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艺术环境建设的价值研究
2019-01-08马璧
马璧
摘要:笔者通过研究校园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创建形式,指出在构建校园公共艺术环境时,要充分展现出艺术品中蕴藏的价值,让学生通过欣赏公共艺术,心灵得到启发,能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从中得到启发学习的元素,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品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在当代校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能够最直观和最显现的体现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向师生传达精神意涵和文化魅力。公共艺术从广面层次来说主要指的是城市中的相关的景观和事件,比如广场中的大型的建筑标志物、艺术景观园林和一些人物雕像等,在校园活动范围内,公共艺术又具备了灵活多样性的特点,以弘扬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为主的公共艺术,可以增加校园的精神面貌,体现校园中学生鲜明的特色,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构建深刻的内涵意义。笔者通过研究校园公共艺术环境建设的价值,希望对校园公共艺术发展提供帮助。
一、校园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创建形式
校园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校园公共场所构建的校园审美艺术,目前校园公共艺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些具有实用功能和鉴赏功能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与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核性比较高的景观设计等,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学校园内就具有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建筑物、景观和雕像等,以唐纳喷泉为校园内的标志公共艺术,其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化、艺术化,很好地帮助哈佛学子丰富了艺术鉴赏能力。在创建形式上,公共艺术的建筑可以从空间和精神层面对建筑进行位移和重构,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材料,让艺术品功能和形态在建筑中得到体现,比如在设计以校园学习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时,就可以将学生朝气蓬勃、知识多元化等内容通过位移和构建的方式在建筑物或者雕像等得到展示,为了突出校园的文化意识,可以将各种艺术品进行重构,采用艺术的拼接形式展现出良好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文化的伟大,更加爱惜校园公共艺术。除了位移和重构,校园公共艺术创建方式还包括象征和纪念,即将一些意义比较大的人物和事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在校园中,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启发;通过对一些主旋律的社会熱点问题和我国的伟大优良传统进行纪念,将其塑像竖立在校园当中,可以很好地鼓励学生向这些伟大的人物学习。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创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实际创建中,校园管理者要根据自己对公共艺术的理解,从师生能够鉴赏的角度出发,提高公共艺术净化学生心灵世界的目的,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二、校园公共艺术审美价值
(1)校园公共艺术的启发性。校园公共艺术可以对师生的审美观进行良好的启发,让他们在平时的行动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其道德性得到体现,因此启发性是校园公共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实际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中要主要艺术品对于学生的内心的启发性,让学生通过生活的积累理解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够帮助他们除了学习专业课之外,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校园的凝聚力,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自豪感,对校园生活产生感情。学生通过对校园公共艺术的赏析,还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懂得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加团结同学、热爱集体,教师在教学中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达到了知行的统一,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2)校园公共艺术的审美性。公共艺术品中审美性是其主要的功能之一,艺术品首先具备了审美性,才能让人觉得值得去品味和欣赏,公共艺术品在构建中要充分展示其审美性,增加人文因素在其中,赋予其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审美性不是小层面的,而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眼光,要将传统的国人心目中的审美感表现出来,同时也要增加一些创新的元素,让欣赏者看了能理性的看待问题,同时艺术品设计中可以将现代人的审美感和古达人的审美感融为一体,充分反映出不同人的思想和感情,让师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伟大之处。
(3)校园公共艺术的学习性。校园公共艺术不仅要表现出给人的启发性和审美性,更是要适当的展现出学习性的一面,让学生看了之后能激发其学习热情,比如可以以儒家思想为背景,在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中融入一些学习的元素在里面,让学生懂得终身学习和儒家思想中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这些之外,公共艺术品也要表现出我国科技进步的力量,可以将一些展现我国现代技术的科技模型,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在艺术品中,让师生看了之后觉得科技强国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养成优良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公共艺术涉及的类目繁多,在创建公共艺术时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是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创建公共艺术品,其中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都是很高的,最明显的就是艺术的启发性、审美性和学习性,在校园以后的公共艺术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将这三者表现出来的价值融入艺术环境中,让师生的心灵得到启发,更热爱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匡晓燕.重塑人性化街道——基于SD法成都市街道空间活力评价[J].四川建筑,2018(05).
[2]郑小娟,黄焱.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以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9).
[3]熊杰,章锦河,周臖,朱顺顺,赵琳.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02).
[4]白梅,武云锋,张洵.路易斯·Ⅰ·康文章“纪念性”解读[J].山西建筑,2018(04).
[5]徐艺薷,徐峰.北京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形态、功能及活力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7(08).
[6]郑丽君,武小钢,杨秀云.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
[7]王嘉溪,周庆华.互联网时代商业空间活力缺失及多元回归路径探索——以西安骡马市商业步行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0).
[8]董丽,范悦,苏媛,冯碧岳.既有住区活力评价研究[J].建筑学报,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