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农业视域下的特色产业园区多元效益论*

2019-01-09

农业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园区景观

一、引言:景观农业的基本认知

在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中,对农业景观打造与优化升级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认为这是做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推进农村内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中央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1]重视科学的农业景观建设,有利于从硬件形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所谓农业景观,主要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包括农田、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2]因此,“人”与“自然”是必须缜密考量的建设要素。然而,基于“农业景观”发展而来的“景观农业”,长期以来被低估功能作用,一些学术观点认为仅仅是农业的可观赏部分,片面判断其好看不中用。景观农业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价值往往被忽视。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也应涵盖更广的领域。早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事景观设计”,以此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特殊历史时期,景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的特征愈发明显,[3]作为农业与生态的全新拟合体,是以人类不断提升的技术持续维育土地、生物等生态系统。因此不能简单等同于生态农业或传统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景观部分,值得再认识。

二、景观农业的理论要义

从本质上讲,景观农业属于大农业体系,但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相比,其理论发展基础更侧重于景观经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农业的主要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的能量与物质平衡,具备较高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4]与其它农业形态一样,景观农业也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

1.景观农业的经济学内涵

农业的经济学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等,可简单归结为资源禀赋。按照传统观念,农业景观无非是农业种植物的外在展陈状态,如农作物的花、叶、果等。整体视觉效果大同小异,普通而平常,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毫无珍惜价值可言。事实上,景观资源应该属于稀缺资源,农业景观资源更是极其有限。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重农学派认为土地生产物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强调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在当今早已扩展为农业景观的本底。现代农业经济理论则认为要重视农业企业(包括农场、农业产业园区)微观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5]应当说,这种有效配置亦包括农业景观的发掘、科学规划和设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应当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因此要全面构建景观农业,除了要顾及传统视角下的农作物景观资源外,还要充分考虑农事活动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文明景观资源和农村民俗生活景观资源等。[6]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有效配置资源的载体是市场,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纵观我国农业景观资源的现状,有限而稀缺的要素尚未通过市场手段得以合理利用。总结起来,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景观农业是广义概念,既是整合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等资源条件,提高“三农”各环节的综合实力,以稳定农业农村生态系统为目标,彰显农业的多元功能。这种新型农业必须重视市场、现代技术与信息的支撑作用,具有高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对于非农业公众而言,景观农业的资源还存在较大的消费吸引力,[7]是新型农业消费与创造行为的基础,这将激发以农事体验为标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2.景观农业的价值特性

景观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划分尺度不同,但在我国农业实践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交集,两者存在共同的任务。根据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要求,我国在未来15年内应实现农业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要大力推进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这些是农业生态建设与农业景观打造都面临的课题。

另一方面,景观农业有自身的价值特性,还需要从人文价值角度,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尤其要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景观农业突出“人”的作用,除了观赏功能外,还具有教育、传承、体验、美学、康体保健等价值。例如,早在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提出了“GIAHS”项目,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强调动植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与共同进化的作用,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价值齐名。截至2018年,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项目共50处,我国就占15处,居世界第一,都是景观农业的历史典范。此外,2012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对2555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初步建立了指导和管理机制,平均每个村给予300万元人民币的保护补助专项经费。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正逐渐得到改善,逐渐形成我国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许多村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三、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多元效益概述

综上所述,景观农业是一个宏观范畴,具体分析研究就必须针对某一特殊形态,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是常见的地域单元。一般而言,农业产业园区是指农业生产物培育生长环节在相对集中空间的聚合区,景观密集与示范程度较高。在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具有高端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特色农业园区成为热点,其实质就是发展景观农业的特殊形态。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本底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农场、新农业生产综合体等,[8]生物多样性的依赖物则涵盖农林作物中的粮、菜、果、茶、花、草、树以及畜禽渔养殖业中的鸡、鸭、鹅、兔、猪、牛、羊、马、渔业水产等。现代农业条件下的特色产业园区积聚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9]体现出经济、生态、社会等多元化复合功能效益。

1.经济提振优化效益

尽管农业较之二、三产业而言是世界上公认的“弱势产业”,投入大而产出低,但基于景观农业发展而来的特色产业园区却应当是另类,要发挥农业经济财富积聚的功能。一方面,整个园区的农业要素处于最佳配置状态,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推广,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特色产业园区本身也是示范园区,其资源禀赋条件为休闲旅游发展拓宽了全新的消费空间。园区内精心规划设计的农业景观、内部环境、品牌化农产品全方位吸引游客,从而实现观光、住宿、购物、餐饮等新的消费趋向。例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所辖“三圣花乡•五朵金花”之一的红砂村,本身是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业的特色农业园区,依靠花卉盆景业带动乡村旅游,分别实现6亿元花卉和2亿元乡村旅游的年均经济收入,鲜切花远销广州、香港等地,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日均不低于2万人次,消费潜力旺盛。

2.生态环境美化效益

景观农业特色园区具备生态整合功能,可以通过“社会-经济-自然循环生态复合系统”实现环境美化效益,达到生态平衡稳定的价值目标。[10]按照景观生态学以及景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特色园区体现出微观的生态稳定价值,可以折射出整体景观农业的生态美化效果,从而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正态导向的生态贡献。

以成都为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能巧妙利用现代展陈技术体现农业特色园区的生态之美。以成都彭州•阳蔬菜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由国家农业农村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2017年11月举办的第八届蔬菜博览会堪称我国最大规模的农业景观展会,从生态景观角度体现了彭州蔬菜 “菜-稻-菜”轮作的种植模式,将“四川蔬菜,天然生态”的特色完美展示。

3.社会和谐进步效益

景观农业或特色园区(包括特色农业社区、新农村综合体)不仅有经济引领、生态示范作用,其中的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形态等也将体现出正能量。例如,成都彭州小渔洞镇江桥村地处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区,在灾后重建中,打造冷水鱼基地、笋用竹基地、小鱼洞冷水鱼餐饮长廊,修建涌泉冷水鱼养殖场等景观农业特色基地,结合本地山体景观带特色,规划修建了鱼凫南山江桥人家A区、B区、江桥人家三个农民聚居点,安置农户267户、1025人。其中“江桥人家”聚居点被命名为“成都市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结合本地特色文化,重点打造道德讲堂、江桥村文化广场、民风廊和文化廊“一堂一场两廊”,突出农村居民高尚素养导向,丰富百姓精神文明生活,让游客在观光体验中受到教育,提升自我素质。

四、创新实践的有效路径

目前,我国在景观农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探索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包括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核心价值丧失,抛开景观农业人本主体的利益一厢情愿搞开发,“一刀切”式的同质性建设,等等。此外,短时期无法回避的资金与政策瓶颈问题也有制约性副作用。因此,要认真从决策规划和人、财、物等领域下功夫解决。

1.抓好规划是前提

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提是“特色”,要有品牌意识,因此推进农业生产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是要做到规划先行,必须经过科学论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科学把握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努力做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同时,还要规划实施作为工作推进的基本环节,充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效性,落实规划落地的项目和资金要素。

2.农民参与是根本

农村居民是景观农业的创造者与守望者,更是景观农业的人本主体。打造景观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最终是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关键是要发挥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组织始终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农业生产环境优化、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我国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时,或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出,由龙头企业、投资主体自行设计安排,基本排除原住民的景观参与意愿,这是应当高度重视并必须尽快改变的问题。

3.因地制宜是关键

在景观农业与特色园区的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在村庄整治建设中,要重视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美食品味馆等场所,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平原、水乡、海岛、草原等不同特点的农业地域文化。

4.产业发展是保障

要把景观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发挥区位条件、生态资源、人文积淀等优势,强化经营村庄理念,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在农村实现以景观优化为载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以高附加值的景观农业或特色基地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配之以高新技术、信息网络等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

5.自身造血是重点

依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农业景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资金投入是关键。固然,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需要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力量是有限且不可持续的。例如,农业发达地区江苏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通过集体经济收入来支持和补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幸福美丽新村,有效推进景观农业建设。在全国闻名的景观农业示范区—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该村农民大多在村集体经济兴办的企业中工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投入为新村集中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等买单,当地农民幸福指数极高。江苏江阴华西村农业博览园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大的南瓜标本,吸引全国游客参观,体现景观农业的价值精华。虽然这是一种特殊的范例,也极具启发意义,就是要从长远角度处理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五、结语

广义的景观农业理念已经超越了单一农业生产的感官效果,要做好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就需要以改革的方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要素集聚,强化基础配套与公共服务,以此增强其发展活力,持续实现其多元效益。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园区景观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景观别墅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河北临城:发展特色产业拔“穷根”
园区的开放样本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