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特点及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
2019-01-08马宁杨铸*
马 宁 杨 铸*
(1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制剂室,辽宁 抚顺113000;2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骨三科,辽宁 抚顺 113000)
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可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中,但是近年来,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持续上升,且高达15%以上;我院为了探究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特点及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选取120例应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详细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选取120例应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5年4月13日至2017年11月12日,且根据不良反应所致因素实施相应的用药管理对策。其中患者平均年龄值(40.12±0.21)岁,年龄上限值80岁,年龄下限值1个月,中药制剂应用平均时间(15.25±0.35)d,使用时间上限值3个月,下限值1 d。
1.2 方法
1.2.1 严格把控药品采购标准:首先采购药物需具备三证一照及质保协议,即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营业执照;其次营销人员需具备上岗资格证及企业委托书,最后备案于药监部门,有利于把控采购第一关。
1.2.2 验收流程规范:药品一旦入院应立即进行检查,查看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有效期、品准文号、质检报告、包装是否密封、是否出现破损污染等,继而为入库质量把关。
1.2.3 药品分类储存:一旦入库后按照药品有效期及品种进行摆放,且对库房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与此同时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如防虫、防鼠、防火等,且由专人每天进行清点、保管等,从而把控药品储存安全。
1.2.4 药品规范应用:医师开具处方前应根据中医制剂使用标准,且询问患者具体情况,如临床表现、病史、服药史等,结合中医辨证开具合理处方,与此同时告知患者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勿自行更改剂量、服药方法及时间[1]。
1.2.5 做好监督工作:临床科室发放中药机制相关知识,如常见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继而对临床工作者的药物知识起到加强作用。
1.3 观察指标:观察且评估文中12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对应年龄分布情况及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关系。
2 结 果
2.1 分析不良反应对应年龄分布情况:见下文数据可发现在120例应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占比55.00%,女性占比45.00%;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年龄段排名第一为>71岁、百分比27.50%,而最后一名为0~10岁、百分比1.67%。0~1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1.67%(2/120),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11~2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4.17%(5/120)、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21~3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8.33%(10/120)、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31~4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8.33%(10/120)、其中慢性8例、女性2例。41~5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18/120)、其中慢性10例、女性8例。51~6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20/120)、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61~7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18.33%(22/120)、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71岁——不良反应发生率27.50%(33/120)、其中男性13例、女性20例。
2.2 分析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45.83%(55/120)。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9.17%(23/120)。局部外用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9.17%(35/120)。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5.83%(7/120)。
3 讨 论
中药是以天然植物及矿物为原材,通过口口相传、约定俗成为原则或以医师个人经验为治疗依据,故此在治疗过程中极其容易因药物剂量分配、用药时间等因素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2];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且通过注射剂、外用膏及口服制剂等类型诱发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损伤器官在于消化系统、皮肤,故此在临床上应用中药制剂需提高防范意识,且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首先医务工作人员应全面掌握中药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其次根据中药制定应用情况制定系统化管理对策,最后落实,以达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且根据患者的自身的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尤为注意中药制剂应用剂量,以免因药物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事件[3-4];若是部分中药制剂缺乏相关文献资料,如药理毒副数据等,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安全、有效的数据,继而进入临床治疗工作;尤其是年龄较小、偏大人群,应考虑年龄问题避免应用不良反应较大药物,且在实施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年龄等基本资料选择合适的剂量及用药时间,若患者需采取静脉给药方法,则应遵守中药注射液指导原则,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血压、心率、面色等,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给予有效纠正措施,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对身体的损伤程度[5]。
总而言之,临床上应明确中药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因素,且制定针对性、合理化用药管理措施,以达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