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9-01-08李红梅毛杉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肺慢性病受试者

李红梅 毛杉杉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北京 100084)

改善膳食和体力活动状况可很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有证据证明体力活动与多种健康指标(如全因死亡率、心肺健康、体重减轻、肌肉适能等)有较强的量效关系[1]。一直以来,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是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推荐、全球盛行的主要运动模式,因其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等于30~60 min/次)、过程多单调乏味,运动的坚持性成为一大难题[2]。而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的最大优势则是耗时短。HIIT是指在短暂的高强度运动后,紧接着较低强度的间歇期(积极或完全休息),多次循环如此组合的运动方式[3]。所谓的“高强度”,一般采用大于等于无氧阈或最大乳酸稳态的负荷强度,其跨度从小于90%跑速/功率-最大摄氧量(指在递增负荷测试中VO2max出现时所对应的跑速/功率,v/p-maximum oxygen uptake,v/p-VO2max)到大于180%v/p-VO2max不等[4]。HIIT包括9个变量:运动方式、运动负荷强度、运动负荷持续时间、间歇恢复强度、间歇恢复持续时间、重复次数、组数、组间恢复强度和组间恢复持续时间等[3]。其中,运动负荷强度越大,其持续时间越短,运动负荷和间歇恢复的持续时间由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实际运动负荷时间通常不超过20 min;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跑步、上坡走、骑功率车、体操课、器械或徒手运动等。

研究健康人群时发现,HIIT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VO2max)[5];而且,其改善效果比MICT更佳[6]。除此之外,与长时间低中强度运动相比,HIIT还兼具依从性好、有趣味等特点[7]。HIIT的这些特点,对于运动参加者很有意义,因为这是他们从运动中获得乐趣或享受,并保持运动动机、保持或提高运动表现和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8]。有研究表明:HIIT干预后,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量有所增加,尤其是有氧运动量[9]。而有氧运动量增加,是独立于体重减轻,并与死亡率降低相关的积极因素[10]。近些年,HIIT被应用到慢性病临床康复领域。本文综述HIIT在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常见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HIIT与超重/肥胖

既往,MICT被认为是促进减脂或减肥的最佳运动方式[11]。然而,HIIT因其耗时短、能产生与MICT相似的减脂或减肥效果而引起学者关注。You等[12]认为:与MICT相比,HIIT在促进肥胖个体的脂肪分解代谢上,似乎更有优势。HIIT促进脂肪总量下降的两个可能机制是:促使运动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增加,而引起能量负平衡[13];通过抑制食欲或降低饥饿感,使能量摄入减少[14]。

Beau[13]等发现:与同等能耗的MICT相比,经常运动男子在HIIT后的EPOC更高。Tucker[15]发现:经常运动男子,在高强度训练后,可维持3小时以上的较高水平EPOC。Alkahtani等[14]采用交叉设计,对10名超重或肥胖男子先后实施HIIT和MICT干预,研究发现:在HIIT后,受试者的饥饿感和食欲下降,对高脂、非甜食的喜好减弱,脂肪摄入量也减少了16%,而MICT后,受试者对高脂、非甜食的喜好增强,脂肪摄入量也明显增加了38%。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4周,每周3次,每次12组,每组以90%VO2max强度运动30 s,接着静息休息 30 s,共持续 30~45 min;MICT 干预方案为:以45%VO2max强度持续运动45 min。这与Okay等[16]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Sim等[17]并未发现脂肪摄入量与食欲在HIIT干预后发生改变,这可能与不同研究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设计各异有关。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3次(每次组数未知),每组以170%VO2max强度运动15 s,接着以32%VO2max强度运动60 s,共持续30~45 min。关于HIIT、MICT干预肥胖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干预方案都能降低肥胖受试者的体脂总量,且效果相似[18];然而,与MICT相比,HIIT降低肥胖患者腹部脂肪的效果更好[19]。腹部脂肪(尤其是腹部内脏脂肪)过多与T2DM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病有关[20]。

在上述研究中,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是:经常活动男子[13-14]或不常活动的超重男子(每周未达到75 min中等强度运动[17])、超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17,19],年龄为(21±1)岁[19]~(31±8)岁[17];排除标准是:骨骼肌肉异常、器质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服用减肥药的成人[14-17,19]。实验采用功率自行车[13-17]或跑台[17],在运动实验过程中对受试者的心率进行持续监测,现场有运动生理学专家或取得资格的医师进行监督[13-19]。

综上所述:与相等能耗的MICT相比,HIIT的减脂效果相似甚至更好。而且,HIIT在减少腹部脂肪上优于MICT。另外,因为食欲的强弱反应受不同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膳食组成的影响而各异,所以还应协同考虑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饮食因素对运动减脂效果的影响。

2 HIIT与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HIIT改善心肺功能的可能机制有: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量增加、线粒体体积增大及数量增多,三磷酸腺苷合成增加等[3]。

有研究表明:心肺功能低下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心肺功能较低、无吸烟习惯、无高血压或高胆固醇等疾病的个体,甚至比有上述习惯或疾病、但心肺功能较高的个体,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更高[21]。在改善稳定期、轻至重度慢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心肺功能方面,HIIT比MICT更有效,具体表现在:HIIT组的VO2peak、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增加更明显,提示其心肌收缩力增加更明显[22]。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以90%~95%峰值心率(peak heart rate,HRpeak)强度运动4 min,接着以50%~70%HRpeak强度运动3 min,共持续38 min;MIC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3次,以70%~75%HRpeak强度持续运动47 min。而且,Georgios等[23]对6名稳定期心脏病HF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等级≤Ⅲ)实施HIIT干预后发现:患者骨骼肌重量和毛细血管数量均增加。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4次,每次4组,每组以80%VO2peak强度运动4 min,接着以50%VO2peak强度运动3 min。Nathalie等[24]将Ⅱ~Ⅲ期HF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HIIT组、MICT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IIT组和MICT组患者心肺适能均提高,且两组间无差异。该研究HII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2次,每次10组,每组以90%最大功率强度运动1 min,接着以30%最大功率强度运动2.5 min;MICT干预方案为:以60%~75%最大功率强度持续运动47 min。Currie等[25]对22名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实施HIIT干预后发现:HIIT能改善CAD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和心肺功能(VO2peak),且效果与MICT相似。以上研究中,患者均不改变服用的药物(如硝化甘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在测试当天不服用利尿剂)、日常体力活动和饮食等[22-25],其HII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2次,每次10组,每组以89%~104%峰值摄氧量功率输出(peak oxygen uptake power output,PPO)强度运动1 min,接着以10%PPO强度运动1 min。对健康个体的研究发现:6~7周的HIIT干预就能改善心肺功能(VO2peak/VO2max)[26]。而Kessler[27]发现,至少12周以上HIIT才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2%~8%。瑞典一项研究还提示,高强度运动比低强度更能明显降低戒烟成本[28]。

HIIT对患者的安全性是心血管疾病康复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围绕HIIT实施引起争议的焦点。Meyer等在有关HIIT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影响的系统综述中指出[29]:曾有学者通过心电图观察到,有个别患者在运动中出现因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缺血,但未出现意外事故,也未曾监测到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即使在运动能力较低的心衰患者身上。Meyer等[30]曾让一位67岁的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在限定时间内进行HIIT运动直至出现急性反应,此反应与缺血预适应的反应很相似,其HIIT干预方案为:以100%最大有氧负荷强度运动15 s,接着静息15 s,共持续34 min。若让患者继续进行运动负荷试验,9 min后心电图显示的心脏局部缺血反而比第一次明显减轻,且不会引起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脑尿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运动24 min后缺血症状消失。其可能机制是:高强度运动穿插被动休息,恰与缺血预适应的动物模型相似。但是,HIIT强度要足够高、持续时间也要足够短,且不足以产生损伤血管的剪切应力,才不至于造成心肌损伤[30]。这可能与HIIT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31]。

以上研究的受试者入选标准是:年龄在51±13岁[23]至75.5±11.1岁[22],处于病情稳定期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2-25,30];排除标准是:有运动试验绝对禁忌症、处于术后短时间内、吸烟、严重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异常、伴随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22-25,30]。实验采用功率自行车[22-26,29-30]。运动实验在心脏康复中心或医院进行,且在过程中持续监测受试者的心电图、血压和自觉疲劳程度分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现场有心脏病专家、专业医护人员和物理治疗师进行监督[22-25,30]。

总之,目前研究提示:HIIT能明显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和肌肉适能,但是HIIT引起机体心肺适能发生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尚不确定。这可能与不同研究中的受试者及所采用的HIIT方案不同有关。而且,HIIT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康复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再加上对高强度运动安全性的考量,HIIT离临床康复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HIIT与癌症

癌症患者常因疾病本身及疾病引起的长期体力活动不足问题,导致生理机能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如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下降、疲乏无力、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精神和心理状况欠佳,甚至过早死亡等[32]。ACSM指出:只要体力活动不加重症状或引起副作用,癌症患者就应避免体力活动不足的负面影响;在完成治疗后,应从患者当前的体力活动水平逐渐增加至每周3~5天的有氧运动和每周2~3天的抗阻运动;即使在治疗过程中,每天都应进行适当的柔韧性练习[1]。这似乎与传统理念(癌症是运动的禁忌症)截然相反。Van等[33]认为:运动可辅助化疗,在术前和术后康复期进行中至较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能减轻癌症患者的疲劳感,提高有氧耐力、肌肉力量、体力活动水平,改善情绪、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ACSM推荐,根据疾病状况和要求,给癌症患者制定缓慢、渐进性和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其运动强度甚至可以达到健康人的水平[1]。可将HIIT引入癌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支持证据有:Joachim等[34]对28名乳腺癌患者进行HIIT和中低强度运动干预,发现HIIT对乳腺癌患者安全有效,能改善其生活质量、身体成分和能量代谢状况,并能缓解癌性疲劳;两组患者的体成分改善程度相似,但HIIT组患者的心肺适能(VO2max)提高更多。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3周,每周3次,每次8组,每组以95%HRpeak强度上坡走1 min,接着缓慢行走2 min。Kellie等[35]对16名癌症患者进行HIIT干预,结果显示:HIIT能提高癌症患者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16周,每周3次,每次7组,每组以85%HRmax强度运动30 s,接着静息休息1 min。另一项研究显示,HIIT可提高肺癌患者的呼吸和肌肉功能,并缓解呼吸困难和疲劳[36]。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8周,每周3次(每次组数未知),每组以80%VO2peak/(RPE=15~17)强度运动30 s,接着以 60%VO2peak/(RPE=11~13)强度运动2~5 min,共持续30~40 min。还有研究发现:较高强度(75%~80%VO2peak)的运动有助于维持癌症患者的运动动机[37]。另有研究显示,HIIT干预使肺癌患者的有氧能力(VO2peak)和6 min步行距离增加[38]。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25天,每周2~3次,每次2组,每组以80%~100%HRmax强度运动15 s,接着静息休息15 s,共持续24 min。以上研究中,患者均不改变康复咨询、日常体力活动和饮食等[34-38]。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HIIT引发癌症患者发生意外的报道。

上述研究的受试者入选标准是:年龄在51.6±13岁[35]至53±8岁[34],BMI为 27±5.5 kg/m2,治疗后经临床医生确认可进行体力活动[34-37];排除标准是:癌症有转移、有骨骼肌肉异常、运动试验绝对禁忌症、术后短时间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伴随有高血压等慢性病[34-36]。实验采用功率自行车[35,38]、上坡走[34,36]和跑台[35]。在运动实验过程中,对受试者的心电图、心率等进行持续监测,现场有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进行监督[34-38]。

总之,虽然相关研究并不丰富,但从已有文献可得出:根据癌症病情、要求和患者的承受力,采用适当的HIIT方案和缓慢的进度,对某些癌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即使干预时间不长。现有相关研究所涉及的癌症种类还有限,研究的样本量也较少,远期追踪及机制研究还很欠缺。未来有必要拓展所应用的癌症种类、增加样本量、开展长期追踪和探索机制的研究。

4 HIIT与T2DM

糖尿病中以T2DM最为常见[1]。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调节出现障碍,是T2DM的一大特征[1]。研究表明:T2DM患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肥胖,后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以控制其发生、发展[1]。T2DM患者一方面可通过药物(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膳食、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来控制血糖[31]。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和ACSM推荐的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是至少150 min/周(30 min/天,5天/周)的中等或较大强度(50%~70%HRmax)有氧运动,每周2~3次力量训练[1,39]。但是目前的运动策略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难以坚持、缺乏动力和时间等[2],而HIIT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有研究显示心肺适能低是引起T2DM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40]。Meta分析表明,在HIIT干预后,T2DM患者心肺适能的增加可达MICT的两倍;而且HIIT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胰岛素敏感性和血压[41]。即使是一次性的HIIT(以90%HRmax强度运动60 s,接着静息休息60 s,共重复10次),也可引起T2DM患者餐后血糖峰值平均水平下降,运动后24小时血糖平均水平下降,心肺和代谢功能得到改善,且无相应并发症发生[42]。另外,短期HIIT(2周,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尽全力运动30 s,接着以25%VO2peak强度运动4 min)干预降血糖效果也很明显[43]。因此,对于T2DM患者而言,HIIT是一个既增加了体力活动水平耗时又短的控制血糖运动方案。Søren等[44]采用HIIT(8周,每周3次,每次10组,每组以最大PPO运动60 s,接着静息休息60 s)对T2DM患者进行干预,发现患者的血浆游离脂肪酸(与腹部内脏脂肪积累有关)降低。Søren等[45]的另一项研究提示:HIIT(8周,每周3次,每次10组,每组以约90%HRmax运动60 s,接着静息休息60 s,共持续20 min)干预可使T2DM患者(不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的2小时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水平显著降低;胰岛稳态模型评估显示个体胰岛素抵抗状况(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得到改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处置指数增加,说明HIIT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另外,Sophie[46]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与基础护理组相比,HIIT组的T2DM患者心脏结构和收缩功能得到改善,同时肝脏脂肪也减少。该研究中,T2DM患者均不改变药物(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使用、日常体力活动、饮食等[42-46],其HIIT干预方案为:12周,每周3次,每次5组,每组以大于80转/分强度运动2 min~3 min 50 s,接着静息休息3 min。另一项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HIIT能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且减脂效果比MICT更好[47]。该研究中HIIT干预方案为:共12周,每周3次,每次10组,每组以约70%~90%HRmax强度运动60 s,接着静息休息60 s,共持续20 min。

以上研究的受试者入选标准是:年龄在40±9.7岁[43]至 62 ±3 岁[42],BMI为 25~40 kg/m2[43-46],符合T2DM和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34-37];排除标准是:静息或运动时心电图异常、有骨骼肌肉异常、心血管疾病、肿瘤、规律运动史[42,45,47]。实验采用功率自行车[42-47],在运动实验过程中对受试者的心电图、心率、RPE等进行持续监测,现场有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监督[42-46]。

与MICT相比,HIIT能更有效控制血糖的可能机制是:(1)高强度运动分解肌糖原的效率高,当肌糖原明显降低时,血中葡萄糖进入肌肉用于运动消耗,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并减少糖向脂肪的转化与储备[48];(2)与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有关[47]。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HIIT对T2DM和糖尿病前期的益处,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控糖效果,可能需要较高的运动强度[1,42]。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有关HIIT对T2DM或糖尿病前期的研究,所采用的样本量较少,且干预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也未对受试者进行长期追踪研究以获知HIIT对糖尿病及其前期患者的长期影响。因此,HIIT在糖尿病及其前期防治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总结

HIIT的运动强度,是由参与者的心肺适能和心理耐受程度等因素决定的[3],因此训练强度可用HRmax/VO2max/VO2peak百分比,或者RPE等来表示。目前,针对上述四种慢性病人群的HIIT实验研究的条件控制可概括如下:(1)受试者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均很严格;(2)试验方式多采用功率自行车[13-17,22-26,28-29,35,38,42-47]、跑台[19,35]或上坡走[34,36]等方式;(3)为了安全性,除严格筛选受试者外,还对其进行健康评价、风险评估及运动测试,这些都是保证HIIT实施过程中不出现意外风险的重要环节;(4)对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和/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和应用HIIT方案时,依据患者的心肺适能、主观感觉等随时调整HIIT强度[25,36];同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测受试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RPE等,且现场有专业医务人员或运动生理学家等进行监督[13-19,22-25,30,34-38,42-46]。因此,目前采用HIIT干预某些慢性病的实施成本还比较高。就HIIT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而言,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5.1 已有确切证据支持的生理效益:(1)在经医生同意、医疗设施保障情况下,HIIT对一些处于稳定期的慢性病患者是安全的,HIIT可被纳入慢性病综合医疗管理计划;(2)一次急性或短期(<12周)的HIIT能增加患者对运动的喜爱和享受[6-7],减少肥胖者体脂含量[18],降低T2DM患者餐后血糖峰值平均水平和24小时血糖平均水平[42]等;(3)较长期(≥12周)的HIIT会产生更多效益,如使VO2max、体力活动水平等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空腹血糖水平和腹部脂肪量下降、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等[13,19,43,47]。

5.2 存在的争议:(1)HIIT能否引起食欲、能量摄入降低,目前还存在争议;(2)在某些慢性病康复治疗中引入HIIT方案,目前还处于试验性阶段,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因此尚需更多相关研究的证据支持与探索;(3)HIIT引起机体心肺适能发生改变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导致血糖下降的内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5.3 局限性与展望:(1)相关研究的样本量尚小,干预时间也不够长,长期追踪研究还不多见;(2)对慢性病的控制与干预,HIIT不能替代药物等其他医疗手段,而且饮食控制和其他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戒烟、体力活动水平提高)也不容忽视;(3)考虑到HIIT、MICT各自优缺点,可将HIIT计划作为管理慢性病时MICT的联合或补充方案,给适用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这是可预见的慢性病康复未来发展方向[31];(4)未来研究中,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延长干预时间、追加后期跟踪研究以及机制探索的研究,以找到针对不同慢性病和同一慢性病不同病程阶段、运动反应和疗效均最佳的个性化HIIT方案,为常见慢性病的防治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范例,使慢性病患者获益更大。

猜你喜欢

心肺慢性病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