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地雷达在云南昌宁县一滑坡灾害中的应用

2019-01-08何宏智张家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8年4期
关键词:雷达探测探地测线

何宏智,张家明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 650500)

1 引言

自20世纪初德国人Hulsenbech提出电磁波在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交界面上会产生反射这一理论后,利用电磁脉冲进行地下探测这一技术便开始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各种进行地下探测的地质雷达相继被研发推广[1-2]。到目前为止,国内广泛使用的雷达设备主要有美国的SIR系列、加拿大的pulse EKKO系列、瑞典的RAMAC系列及我国自行研制的LTD系列等,此外英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拉脱维亚等国家也研制有系列仪器。随着对探地雷达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主要涉及地下工程、地质勘察、超前预报、污染调查和考古等领域。尤其是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6]。文章利用探地雷达对云南省昌宁县一处浅层滑坡进行了探测勘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次勘察区域位于云南省昌宁县漭水镇共裕村,昌宁县地处澜沧江江畔,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图1)。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其中田园镇总体为侵蚀构造陡坡地貌。灾害发生区山坡陡峭,山地坡度均在25°~35°左右,局部可达45°以上。该滑坡位于漭水镇共裕村后侧山体斜坡部位(图2),整个滑坡区域呈“舌”状,分布高程在1 920~1 970 m,高差为50 m,滑坡长101 m,平均滑带宽30 m,滑坡平均厚度约3 m,属于小型浅层滑坡。滑体材料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含碎块石粉质黏土,滑坡段土体结构松散,黏结性较差,滑动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床为前奥陶系大垭口组含斜长变斑片岩。滑坡周界清晰,滑坡后缘发育有多处张裂缝。

图1 研究区位置

图2 滑坡周界及测线行进图

本次勘探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雷达探测查明滑坡段的滑体厚度及地下地质环境分布,第二是通过对该区域的精细探测和解译,查明区域内地下地质缺陷的分布及特征。综合现场调查探测及室内数据解译和分析,对该滑坡的规模、滑体厚度及失稳机制做出判定,为后续的防灾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探测方法

2.1 探地雷达原理

探地雷达(简称GPR) 勘探是一种对地下结构或者不可见物体进行探测的技术, 它利用地下介质的介电差异性,通过发射高频宽带脉冲电磁波,经过介质差异转换面的吸收和反射,接受来自地下介质的实时动态响应信息。对采集图像作滤波和去噪处理,通过对波形、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和异常信号的识别整体判读地下介质的组成分布及特征、目标深度以及位置和规模等[7-9]。利用对数据处理和数字图像的深度处理技术,对地下介质目标进行再现处理,重构地下媒介的基本特征,达到精细探测目的,为数据解译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2.2 测线布置

基于现场实际条件,山路崎岖不平,路段狭窄,不适合板状天线的推进,因此选择适应山坡路段的蛇形软质天线,即超强地面耦合天线(RTA50 MHz)执行本次勘探任务。雷达测线按垂直于坡体等高线方向单向布置,测线方向由坡脚向坡顶行进,测线覆盖整个滑坡区域,在测线的起始处沿测线方向均向外延伸5~10 m,以便进行比对分析。在滑坡后壁处,测线向后壁上方继续行进5~10 m,以便对滑坡整体机制做出合理推测和解释。本文在所有探测结果中,主要选择一条有代表性的探测剖面进行分析解译。测线布置图如上图2所示。

图3 探地雷达探测原理图

2.3 数据采集

采集数据的准确和清晰是探测效果良好的关键,其中采集参数的设置尤其重要,主要有时窗设置、采样频率选择、叠加次数确定、道间距确定、采样点设置以及零点搜索等[10],时窗要按照计算测深大于推测深度的原则进行设置,防止遗漏深部反射信号。本次探测具体采集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采集参数设置表

2.4 数据处理

依据实时采集的数据,通过专业后处理软件(Reflexw)进行数据开发,通过进行一系列变换和去噪处理,对数据依次进行直达波切除、去除直流飘移、增益、背景去除、巴特沃斯带通滤波、滑动平均等处理,并通过时深转换进行滑坡坡面的地形校正,通过f-k倾角滤波、偏移处理等对噪声信号进行压制,排除干扰,使有效信号尽可能清晰干净[11-12]。最后进行拾取分层绘制出探地雷达探测剖面的能量堆积图和波列图,并据此进行图形解译。

3 探测结果解译

图4为平行于滑坡体的探地雷达探测剖面波列图,整个剖面图中,电磁信号的三振相清晰,异常区域信号明显。其中在滑坡体后缘方向出现有强反射,其同相轴大致平行于滑坡方向(见图4中A区域),其同相轴为一倾斜向上的线型信号,由图4(1)的A区域单道波形图可知,该信号振幅强烈,能量集中,频率以中低频为主,且与上下部信号均有明显差异,故A处有一滑坡裂缝存在。在B区域,信号振幅极强,频率为低频,有多次波存在,波形杂乱,结合现场情况,此处为局部含水的破碎带,导致电磁波被吸收同时产生多次振荡。在滑坡的中下部即图中C区域,电磁信号以中高频为主,同相轴连续清晰,有较弱的振荡信号,其岩土体相对密实。在D所代表的下部区域,电磁信号几乎全部为高频信号,且信号单一稳定,幅值较弱,波形平滑规则,是典型的基岩反射信号,故D区域为滑坡体下部的基岩区域。

图5为经过拾取分层得到的滑坡体厚度划分剖面,其中滑体厚度坡面未进行地形校正。结合现场地质环境,给定其波速为0.09 m/ns,利用层速度拾取,得出沿测线分布的滑坡体厚度。可以知道,其厚度最大约4 m,最小约2 m,平均厚度约为3 m左右,且滑坡体上部厚度大于滑坡体下部厚度,这也为滑坡提供了物源条件。综合采用现场测量和物探方法,假定滑坡体为一矩形模型,确定出滑坡体大致的尺寸为101 m×30 m×3 m,滑坡体方量大约在9 090 m3左右,综合判定该滑坡为一小型浅层滑坡。

图4 平行于滑坡体探地雷达探测剖面波列图

图5 滑坡体滑体厚度分布图

结合滑坡现场条件,滑动面所在位置会受到极大的剪切力从而遭到破坏,滑坡面上部岩土体会在外力作用下变得破碎,原有结构遭到损坏,和滑坡面下部稳定岩土体形成对比,因此滑动面会是一个相对显著的反射界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清晰划分出滑坡体的厚度(如图5)。由于水的相对介电常数达到了81,对电磁波有着强烈的吸收效应,如果滑坡体内含水量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就会急剧衰减,同时产生多次干扰,影响数据判读。由图4可以看出,在滑动面下部电磁信号单一,幅值较弱,波形平滑规则,无典型的振荡干扰,频率也以高频为主,故滑坡体内含水量较少,这与现场滑坡体地质条件吻合。

图6 测线振幅直方图和总频谱曲线

由图6可以得出,在中心频率附近有强振幅表现,测线主频集中在50 MHz左右,这与所选天线的中心频率吻合,说明天线的选用是符合探测要求的。结合该滑坡灾害发生时的实时资料,灾害发生前当地普降特大暴雨,短短11个小时累计降雨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59.8 mm。同时滑坡区域岩土体风化十分严重,大多呈碎石土状,局部为黏土和含碎石粉质黏土,这些风化产物结构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差,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软化并产生流动效应。并且研究区多发育有沟谷,水流容易汇集,在强降雨条件下,汇水流会对风化岩土体产生破坏性侵蚀,降低整个坡体稳定性,最终导致滑坡。因此可以推断滑坡诱因是强降雨引起的汇水,滑坡体内含水量少,这也再次佐证探地雷达探测结果的分析。

4 结论

(1) 探地雷达技术用于滑坡调查是可行的,有效的,其探测结果可以清晰再现区域内地层分布和缺陷分布及特征,满足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的需要,其勘探应用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2) 通过对探测数据的解译分析,同时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和灾害发生时的实时信息,可以推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岩体风化为滑坡提供了物源条件,滑坡体内含水量少,特大暴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在强降雨作用下,表层风化岩土体遇水软化并产生流动,随着水流下渗,下部岩土体遭到破坏,并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从而形成滑坡灾害。

(3) 综合现场测量和雷达探测手段,确定该滑坡为一小型浅层滑坡。滑坡所在区域内还有大量小型滑坡发生,是典型的群发性地质灾害。综合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物探结果解译,灾害区域存在二次滑坡的危害可能,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实时监测,全面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雷达探测探地测线
基于超表面的探地雷达增强探测研究
基于高密度电法试验对海水入侵界面确定的研究
全极化探地雷达系统
龙卷的雷达探测研究进展
基于雷达探测概率的干扰效能评估
基于探地雷达法的地下管线探测频谱分析
隐身飞机自卫干扰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
蒸发波导下海杂波对雷达探测的影响分析
探地雷达在混凝土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隧洞中雷达探测地质构造的测线布置与三维地质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