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探析
2019-01-09赵静静
赵静静
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然,振兴乡村教育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教育的主体是农村学校,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学校振兴乡村的作用,是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学校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已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会发挥着作用。
在政治方面,学校通过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在经济方面,学校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力的提升;在文化方面,学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学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学校又有选择文化、传递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从古至今,无论是书院、私塾,还是今天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都兼具有人文教化、引领风尚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不只是通过筛选、整理、传递文化来育人,学校本身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创新基地,还会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基于学校的双重文化属性和重要的文化功能,本文结合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来探讨农村学校的功能,尤其是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作用。
二、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
(一)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学校通常是所在地的文化中心,并影响着所处村镇的文化风貌。原因如下:
首先,因为受教育水平所限,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学校具有智力优势,可以在教育、生活、技术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农村教师是农村社会的“高知”人群,是老百姓信任并尊敬的人群,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引领当地的文化风尚,带动有学龄儿童家庭的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改变,并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更多的农村人口。
其次,农村学校扎根农村、立足农村,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优越性,还可以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成为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阵地,源源不断地给农村地区输送文化养料。例如,有学校的村镇和没有学校的村镇,在文化生活品质方面差别很大:有学校的村镇文化生活更丰富、更有活力,没有学校的村镇文化生活更为单调、乏味。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曾经有学校的地方在学校被撤并后,人们普遍感到当地不热闹了、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接收不及时了、想念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等。
再次,农村学校可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结合当地情况和人们的实际需要,完成最终的先进文化落地工作。按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国家通过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把符合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要求的课程内容落实为学校课程,同时国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权限,以便开设符合当地社会实际和生产生活需要的课程。可见,农村学校既传播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也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创新文化,是农村重要的先进文化发源地。
(二)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的建设基地
1.农村文化建设急需基层组织
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日益完善,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5年3月,全省共有248个博物馆、175个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2399个[1],在一些文化建设较好的地方,不仅有定期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的活动,还有农民自己办的春晚、歌唱比赛;另一方面,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现有的文化建设水平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农村文化整体活力不足,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一边是广大农民渴望高品质的丰富的文化生活,一边是群众文化生活的相对单调和匮乏。“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均为‘自上而下’型,农民表达渠道不通畅,难免造成文化服务的供需失衡。文化服务的供需脱节又会导致现有的文化设施重复、浪费,消耗文化供给的成本,影响文化服务的效率,同时农民的现实文化需求又无法得到保障”[2],于是就出现了农家书屋闲置,农村文化生活单一,赌博、宗教文化盛行等现象,这些文化乱象对农村教育、农村产业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怎样建设农村文化?从根本上说,不能靠输血,要靠造血,既要培养农村留得住的人才,也要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从内部发力,构建有活力的农村文化体系。除了乡贤群体,农村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当然要数农村学校;把农村学校作为突破口,可以实现育人和文化建设的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3],农村学校在建设农村先进文化方面可以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以史为鉴,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先生在我国发起平民教育运动,逐渐确定以农民教育为重点,针对农民的“愚、穷、弱、私”,对应提出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致力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免费上学,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在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和发达国家相比,农村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普遍不高。
2.农村学校应当引领农村文化发展
农村学校在引领农村文化发展,进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农村学校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式是长期浸润式的,既不同于文化下乡时的轰轰烈烈,也不同于闲置的农村书屋。农村学校的文化影响是持续的、动态的,通过影响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进而带动村风村貌的变化。既避免了短暂热闹后的空虚,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给予农村文化营养补给。
其次,农村学校了解农村实际,有人才和智力支持,可以深入细致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比如,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记录农村传统节日、习俗、方言,探求村名、地名中的历史故事,深度挖掘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并整合现代文化形成农村新文化,开发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在继承中学习、创新、弘扬先进文化等。
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抓手,发挥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开发地方课程、教师承担起社会责任、做社区型教师、积极挖掘课程资源等要求,希望学校和教师立足当地社会实际,开发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发挥学校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引领功能。落实到课程的实施方面,农村学校可以结合农村实际(风俗、节庆、农业生产资源)组织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现场教学、课外活动、文娱活动等方式,实现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有效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且“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有大量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物质文化、生产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等,学校通过课程开发可以筛选出优秀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然后结合现代先进文化,创生出有活力的农村新文化。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村校合作、村民和教师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中可以产生灵感并带来创新,例如,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入,会带给传统文化新的呈现形式和手段。有创生力的文化才有活力,有内在活力的文化会带动产生持续的创新,并发挥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升农村教师素养,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振兴农村文化,必将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