录或者免疫记录不完整。
1.6 没有免疫抗体检测
规模化猪场疫苗免疫后,应定期通过猪群免疫抗体检测对免疫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估。抗体检测是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借助免疫抗体检测分析评估结果,考核免疫是否成功,也是免疫工作绩效评价的最有效的方法。猪群疫苗免疫后,通过免疫抗体的检测,评估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抗体滴度均匀度、抗体维持时间,对免疫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水平的猪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但有些猪场却因检测费用高、工作繁琐等原因没有进行免疫抗体的检测或者免疫抗体检测断断续续,不连贯。免疫程序也会受到疫苗种类、母源抗体水平、接种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猪场需要根据检测数据对本场的免疫程序进行适当调整,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2 科学免疫程序的制定
当前,猪群常发疾病有非洲猪瘟、猪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几十种。那么,猪场应该全部选择对所有疫病的疫苗进行免疫吗?选择免疫的疫苗如何合理科学排序,而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呢?笔者经过多年经验,总结出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2.1 免疫疫苗种类的确定
威胁猪场健康的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众多疾病,分布范围广泛、疾病流行迅速,危害极大。但是,规模猪场设计的免疫程序不可能包揽所有疫病,那么,免疫病种成为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关键。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本着安全保护、减量化和适合养猪生产管理的原则,做到既能保障猪群健康生产,又能节约成本,还能减少猪群应激和工人劳动量。
首先,应选择国家政策强制要求免疫的一类传染病列入免疫程序中,如猪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其次,依据猪场所在当地的常见猪病流行情况和新发病态势、本猪场近年来猪病流行状况,逐个分析危害程度,有主次地选择需要免疫的疫苗。对当前正在流行或当地近年来曾经发生过且对生产危害程度大、流行时间长的传染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等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免疫机制。再者,有些传染病发病较为普遍,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不太大,但目前该类病的疫苗保护率还不高,是否免疫该疫苗对养猪效益影响不大,尽量不要选择进入免疫程序;有些疫病能够通过其他方法控制的,尽量不列入免疫范围。对猪场所在区域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流行情况未查清的新传染病,必须请专业人员进行认真评估,确认猪群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将这些病种列入免疫程序,绝不能未经评估盲目使用疫苗。
2.2 免疫时间的确定
首次免疫时间(即初免时间)的确定应依据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的特性而定。母猪初乳中含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仔猪吃了初乳后很快获得母源抗体,随着仔猪日龄增加,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逐渐消减;没有吃过初乳的刚出生仔猪是没有抗体的,这时可以对仔猪进行活疫苗的超前免疫,免疫效果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如果仔猪首次免疫时间过早,则母源抗体较高,接种的疫苗(抗原)就会与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发生中和反应,免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时间过晚,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降低至有效保护水平以下,则仔猪将出现免疫空白期,猪群处于疫病威胁风险之中。
机体的免疫细胞首次接触疫苗(抗原)是免疫反应的第1个阶段,称识敏阶段,机体免疫细胞和抗原初次“相识”,因免疫“记忆力”较差,往往不能产生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免疫保护时间较短,需要进行再次加强免疫。免疫细胞和抗原第2次“相识”,是免疫反应的第2个阶段,称致敏阶段,再次“相识”,“记忆力”加深,能够产生较高的免疫力,可以长时间保护猪群的健康。免疫细胞和抗原第3次相识,是免疫反应的第3个阶段,称记忆阶段,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免疫保护时间更长。所以,为保护猪群健康生长,需要多次免疫,但每次免疫时间的确定都要考虑猪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找准适宜的免疫时机,而猪群的抗体水平的检测是判断免疫时机是否适宜的重要依据。
免疫时间的确定还应依据疫苗的品种特性,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具有不同的性质。活毒疫苗产生免疫力较快,免疫效果高于灭活疫苗,但有些活疫苗可产生中和反应,且有散毒的风险;灭活疫苗产生免疫力较慢,价格较高,免疫手段单一,安全可靠。此外,不同疫苗生产厂家、不同毒株、不同剂型和生产工艺等,都会有不同的免疫时间和频率要求。所以,只有清楚地了解疫苗品种和特性,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2.3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的确定
疫苗的免疫方法和免疫剂量应严格按照疫苗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不得减少或加大剂量,免疫疫苗剂量不足或超量都会导致免疫失败。不要擅自更改生产厂家规定的免疫方法,免疫方法不当更易造成免疫失败。比如,猪瘟弱毒活疫苗一般采用肌肉注射,而有的猪场因采用喷鼻免疫仔猪而导致免疫失败;有的厂家生产的猪气喘病疫苗规定采用胸腔注射免疫,如果猪场采用了肌肉注射,就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4 季节性疫病免疫程序的制定
有些猪的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发病的特点,在养猪生产中,有的猪场可以进行季节性免疫,而有的猪场则不提倡进行季节性免疫,而应该按生产流程分猪群分阶段分批次进行规律性免疫,也有的猪场是阶段批次免疫与季节免疫交替结合。季节性较强的流行病,如猪乙型脑炎、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等,在我国北方地区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最适宜的免疫时间是在该疫病流行季节来临前1个月左右,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随后根据情况再进行1~2次的加强免疫。
3 科学免疫程序的执行
规模猪场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定后,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在养猪生产实施执行。应成立一个猪场防疫领导小组,由技术场长、兽医、防疫员、饲养员组成,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岗位操作规程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免疫计划和免疫操作规程,同时做好免疫记录。
3.1 免疫计划的制定
免疫计划制定应依据猪场的免疫程序、猪场配种计划、生产计划来制定。年度免疫计划包括猪群各个生产阶段的猪群免疫并制成表格,如种公猪、种母猪免疫计划表,后备猪免疫计划表,仔猪、育肥猪免疫计划表。免疫计划表中内容应包括猪群舍号、批次、单元号、数量、入舍日期、日龄、体重、免疫疫苗、计划免疫日期(月、日)、备注等。
3.2 免疫操作
规模养猪场应根据猪场生产管理和现有生产条件,制定适合本场的、简洁实用的、易于操作的、标准规范的免疫操作规程。内容包括疫苗的采购和贮存、免疫接种时工作人员的调配和安排、疫苗使用前检查、免疫器械准备消毒、免疫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做好免疫记录等。
4 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估
规模化猪场猪群免疫疫苗后,定期对免疫产生抗体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是科学制定免疫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凭经验和习惯的盲目性,增强猪场管理者的主动性,使得免疫程序的针对性更强,为修订调整免疫程序提供科学的依据。
猪群免疫效果监测是猪群免疫疫苗后,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通过ELISA等实验室方法测定抗体水平来判定。根据监测的免疫抗体数据高低、离散度来评估猪群的免疫效果、免疫质量、免疫力的整齐度以及免疫保护时间等。通过猪群免疫效果分析,根据免疫期限,及时掌握猪群免疫状况,调整疫苗免疫方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连续猪群抗体监测并对监测抗体数据分析汇总、比对,找出最佳疫苗免疫方案。
当前,对于重大疫病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尚无广泛认可的标准。养猪行业内一般以猪群群体免疫监测的抗体水平合格率和抗体水平的均匀度作为评价指标。当猪群群体免疫合格率高和抗体水平均匀时,表明猪群群体免疫效果好,猪群抵御疫病的能力强,疫病暴发和流行的几率较小;反之则猪群免疫效果较差,群体免疫力低下,猪群抵御疫病的能力较弱,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几率较大。同样情况下,如果特异性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越长,说明其免疫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对监测不合格猪群,加强免疫或补免后再进行一次监测,看加免以后抗体水平是否达免疫保护标准,对再次不达标猪只考虑进行淘汰。
5 免疫程序的调整
自繁自养的猪场疫病种类比较稳定,受外界疫病影响比较小,猪场的免疫程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但随着猪场疫病的净化、新的疫苗研发、外来疫病的侵袭、免疫抗体检测的变化等,免疫程序也是应适当调整的。
猪场调整免疫程序时,应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1)既要维持免疫程序的相对稳定性,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又要科学调整免疫程序,保证其实效性和先进性;2)总体上应坚决执行免疫程序,在有新的重大疫情出现时,及时调整免疫接种程序,必要时进行紧急免疫;3)对某种疫病进行抗体监测,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时,必须及时补接疫苗或调整该疫苗的免疫时间或疫苗种类。
(收稿日期: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