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9-01-08刘长全
刘长全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 临沂 276000 )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面神经管内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部肌肉瘫痪,患者患病后会出现口歪眼斜的症状,一些患者甚至无法完成闭眼、挑眉等简单面部动作[1]。周围性面瘫其没有好发人群,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由于周围性面瘫会引起患者面部表情障碍,很多患者患病后会失去自信,因此对其的治疗工作十分重要[2]。本研究旨在探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并作出研究,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我院收入并开展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1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前期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9.5±18.5)岁;后期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0.5±18.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临床试验均知情同意,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其中前期组患者与发病后1~5 d开展治疗,后期组患者于5 d后入院开展治疗。具体针灸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开展治疗,以合谷穴、阳白穴、颊车穴、牵正穴、四白穴、风池穴及地仓穴为主穴,以下关穴、翳风穴、鱼腰穴、听会穴、水沟穴、迎香穴、承浆穴、攒竹穴、大椎穴及颧髎穴为辅穴进行治疗,针灸治疗遵循近远结合原则,其中风池、大椎、合谷三穴使用泻法治疗,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30min左右为宜。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ADL评分、HBFGS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其中HBFGS评分分为Ⅰ~Ⅵ级,级别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具体评定标准如下:①显效: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进食正常,鼓气不漏气;②有效:面部功能有一定改善,微笑时嘴角轻微外泄;③无效:面部功能无任何改善甚至存在恶化倾向。
1.4 观察指标:使用SPSS 19.0软件做相关数据分析对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HBFGS分级对比:前期组患者治疗后平均ADL评分为(95.74±2.4)分,后期组患者治疗后平均ADL评分为(91.01±5.4)分,可见前期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显著优于后期组(t=5.458,P<0.05)。前期组患者治疗后HBFGS平均分级为(1.2±0.4),后期组患者治疗后HBFGS平均分级为(2.1±0.8),可见前期组患者治疗后HBFGS分级显著优于后期组(t=6.853,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前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8例(59.57%)、有效17例(36.17%)、无效2例(4.26%),总有效率为95.74%(45/47);后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7例(38.64%),有效18例(40.91%),无效9例(20.45%),总有效率为79.55%(35/44)。可见前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期组(χ2=12.103,P<0.05)。
3 讨 论
我国传统中医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到外邪侵入时就容易导致经气阻塞,致使经脉运行不畅,从而就会引发面瘫。由于周围性面瘫的外显型,导致很多患者患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躁情绪,因此对该疾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现目前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还存在不少争议,一些临床医师提倡在急性期就及时加以针灸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康复,但另一些临床医师则认为在面瘫的急性期施针容易引起面部神经水肿,从而起到反作用[5]。
本研究就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进行探讨,选取了9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通过研究中的结果可以发现,在患病前期就加以治疗的患者其治疗后ADL评分、HBFGS评级程度均较好,同时开展前期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显著优于后期治疗的患者。由此可见,周围性面瘫患者患病后及早的开展针灸治疗有利于调动经气,疏通经脉,驱散体内外邪,加快机体的恢复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时不宜过深,以免导致病情的恶化。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应在患病早期就及时的加以针灸治疗干预,有利于疾病的尽快恢复,且预后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