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养蜂差距与发展趋势探析(一)
2019-01-08宋心仿
宋心仿│文
近三年间我考察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的养蜂业,对国内外的养蜂现状与问题、差距做了一些分析。感悟到:我国是养蜂大国,却不是养蜂强国,养蜂总量与蜂产品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可单体养蜂数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等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些差距与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取长补短,奋起直追,乘势而上,方可改进提升,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中外养蜂差距探析
1.思想认识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人多注重发展规模和长远效益,舍得投资,敢于投资;而我国养蜂人多数年龄较大、思想保守,长远意识淡薄,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且小富即安,不想投资,不善于投资,缺乏上规模、大发展追求与思路。
2.蜂场规模上的差别
国外专业养蜂者每人饲养多在500群以上,一般为2000群左右,较多的可达3000群以上。我国每名专业养蜂人一般养蜂40~60群,且已很劳累,不抵国外一名业余养蜂者。我国蜂场规模偏小,多数为夫妻二人或者带一名亲属、徒弟,一般规模为100~120群,较大的150~200群,很少有上千群以上规模的。
3.饲养蜂势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采用多箱体,一般群势为2~3层继箱,强壮群可叠加4、5层继箱,多为20框以上强群。我国养蜂在繁殖期多为平箱群,5~9框蜂;生产季节较强群加一个继箱,极少有两个继箱的,较强群也就12~16框足蜂。
4.机械化程度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养蜂场都有专用的运输车辆、装卸设备、取蜜车间等,手工操作的活很少。而我国养蜂多为手工或者半手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转场运输多数靠租赁普通运输车辆,很少有自备专用养蜂车,不能适用及时转场需要;装卸靠人搬肩挑,取蜜靠手摇离心机,取蜂王浆靠手工移虫、挖浆,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差。
近几年,我国养蜂新机械研发与制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研制成功的养蜂移动平台、移虫机、挖浆机等,填补了世界空白,已经领先国际水平;当前的问题是推广普及不够。
5.饲养方式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很少开箱检查,没有特殊情况从不开箱,而我国养蜂管理中开箱检查成为常规,无论生产群还是繁殖群、交尾群,都经常开箱检查。殊不知,开箱检查会不同程度影响蜂群的正常活动,对蜂群的生活、生产、繁殖、抗寒、恒温、御病都不利。
6.蜂蜜生产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通常是不断加继箱、加巢础来满足蜂群的繁殖、生产需要,很长时间取一次蜜,养蜂人根据蜜源情况一年也就取1~3次蜜,多为封盖成熟蜜,在波美度42°以上(含水量18%以下),在不怎么大转地的情况下,每年每群可取成熟蜜75~100kg以上。我国多采取转地放蜂,往往见蜜就取,花期通常3~4天取1次蜜,浓度一般波美度38°~40°(含水量达23%以上),一般年景,每群每年生产50~75kg。实践证明,经常取蜜对蜂群很不利,与频繁开箱检查同样危害很大,而且导致蜂蜜稀薄,产量也不高。
7.蜂群饲喂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很少给蜂群补喂饲料,更极少补喂人工饲料,他们不会把蜂群中饲料取空,通常留足饲料。个别情况下加喂饲料脾或者蜂蜜、花粉,极个别情况下补喂少量人工花粉,一般不喂白糖,没听到有喂果葡糖浆的。我国养蜂人往往有蜜就取净,蜂群缺饲料时就喂白糖,个别的还喂果葡糖浆,喂脱酯豆粉更是常事。
8.养蜂目的作用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多以授粉服务农业增收为主要目的,蜂群授粉租金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生产蜂产品次之。而我国养蜂的主要目的及经济来源是生产蜂产品,主要经济效益是生产、销售蜂产品。蜜蜂授粉租费较少,尚没有形成规模。
9.产品生产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产品品种较少,主要生产蜂蜜、蜂蜡,部分生产蜂花粉,很少有生产蜂王浆的。而我国养蜂除去生产蜂蜜、蜂蜡、蜂花粉、蜂王浆外,还生产蜂胶、雄蜂蛹、蜂王幼虫,很多蜂场视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同等重要,部分蜂场则以生产蜂王浆为主,兼产蜂蜜、蜂花粉、蜂胶等。
10.转地放蜂
国外养蜂多定地饲养或者小转地放养,大型蜂场也有大转地放养的,但转地次数不是很频繁,每年只转1~3次,转场范围在几百到1000km左右;我国养蜂场多转地放蜂,且比较频繁,一般每年每场转地5次以上,战线也比较长,部分小转地的转场范围在几百公里,很多南北大转地,有的转场范围达到3000km以上。
11.经济收入上的差别
国外养蜂经济收入比较高,以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养蜂人为例,每人每年养蜂净收入多在20~5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35~340万元),且收入比较稳定,几乎没有赔钱之说;我国养蜂人每名每年净收入一般在3~10万元人民币之间,且收入不稳定;辛苦一年赔钱欠账的也不少。收入低且不稳定,严重挫伤和影响着养蜂人的养蜂积极性,也成为国内外养蜂的明显差别。如何缩小这一差别,值得全国蜂业同仁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