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诗歌
2019-01-08曾一涵
曾一涵
母亲,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歌咏对象。从《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小儿语》中的“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再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在诗歌中,有太多的母亲形象。反复细读《艾青诗选》,最触动我心的,就是诗人笔下的“母亲”形象。艾青诗歌中的母亲,不仅有他的大堰河母亲,有包含了平凡、朴素、受尽磨难的人类母亲,更有包含了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灵的土地母亲与祖国母亲。
一
人类母亲——艾青创作的灵魂源泉
在人的一生中,女性会有很多角色,其中最伟大的角色是——母亲。从母亲喂给我们第一口母乳时起,母亲便带给我们铭记一生的安全感与满足感。如果说有一个人会始终爱你,会为你付出一切却不计回报,这个人一定是母亲!
艾青感知的母亲的爱却颇具“戏剧性”。因为一位算命先生近乎荒谬的话“他的命克父母”,艾青就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直至5岁时要开始读书才被领回作为地主的亲生父母的家中,但仍然受到冷遇。远离亲生父母本是一个悲剧,这样的经历让艾青不由自主地渴望真切温暖的亲情,而恰巧,淳朴贫穷的农妇大堰河给了艾青最真挚最温暖的爱,充实了他年幼的灵魂。在艾青心里,大堰河不仅哺育了他的生命,更以正直、善良、朴素的品格影响了他的一生,让他有了真善美的生命底色。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直抒胸臆“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表达了自己对大堰河的爱、赞美与敬重,同时通过描写大堰河苦难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蕴含在细节里的深情。时至今日,时代殊异,但每每读到这首“大堰河”,我们都会被触动、感动、打动。
二
土地母亲——艾青創作的精神脊梁
我们生活在黄土地,我们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华夏文明是黄色文明,这都铸就了我们与土地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人的躯干是土地给予的,女娲被称为土地之母。土地孕育了生命所需要的五谷杂粮,土地象征着故乡,土地也象征着母亲,羁旅他乡的游子将思念寄托在从家乡带去的一抔黄土上。正是这难以割舍的对土地母亲的爱,铸就了艾青创作的精神脊梁。
艾青对土地母亲的爱不仅停留于“这田地是如此肥沃——/它散发着刺鼻的香气,/它的黑色是无光而柔和的。/我们从小就以赤裸的脚/蹂踩着它细软的泥土;/我们长大了,才知道/就是它,/以黑色的乳液/哺育了我们的生命……”中对土地的肥沃、勃勃生机的歌颂,更体现在对她的不幸与她所遭受到的苦难的担忧,正如“像被火烧过的/焦黑的麦穗/与枯黄的麦秆/与龟裂了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所表达的,他目睹土地母亲为天灾、暴徒、列强所迫害,他渴望唤醒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并对土地母亲的未来充满担忧。这份忧郁正是源于艾青对土地母亲爱得深沉。
三
祖国母亲——艾青创作的民族根基
爱国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宣言,是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不悔忠贞,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怆向往,亦是中央航空学校里“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壮语。出生于清朝末期的艾青,见证了祖国母亲由完整走向破碎,被列强肆意凌辱的历史,也见证了麻木的世人被唤醒,亿万儿女为祖国母亲奋斗的希望,这些,让艾青不再沉默,用自己的一腔赤诚歌咏光明、追逐光明!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艾青的忧郁源于一个孩子对祖国母亲身陷囹圄的悲哀与痛苦。“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彻骨的寒冷中蕴含着艾青对祖国的悲哀的现在与迷茫的未来的思考。“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是艾青迫切想为祖国献身的心声,这是一个赤子为祖国母亲的现在与未来绞尽脑汁,是诗人对祖国母亲最真挚最崇高的敬意。
在艾青的诗歌中,母亲是如大堰河一样的中国女性,是广袤无垠的土地母亲,是虽历经沧桑仍生机勃勃的祖国母亲。艾青以歌吟“母亲”的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母亲崇高的爱意,对土地母亲不离不弃的守望,对祖国母亲忠贞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