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以新疆棉区为例
2019-01-09余国新赵向豪
◎蒲 娟 余国新 赵向豪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适时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区域社会化服务不均衡现象明显,东、中与西部农业在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上存在差异,同时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2]、农民增收后劲不足[3]、农业在生态上不可持续问题加剧[4]、优质个性多样化的农业需求与供给不均等问题日渐突显,对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特殊意义。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疆的农业技术服务成果显著,农机化水平明显提升,201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较2015年增长4.0%,农作物机耕率达99.27%,94.49%的采用机器播种概率。金融保险服务水平提升,金融保险机构存款额增加、内容拓宽、服务质量提高,2016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长9.5%,保险公司31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39.90亿元。信息服务传播途径拓宽,目前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73座;有线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及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分别达198.39、193.16和340.67万户,农业信息传播途径增多,信息普及面拓宽。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组织递增、规模扩大,服务范围扩展,拥有1268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07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165家。
(二)棉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剖析
1.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异质性凸显,技术及金融服务需求强烈。整体上棉农对农业社会化各项服务的需求呈“凸状”不均衡分布,对各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由“不需要—一般需要—需要”递增接着依次向“很需要—强烈需要”递减,50%以上的棉农表示需求各项服务,不需要和强烈需求的棉农占比不超过20%。仅1%的棉农不需要金融服务,同时对保险服务的需求高于其他各项服务,随着需求强度递增棉农需求逐渐下降。棉农表示很需要的各项服务占比也不同,22%的棉农很需要技术服务,很需求保险服务的较少,这与棉农的认知水平较低有关。若将棉农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两类:需要和不需要,77%以上的棉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均有需求,需求程度排序依次为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保险服务。
2.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存在结构性失衡,棉农评价及获取内容差异显著。从内容上看技术服务存在较大供需结构性失衡,调查发现棉区20%-40%的棉农未获得所需,最需要新品种技术的棉农占44.6%,17.7%的需要棉花播种技术,需求棉花秸秆粉碎技术的较少。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棉农获得的金融服务增多,仍存在20%-45%的棉农未获得各项金融服务。棉农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服务需求强烈,由于服务内容及范围限制,其获得的服务存在地域供给差异。棉农是否及时获取信息会影响农业生产,棉农强烈需求信息服务,实际获得的农业信息相对贫乏,77%的棉农可获得气象信息,获得科学技术及政策法规信息的占67%,未获得棉花市场行情及供求信息的占45%。近几年随着保险业务拓展,保险逐渐服务农业但业务尚不完善,地区间保险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棉农实际获取的保险服务与所需存在结构失衡。农资购买服务则受区域经济、交通及农资公司等影响,棉农切实享受的服务质量较低,需求偏向农资的获取渠道、类型及能否提供所需农资等。
3.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供给与棉农需求不均,存在结构性失衡。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及内容差异使棉农获得技术、信息、金融、农资购买及销售服务的渠道与棉农实际需求间存在差异,服务渠道存在结构性失衡。社会经济、政策及各服务主体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因素。棉农可获得的技术服务渠道有农业技术示范与观摩、电视广播与互联网平台、报纸书刊与科教录像光盘等,金融服务来自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机构等,保险公司获取保险服务,信息技术来自信息服务站电视广播等渠道,农资企业提供农资服务。棉花销售大多依赖政府,政府联系销售渠道、销售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提供销售服务,由于销售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服务渠道偏少,并未有效服务棉农。棉农可获得的各项服务渠道与期望获得的渠道间差异很大且失衡比重达50%以上,表明农业技术、信息及农资购买服务的服务渠道存在结构性失衡,各项服务渠道亟待拓宽,须依据棉农真实需求开展服务实现因需所供。
4.区域社会化服务布局差异,供给主体分布不平衡。新疆棉区社会化服务存在区域布局差异,各棉区各项服务人员、机构占比不均衡。调研结果显示巴州棉区的技术及信息服务人员占比达60%以上,拥有合作社及信息服务协会等机构较少;阿克苏及喀什棉区除技术人员占比过半外,信息服务人员及协会、合作组织机构均未过半,可见该棉区作为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需增加专业的服务人员、机构数目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塔城棉区合作组织占比达50%以上,其他服务人员及机构数目均未过半,这与塔城棉区的自身发展相关,沙湾县及乌苏市是塔城棉区的重要构成,沙湾县合作社组织数目较多且服务质量好,但在增加技术人员及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方面仍需完善;昌吉棉区作为北疆棉区的重要构成,包含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等植棉县域,各项服务发展较好。从各棉区拥有的技术人员占比看除塔城外其他棉区均达52%以上;巴州及昌吉棉区的信息服务人员占比高于其他棉区;从合作组织占比看北疆合作组织占比均高于南疆,南疆合作组织占比不足35%;各棉区信息服务协会均不足50%,可见全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亟需不断发展完善,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基本思路
(一)按照共享理念,依据需求导向供给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为农服务思想是社会化服务的根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新时期,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化服务有新的要求。共享服务理念是未来社会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须将棉农自主共享与各服务机构组织共享相结合,实现该服务的全面共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须融入共享服务理念,部分公益性组织的服务及有共享潜力的服务以服务共享的形式服务农民,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多元化及多主体共享。根据有效需求理论,供给要以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供给只有满足需求才能供需平衡[1],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须明确供求主体,依据棉农需求导向提供服务,保障社会化服务供需协调。
(二)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制度、技术等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较大,从创新理念出发完善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是创新理念的重要表现,借鉴各国社会化服务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须因地制宜,如何服务农业生产应视区域而定。在现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新疆特色化服务。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技术革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活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如今农业生产在农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革新农业科学技术为棉农提供优质的技术指导、配套的农技服务,各要素充分运用,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最终建立高效绿色共享的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协调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均衡发展
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构成,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需协调各区域发展。纵横协调农业社会化服务,如横向:南、北及东疆或各县域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协调发展,纵向:“市-县-乡-村”由上至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调。协调新疆各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横向及纵向发展须从增强区域科技水平,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农业信息服务供给、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完善保险服务体系等入手协调区域间的平衡发展。注重协调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与农业技术服务、金融和保险服务、农资购买和信息服务等局部间的关系,统筹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三、改革路径
(一)建立社会化服务供求网络系统及服务供应链
按需建立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网络系统。首先从经营主体出发,分别建立以小、中、大规模棉农、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分级需求体系,形成完整的经营主体需求网络系统,各级需求单元及时向上传需求服务,运用互联网技术形成自助式的需求系统,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其次基于社会化服务主体层面,各项服务主体及时了解棉农需求,建立系统完整的供给服务网络体系,定期更新棉农需求信息,做到按需供给服务。将经营主体需求网络系统与各服务供给系统相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供需网络,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网络化。最后,从全面系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链着手,建立以需求单元的切实所需为供应依据向各需求单元提供服务,各服务环节、服务主体各执其能协调服务,提高各项服务环节效率,形成较为系统的服务供应链。
(二)推广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交流平台
新疆政府引领并建立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交流平台。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信息服务协会传递农业信息的基础上,推广互联网网页、手机/平板终端等应用,传播微信平台、公众号、微信及QQ群组/讨论组等新型交流方式,鼓励棉农优先使用内设农业服务内容的视屏应用程序,开发专属农业信息应用的程序并予以推广,将新科技、新方式运用到农业信息的传播交流之中。将其与农业信息服务结合,及时获取农业技术、生产和服务信息等,打造需求单元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及时有效和谐的新型农业信息传播与推广交流服务平台。
(三)加强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交流合作
不同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农业经济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对新疆乃至全国影响巨大。现阶段新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从协调区域发展入手,推动棉花生产领域的自主革新,实现新疆各区域棉花生产快速高效发展。加强区域间社会化服务的交流与合作,各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尤其北疆和南疆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较大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南北疆服务供给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将北疆的技术、信息及金融保险服务优势推广至南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保障南、北及东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县-乡-村”分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网络体系
新疆棉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构建系统完整的社会化供求服务网络。依据户、村、乡、镇、市等行政单元逐级建立以棉农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网络体系。农闲时期,分时节、分层次开展调查人员入户、入村、入社深层次的调研,详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经营主体的真实需求,形成全方位的需求网络系统。同时自上而下,分级别、分单位垂直调研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服务现状,凭借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决定其服务机构的去留,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网络。最后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网络与棉农的需求单元网络体系相结合,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网络。
(二)推广“互联网+服务共享”型服务模式,增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
借鉴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以“互联网+服务共享”的新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及农户需求互联网化,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网络化实现社会化服务因需所供。融入“服务共享”理念,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较完善,互联网推广较全面的县域建立“共享服务”试点区,解决棉农获取服务难的困境。“互联网+服务共享”是未来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革新的趋势。建立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机供应机构、农村金融系统、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新疆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棉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与村、村与镇的联系与交流,实现村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合理运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农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确保设施有人修缮,设立网络体系监管部门,保障网络服务系统安全。
(三)实行经营主体服务分类,完善社会化服务供应链
新疆棉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结构性改革须实行经营主体分类服务的方式,依据建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网络体系,将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主体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供应服务。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与小规模棉农、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主等经营主体相匹配的方式,有效供给各项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中心或站点,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服务网点,保证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及资金的需求。各政府部门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各环节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建立监管机制,监督管理供给主体的服务;缩减冗杂机构,完善新疆社会化服务供应链。确保社会化服务供应链及时服务棉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社会化服务与棉农所需的协调。
(四)协调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与局部的共同发展
新疆棉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保障各区域的平衡、协调供需均衡、将社会化服务总体与局部统分结合,协同式发展。正确处理新疆农业社化服务总体与各县域局部各项服务的关系。金融与保险、技术与信息、农资购买与销售服务等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须协调自身发展并兼顾与其他服务间的平衡。政府各职能部门明确各项服务与社会化服务总体的关系,结合实际构建有新疆特色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区域分布入手,依据新疆各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开展互助交流,依托南疆土地面积广阔的植棉优势,弥补棉区合作组织发展落后且占比小、未形成规模化植棉的缺陷,学习借鉴北疆棉区合作组织的经验,促进南疆合作组织的建立,实现生产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