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
2019-01-09史敦友段龙龙
◎史敦友 段龙龙
国务院2015年颁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新格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探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问题,有利于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角度来解决实践中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本文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并以四川省为例,归纳总结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四种典型模式,并将这四种模式对比分析,以为新时期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内涵
在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和不足并存背景下,理清供给侧改革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是避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简单照搬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5大任务实现路径的重要前提。农村产业融合与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联系应具有更丰富的外延,即如何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平台,破解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的资源、资本、农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供给结构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以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为落脚点,通过吸引城市地区和制造业领域低效率资本到农村地区,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融合趋势,创造出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环境、新技术和新营销等,以满足各消费主体对不同层次商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可被界定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增加多元供给为主攻方向,以创造就业岗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通过结构优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展,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供给侧改革视域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明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从现有理论研究看,一些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或表现形式与本质区分不清,相互混用[1-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必须要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着手[4]。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应该是从农业现代化出发,非农产业相关要素基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考虑,运用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调整结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与农业发展密切相连的其他产业和农业产生复合关联,解决现存农村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政府投资扶持、龙头企业带动、集体资源开发或技术创新驱动等模式,形成农村产业发展空间立体化、产出时间连续化、产业链延伸服务化、产品价值链增值化、供给灵活多元化,达到提升要素投资效率,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超额剩余价值。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四川省2016年颁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每个市(州)至少选择一个县(市、区)及部分乡镇、村(社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下面以内江市市中区、广元市苍溪县、雅安市名山区和南充市西充县4个“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县为例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政府投资扶持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政府投资扶持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消费者对区域农产品消费需要,通过政府规模化投资实现区域消费需求的目的。我们在西部地区多个省区市调研了解到,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或缺乏投资主体)背景下,政府投资扶持是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手段,农业产销过程实现政府全程管理,构建涵盖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产品种植、物流、市场对接等农产品“产、输、销”的全产业链。二是在完成前一目标基础上,政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满足更高消费需求,引进可进一步深加工和拓展到服务领域的高端化高附加值农业项目,实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差异化的消费需求,特别高品质消费需求,进而打造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区”和“示范区”,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综合体。以内江市市中区为例,为创建“成渝乡村旅游样板区”,构建一个完整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型,市中区政府以玫瑰全产业链发展为思路打造“五彩牛桥 玫瑰花坞”,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的丘区特色精致小农业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一心一廊三园”的产业发展格局,最终形成文农旅创博养融合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总之,不论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还是经济发展需求,政府投资扶持模式都可实现既满足区域市场对农产品的多元供给,又带动当地农户就业与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休闲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与政府投资扶持模式是以提供满足区域社会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目的不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和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最终发展目的来采取各项行为决策的经营主体,并不会以农户就业和收入领域为首要考虑目标。因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往往形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以物流、市场销售、旅游与品牌宣传为支撑,以引进市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为保障的纵向一体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体系,其核心目的就是将现代技术、管理与农业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增值,获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超额剩余价值,以期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以广元市苍溪县为例,该县以四川华朴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引领发展,带动全县发展形成集红心猕猴桃等高端水果种植、品种创新培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全产业链聚集区。总之,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一般多位于城市近郊,是城市高端消费群体实现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最佳路径。
(三)集体资源开发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集体资源开发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依靠本地区现有农业资源基础,以农户个体和企业的集群化经营为基本方式,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形成一种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企业集群自由竞争为路径的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格局。集体资源开发模式有两大特征:一是经营主体的主动性,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每个家庭都有自主经营的产业基础,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户和企业经营形成集群化;并且其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内生自发性,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二是经营主体对农业资源的依赖性。农业资源优势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以实现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过度依赖农业资源基础而形成“资源诅咒”,从而导致农业产业不可持续发展。因此,将土地保护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相配合,在保持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提高资源复合利用效率,是集体资源开发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重要落脚点。以雅安市名山区为例,作为典型丘区农业县,茶业是雅安市名山区传统优势产业,为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名山区推广“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农户”经营主体联合模式,探索“互联网+茶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新型商业联合模式,推广“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升级模式,并构建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
(四)技术创新驱动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驱动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将新概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向农业各个环节渗透融合,使得农村各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化。“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因其具有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等显著优势,“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潮流,也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技术创新驱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与农业企业或农户对接,使得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能够实现点对点的直接输送,企业全程服务,不需要任何其他中间媒介,其发展形成农村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众筹农业等新型经营模式。以南充市西充县为例,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有机农业,并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高端农产品市场营销创新模式:“O2O+F2C+会员制+众筹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技术创新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范式。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模式比较
从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发动力、运行机制和运行绩效三个方面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比较。
(一)生发动力
从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上比较看,政府投资扶持、龙头企业带动、集体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驱动四种模式各不相同。一是政府投资扶持模式,根据区域环境差异,在欠发达地区一般为投资扶贫衍生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而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周边地区则一般为构建发展示范衍生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这两种政府投资模式都是因政策外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受利益驱使,龙头企业一般多在后发区域针对某一优势农业进行大量投资,推动农村农业产业链有效拓展,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农村产业价值链,以达到企业获利的目的;三是集体资源开发模式,各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与联手发展,形成众多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和良性循环。四是技术创新驱动模式,一般多在城市近郊地区农村,借助于外在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最新商业模式,并将之引进到农业产业领域,实现农业发展信息化,藉此达到产品的更大市场和更少中介,以此达到获利的目的。总之,上述四种模式都可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但是其形成条件各不相同,其结构差异性较大。
(二)运行机制
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比较看,政府投资扶持、龙头企业带动、集体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驱动四种模式依次呈现出产业综合体、纵向一体化、横向多元合作和技术+农业四种不同的产业运行机制。具体来讲,政府投资扶持模式(如内江市市中区案例)构建了一种以生态花卉产业为先导、花卉文化体验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为突破、创意创新创业为引领、生态度假康养为聚集的文农旅创博养融合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综合体;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如广元市苍溪县案例)构建了一种以龙头企业引领的集高端水果种植、品种创新培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集体资源开发模式(如雅安市名山区案例)构建了一种以茶叶基地联盟、产业企业联盟和茶叶品牌联盟为合作模式的横向多元合作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如南充市西充县案例)构建了一种以“O2O+F2C+会员制+众筹农业”为依托的高端农产品市场营销创新的运行机制。总之,运行机制是依托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发动力,每一种运行机制相对于各自的生发动力都是最有效的。
(三)发展绩效
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展绩效上比较看,政府投资扶持、龙头企业带动、集体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驱动四种模式的各自特征及其适用范围明显不同。一是政府投资扶持模式,其优势为可操控性强,市场风险低,可实现对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布局,在短期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弯道超车”效应显著,但政府投资导致财政压力大,政府投资停止后可能会出现“依赖性返贫”效应,而且也容易滋生“腐败工程”和“政绩工程”,一般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相对其于他三种模式,尽管投资风险最大,但是如果风险控制妥当,其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培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区域品牌化效应,对带动区域就业、增加当地收入效应显著。三是集体资源开发模式,其具有长期发展效果好、可持续性强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投资周期长、短期见效慢等明显不足之处。四是技术创新驱动模式,与集体资源开发模式相反,表现为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等突出优势,但是技术要求决定相对于其他三种模式,其准入门槛最高。总之,推进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到底采取何种模式,可根据区域产业基础与发展要求来相机决择。
四、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建议
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基础,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充分考虑到各模式发展的周期性和农村发展需求,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先发展集体资源开发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集体资源开发模式具有资源内生驱动与自主发展的独特优越属性,还具有可持续性强、长期效果好等诸多优势,可成为我国广大地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优先推广。二是鼓励发展技术创新驱动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特征,恰好满足特困地区当前脱贫需求,可鼓励一部分急需脱贫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条件的城郊农村采取技术创新驱动模式。三是择优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展前景好和投资风险大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两大特征,在充分调研区域市场辐射范围、需求容量和投资周期等基础上,对一部分前景好且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进行择优支持。四是严格限制政府投资扶持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政府投资扶持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具备“弯道超车”效应,但并不具备“嵌入”于乡土秩序的可持续特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大包大揽的投资扶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规模比例,可适度投资支持特困地区扶贫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尽可能少的投资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