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的疗效研究

2019-01-08董立超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7期
关键词:基底手法缺血性

董立超

(凤城市中医院神经内五科,辽宁 丹东 118100)

目眩与头晕常并相存在,总称为眩晕,由于易反复发作,且发作起来可使人感觉天旋地转、眼前昏暗发黑,甚至出现出汗、恶心、呕吐、晕倒等症状,所以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 临床上多见眩晕症是伴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颈椎病等疾病而产生[1]。我院采用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12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患者,均符合WHO提出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颅内肿瘤、精神疾病、孕妇及哺乳者。其中男59例,女性61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7.37±7.48)岁,病程5个月~9.5年,平均病程(3.29±1.44)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手法复位治疗,方法为: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患者由坐位将头缓慢向后仰至 30°,同时向患侧转 45°,之后再向健侧转 45°,然后坐起,将头部向前倾 20°,在保持不同的体位时,在不存在眩晕和眼震后继续保持1 min左右。联合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方法为:取百会穴、列缺穴、四神聪穴、内关穴、风池穴针刺,1次30 min,每隔1日1次,1个疗程10次。两组均为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2个月内无复发,生活与工作得到大大改善;②显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偶有不适,随访12个月内无复发,不影响生活与工作;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时有复发,影响生活与工作;④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记录治疗后两组的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阳性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 结 果

联合组痊愈23例(38.33%),显效25例(41.67%),有效9例(15.00%),无效3例(5.00%),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痊愈14例(28.33%),显效31例(51.67%),有效5例(8.33%),无效10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导致急性眩晕发作的常见原因,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减慢,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眩晕,并可伴随头痛、恶心呕吐、晕倒等症状。西医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主要是使用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药物,然而疗效不一,且存在低血压、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3]。中医对眩晕症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多因素造成,病位在脑,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数为风火痰虚血瘀纠缠所致,与正气亏虚有密切的关系。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则以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为重。手法复位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眩晕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多数患者有不错的疗效,但对一些患者来说眩晕症状不易缓解或容易复发。研究表明,老年人、合并多管受累、梅尼埃病、嵴顶结石等因素会一些手法复位的疗效,一次手法复位往往效果欠佳甚至无效,需联合其他治疗手段[4]。近年随着人们对中医特色疗法的崇尚,针刺治疗在眩晕的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经循证医学证明,与西医治疗UC相比,针刺可获得相似甚至更好的疗效。针刺能够松弛肌肉、筋膜,激发经络传导,改善局部气血流通,促进血脉流畅。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单用手法复位的总有效率为83.33%,而联合组使用普通针刺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总有效率提高到95.00%,可见,联合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研究表明,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急性眩晕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改善全血黏度高切与全血黏度低切[5]。

综上所述,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采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可获得较好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基底手法缺血性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