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2019-01-08肖明泽
肖明泽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8)
优质护理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主动、精细、个性化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它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而且也是护士职业素养与品质的体现[1]。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老年人本应安享晚年,却被疾病及遗留的功能障碍限制正常的生活,心理打击很大,不仅影响自身心理卫生健康,也会影响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②脑梗死康复期;③无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等其他疾病;④年龄满60岁。排除合并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平均(64.11±7.0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包括:①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神经系统障碍,所以容易发生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异常改变,产生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辅导,注意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不能仅限于言语安慰与鼓励,应为患者寻求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对于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可通过社会求助的方法为其排忧解难。尤其是老年患者,依赖性较强,所以要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时间的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②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通俗易懂地向其解释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及预后,强调康复训练依从性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信任与配合。③康复训练指导: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24 h后即开始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摆放、肢体被动活动,循序渐进至能达到完全屈曲与伸直;稳定期:可进行床上自我辅助训练,如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桥式运动、坐位平衡训练、起坐平衡训练等;恢复期:此时患者的运动能力有所恢复,可进行下地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SDS、SAS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评估。②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包括饮食、运动、情绪、服药、定期复查等,能按照医嘱做到5项为依从性佳;做到2~4项为一般;否则为差[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为(59.65±4.34)分、SAS评分为(61.23±4.74)分,对照组分别为(59.88±3.77)分、(60.90±3.81)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为(45.69±3.39)分、SAS评分为(45.18±4.11)分,对照组分别为(56.01±3.48)分、(52.32±4.04)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康复护理依从性比较:观察组依从性佳28例(70.0%),一般9例(22.5%),差3例(7.5%);对照组依从性佳13例(32.5%),一般12例(30.0%),差15例(37.5%);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现代人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中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75%。脑梗死的致残率高,几乎70%~80的患者遗留有后遗症,自理能力低下,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精神情绪[3]。近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过去的以护理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向以人的认知行为和心理为中心进行转变。目前,优质护理工程在各大医院得到积极的开展,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全、放心的诊疗环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加强优质护理,扩展了对患者关怀的层面,可使患者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够增加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更快出院,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身心舒适度[4]。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提高,可见,加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优质护理,是消除其负性情绪、提高其康复护理依从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