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产品营销对接循环经济的创新模式探索
2019-01-09
循环经济在当前我国的试验、推广仍处在探索阶段,与生态农业的结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受制于营销意识相对滞后、管理机制较为单一以及创新力偏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循环经济并未与生态农产品营销实现深层次对接、全方位融合。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的持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民众生活理念的多元化转变,粗放型、高能耗、单一性的传统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有效满足当前以健康、绿色、低碳为主导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在这一背景之下,合理参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所倡导的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的生产和经营模式,相应更新、创新现有的生态农产品营销发展观念和运作机制,无疑是实现二者交互共进的可行之策。所以,要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产品营销与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现有的产品宣传方式、销售模式以及管理机制,由此构建更为开放、高效的生态农产品营销发展新格局。
一、循环经济为生态农产品营销革新提供了可行参照
(一)加快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升级与创新,促进生态农产品营销集约化运作。通过引入更加符合当今全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机制,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产品营销中的充分应用,使其管理环节也更为注重规范性、开放性以及交互性,提升各个作业流程之间的协同性。强调生产、经营的低能耗和高效率,构建环保、清洁的运营生态,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发展理念之一。随着这一新型理论的不断完善、变革,吸纳更为多样、创新的发展观念和运作模式,加强其与生态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深度对接,无疑也更具现实性的改革意义。这就能够变革现有的生态农产品营销观念,使营销手段更趋多元化、充分对接当前受众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仅突出生态农产品绿色、健康、无污染的产品特质,而且也能进一步降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节点的能耗,有效提升生态农产品营销体系的运转效率和经营效益。
(二)优化成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农产品营销收益的持续增长。围绕乡村本地优势资源的深入开发、创新运营,以降低能耗、遏制污染、创造可再生原料为突破口,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农产品营销体系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完成农产品生产结构的更新升级,促进传统能源的价值再挖掘、新能源的充分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单纯局限于导入各类新能源、升级生产技术和工具以及完善原有的经营管理制度,而是倡导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共享互补放大合作优势,最终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效益提升。因此,这就能够使农村本地的各类资源得到全方位利用,并借助生产结构的完善去优化原有的高强度、过于集中的成本投入,使生态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也能趋于智能化、多样化以及创新性,继而以均衡的投入、支出去大幅度提升综合收益。
(三)持续更新生态农产品营销的运营机制,扩大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力、辐射力。以低能耗、高效率、可持续的循环发展理念为参照,通过不断加强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产品营销的融合发展,明确生态农产品绿色、低碳、健康的属性与特色,并依据当前消费市场的主流需求,有针对性地去调整、创新现有的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思路和运营模式,全力打造开放、共享、互利的营销管理新体系,循环经济理念、模式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加速传统农业产业化生态格局的转型升级,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生态农产品营销的深度变革。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去探索更具特色化、区分性以及创造性的生态农产品营销模式,以出色的产品力、突出的性价比优势去积极影响整个行业制定全新的产品标准,不断衍生出更为新颖、多样、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形式,充分引导受众的消费思维和方式,使生态农产品更具市场影响力、发展辐射力。
二、制约生态农产品营销与循环经济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农产品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定位较为局限。由于普遍缺乏理性、长远的发展眼光,容易忽略产品质量,在盲目投资、集中生产、大量投放、快速获利的短视发展思维的影响下,不少生态农产品经营者,都倾向于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输出去实现投入和获益的转化,自然也很难形成品牌化营销的发展观。尽管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农村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个体经营者缺少对这一新型理念的准确、深入的了解,只是将之视作又一新的产品概念,一味通过宣传这一概念去进行产品的快速生产和投放,并未真正突出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清洁、低碳、健康的生产和生活价值。这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闲置,而且也严重拖慢了整个行业寻求转型升级的推进进程。
(二)营销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人才,未能基于循环经济打造新型产品、服务。受制于相关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经营者自身素质又有所欠缺的双重影响,当前生态农产品市场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生产者、投资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相对迟滞,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同步性。而循环经济所引发的产业变革、消费转变,要求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运营也能及时完成市场信息的高效流通、建立起更为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目前不少生态农产品的经营者缺少人才意识,不愿在聘用、培育专业营销人才上进行投资,未构建起高机动性的市场动态监测、解析机制,很难及时、精准地捕捉到受众的实际需求,无法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去提供更能满足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难以实现减少支出、增加收益的预期效果。
(三)公共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削弱了生态农产品与循环经济的协同联动性。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农村地方政府在财政支持制度、税收政策以及展示展销管理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以及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的执行、落实也缺乏规范性,对于推动生态农产品加工、追溯标准的普及作用比较有限,并未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参与积极性。而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一直都是驱动农村经济有序发展、生态农产品营销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动力之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充分对接,除了要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之外,也需要公共服务的有力支持。公共支持力度不足,无疑会严重弱化循环经济模式推广与生态农产品营销更新的协同效力,不利于二者实现交互式、互利性发展。
三、生态农产品营销对接循环经济的创新措施
(一)加强品牌营销意识,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化运营机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乡村民众、企业对于这一新型运作模式的认识水平。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管理、引导生态农产品有序生产经营的机构职能的基础上,促使其精准、全面地定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产品营销之间的交互关系,增强注重产品品质、打造精品、提升溢价能力的品牌经营意识。而在强调循环经济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理念的同时,生态农产品营销经营者也要依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产品更新,以突出的性价比优势去吸引消费者,为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市场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生态农产品营销平台。通过参照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充分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效媒介,去增加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发布、流通的传播方式。依据当前受众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演变,生态农产品营销行业必须紧跟潮流、同步革新,以更为丰富、新颖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实际要求。鼓励行业内部进行信息共享、有偿合作,逐步建立起集在线购销、社区交流以及心得分享等为一体的新型营销平台,给予受众更为新颖、充实的产品选择与消费体验,以此去积极影响、引导消费趋势的良性演变。
(三)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水准,更新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服务模式。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基础参照,依据当前消费市场的主流需求,不断引入、应用最新的生态农产品营销管理模式,生态农产品营销经营者应将培养职业素养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应变能力突出的综合型营销人才作为发展重点,构建更为规范、开放、集约化的运作体系。进一步转变原有的服务观念,改变相对单一、被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注重凸显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与生态绿色生活方式的衔接性、交互性,持续提高生态农产品营销的智能化、便捷性以及人性化的程度,以动态化、定制式的高效服务去增强对受众的消费吸引黏性。
(四)改进公共支持制度、完善循环合作营销机制,带动行业共享共赢发展。通过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以及农户参与的多方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政支持制度、税收政策以及展示展销管理方式,提高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以及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的规范化程度,加快推进生态农产品加工、追溯标准的制定与施行。以循环经济为发展主题,引导生态农产品的加工产能向特色主产区、优势区以及物流节点等方向集聚。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生态农产品与伴生产业之间的衔接性,突出循环经济环保、健康、清洁的特质,形成与巩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关系,推动农产品产业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交互性的共享共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