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2019-01-08孙菲田树峰杨晨张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效贴康复疼痛

孙菲田树峰杨晨张俊

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大庆163319)

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肌内效贴最早用于防治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能力,但随着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逐渐显著,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的各个领域[1]。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肌内效贴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从肌内效贴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根据临床康复中的问题及热点总结分析肌内效贴在康复中的可能发展趋势,为其后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肌内效贴概述

1.1 定义及特性

弹性运动贴布贴扎、肌内效贴布贴扎(kinesio taping,KT)是肌内效贴的别称,最早是在1979年由Kenzo Kase博士发明创造并在运动医学领域运用,后经改良成为一种过敏性低、不含任何药物成分的弹性贴布,且具备一定的透气和防水特性,主要由防水弹力棉布、离型材料、医用压克力胶制作而成。肌内效贴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有较好的弹性拉力(120%至140%),还具有与人体皮肤相似的特性,且肌内效贴有压力作用于皮肤[2],且具有持久的弹性,可提供持续的感觉刺激。与传统贴布对比,在稳定及支撑肌肉与关节时,肌内效贴不会限制身体正常活动,可用来缓解疼痛,减轻水肿,预防肌肉疲劳及痉挛,改善循环,促进感觉输入等[3]。

1.2 作用机制

目前,肌内效贴技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及辅助手段,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根据前人的临床研究,可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总结为以下四点[4]:①肌内效贴通过其粘着性和延展后的回缩力来扩大皮肤和肌肉的间隙,有利于淋巴及血液循环,可降低炎症反应及减轻水肿;②皮肤及肌肉持续接收刺激,可增加感觉反馈及本体感觉输入;③稳定关节,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通过减少异常肌张力,进而重新调整关节,促进筋膜和肌肉功能正常化,预防肌肉疲劳及痉挛;④缓解疼痛,通过其本身的张力减小疼痛感受器的压力,活化内在的止痛系统,提高痛阈,从而缓解疼痛。

1.3 使用方法

使用肌内效贴时要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将肌内效贴施加于人体的皮肤表面,充分利用其特性发挥功效。目前,根据其所贴附的解剖部位功能的不同,肌内效贴矫正技术可包括筋膜、间隙、肌腱或韧带、淋巴、力学、功能矫正等[5]。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其目的和贴扎部位的不同,把肌内效贴裁剪成I、Y、X、O、爪形和灯笼形等不同的形状[6],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I形多用于力学矫正及筋膜矫正,Y形、X形、O形、爪形和灯笼形多用于间隙矫正及淋巴矫正,还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几种不同的形状进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充分发挥肌内效贴的最大功效主要取决于:①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定;②选择合适的贴扎应用技术。在应用KT时,首先应确定的是固定端即锚点、力矩走向及所施拉力的大小。KT锚点处不应施加拉力,由于力矩走向及其弹性拉力,贴布则从尾端向锚点回缩[7]。在贴扎时要综合考虑贴扎位置的解剖特点、贴布形状、锚点、贴布延展程度、肢体摆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肌内效贴使用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和理想效果。因此,国内外的医师及治疗师应经过严格的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肌内效贴扎技术,更好地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2 肌内效贴在康复中的应用

2.1 运动损伤及骨科疾病

运动损伤、骨科疾病及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多数与机体局部肿胀、疼痛有关。减轻疼痛、预防及消除肿胀是运动损伤及骨科疾病治疗的重点。

在运动领域,有学者[8]将54名非运动志愿者随机分为KT组和安慰剂组,进行百米跨栏,栏的高度为0.6米,研究KT对运动后肌肉损伤恢复的影响。实验前KT组采用Y形贴布,一端固定在髂前下棘,指示参与者屈髋屈膝至最大角度,Y尾被贴在髌骨内外侧,其张力为原张力的25%,并在皮肤上保留48小时。研究结果表明KT较安慰剂能更好地减少肌肉疼痛,但其对股四头肌最大等长肌力、垂直跳高度、血清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没有显著影响。在肌内效贴对上肢腕关节肌力与疲劳影响的研究中[9],肌内效贴并未对腕关节肌肉收缩的力量及爆发力产生即时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腕屈肌长时间做功的疲劳。也有研究表明在蹲式运动开始前即时应用KT对肌肉疼痛和短跑成绩没有影响,但在恢复两天时可以保持肌肉的灵活性[10]。在骨关节炎和关节软骨损伤的非手术治疗中[11,12],KT可以改善疼痛和运动障碍。在肌内效贴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中[13],肌内效贴扎组在治疗后第1天肿胀和疼痛显著改善,治疗第5天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肌内效贴即时及短期能较好地缓解髌骨软化症患者的疼痛[14],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短期疗效。KT应用于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肿胀、疼痛及张口困难的康复中[15],结果显示在术后两天内肿胀减少超过60%,对疼痛没有显著影响,可能与术后两组都接受标准化的镇痛药物有关;KT组张口困难改善较对照组快,可能由于KT组肿胀消退更快;KT组术后满意度高于无KT组及KT组肿胀感低于无KT组,但是在这项研究设计中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

在临床实践中,KT多与其他康复治疗联合应用。对于急性腰损伤,贾澄杰等[16]采用推拿联合Y形贴布,治疗10天后,患者腰椎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均较单纯推拿组改善显著。KT联合主动康复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影响的研究中,治疗组联合爪形贴扎,治疗1周及2周后,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定,腕关节远端肿胀程度和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优于单纯腕关节主动活动训练组(P<0.05)[17]。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康复治疗,在中药熏蒸或钩针的基础上联合KT,对改善肘部疼痛和握力的综合疗效及预防其复发更为显著[18,19]。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K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20],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麦肯基疗法是目前康复界比较公认的治疗脊柱疾患疼痛的技术,且KT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保护受累的脊柱及肌肉,两种方法的结合不仅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还能长时间保护关节和肌肉。在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21],针刺+KT组的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及疗效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针刺+传统贴布组,可能是由于针刺的镇痛效果较明显,再联合KT后对颈型颈椎病的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但在比较肌内效贴和运动疗法纠正头部前倾姿势疗效的研究[22]中,两组在干预后及两周随访中均改善了头部前倾姿势,但KT组的疗效不如运动治疗组。还有研究[23]表明单独使用肌内效贴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残疾程度和疼痛,但是这种影响的临床价值较小;也有研究[24]证实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更佳。有学者[25]指出,对肌肉骨骼疾病的患者,在没有临床治疗、运动、手法治疗及理疗的前提下,单独应用KT并不比安慰剂的效果好;或者得出KT联合其他干预措施比单独应用其他干预措施更有效的结论,但是这种作用程度很小,可能没有临床意义或实验质量不高。

2.2 脑卒中

因KT有减轻疼痛、促进循环、减轻水肿、支持与保护软组织、矫正姿势以及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患侧手的肿胀,使手部关节活动受限进而影响手的功能康复,目前有研究[26,27]发现运动疗法配合KT治疗脑卒中后患侧手肿胀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运动疗法。肩关节半脱位也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常规康复治疗联合KT较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肢体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28]。在KT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中[29],观察组应用肩胛上神经阻滞+常规康复治疗+KT,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显著(均P<0.05)。有学者[30]将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假肌效贴(安慰剂),结果显示在干预3周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在肩部疼痛、残疾指数、肩关节前屈及内外旋方面改善明显,与Simsek等[31]的KT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肩痛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运动疗法的观点一致。在KT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静脉影响的研究中[32],治疗后贴扎组比对照组静脉血管内径小,静脉回流速度较快(P<0.05),说明KT能明显加快局部血流速度,促进静脉回流,改善患肢循环,进而减轻疼痛,消除水肿,改善患肢的神经营养和功能。

KT辅助常规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33,34]。有研究[35]表明KT在降低腓肠肌肌张力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上的即刻效应较显著,但KT对下肢Brunnstrom分期影响较小,常规康复联合KT的长期治疗效果并不比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效果好。

近期有研究[36]将KT应用在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治疗中,实验组在传统言语治疗的基础上,在颈前部使用Y形贴扎,治疗后,两组的振动和噪音-谐波比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实验组在嗓音障碍指数总分(Voice Handicap Index total,VHIt)(P=0.0102)、情 绪(P=0.0349)、生理(P=0.0366)方面组内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只有VHIt在组内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6),说明了KT虽不是言语治疗的替代品,但从患者在嗓音障碍指数评分中的情绪和生理方面的良好反应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更好地定义KT在言语治疗中的作用,并评估KT安慰剂效应的实际效果。

2.3 脑瘫

肌内效贴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及其改善姿势控制,强化或放松肌肉,调节肌张力,稳定关节、矫正关节畸形及增加本体感觉输入的作用机制,在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姿势控制障碍、肌张力异常、感觉输入障碍等方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前景[37,38]。

在脑瘫步态异常的康复治疗研究[39]中,治疗后,肌内效贴扎组脑瘫患儿的步宽、步长、步频、步速等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慧等[40]的研究也显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KT可通过调整软组织,加快稳定关节及肌肉协调的速度,从而纠正步态,改善平衡,矫正不当姿势等,比常规康复治疗改善步态异常更显著。在KT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研究[41]中,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配合KT技术,对照组采用安慰贴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降低(P<0.05),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得分均明显升高(P<0.05),但以KT组改善更明显(P<0.05)。KT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躯干肌张力和坐位平衡,提高坐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42]。KT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踝部的高肌张力及本体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异常姿势,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疗法+KT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踝部的高肌张力更有效[43]。在脑瘫儿童康复中,KT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动态活动,尤其是在儿童更高的运动和发展阶段,且KT对粗大运动功能和动态活动的影响比姿势控制和静态活动更有效[44]。

2.4 周围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的病理基础为面神经水肿及髓鞘的肿胀和脱失,患者出现泪液分泌、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及口腔功能障碍,面部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者[45]将88例面神经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单纯针刺组和研究组(针刺+KT),结果显示单纯针刺组与研究组在治疗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但针刺+KT对防治面神经炎后遗症有一定的疗效,可能与KT可增加肌肉与皮肤之间的间隙,促进损伤部位血液及淋巴循环,减轻水肿,缓解疼痛并降低炎症反应,放松局部软组织,缓解面肌疲劳及痉挛等有关。屈菲等[46]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KT,在眼睑部用Y形贴,额部、面部用爪形贴;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在眼睑周围采用Y形贴可促进眼轮匝肌协同收缩,促进眼睑闭合、减少泪液分泌。额面部采用爪形贴可矫正口角歪斜、恢复额纹,是因为患侧面部肌肉在弹性拉力的作用下向锚点收缩。接受2周及4周的治疗后,两组的功能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虽然治疗组在眼睛感觉功能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余功能的改善均比对照组显著(P<0.05)。KT在面神经炎急性期治疗面部肌肉完全瘫痪的患者,其治疗效果较明显,但应用于大部分面部肌肉力量恢复的患者时其效果不明显。

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技术在治疗面神经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临床实用价值,但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其他

2.5.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

有研究将6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接受综合的物理治疗,实验组应用理疗联合KT。在治疗前、中、后对患者进行100米步行测试,主观疼痛知觉和疼痛缓解药物摄入水平评估,结果显示,组内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00米步行所需时间明显减少,疼痛缓解更明显及止痛药摄入量显著降低,KT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辅助物理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47]。

2.5.2 妊娠期间及分娩

有人提出将KT应用到分娩疼痛控制中,干预组在S2~S4子宫系相应椎区接受KT应用,对照组在远离子宫的部位T1~T4相应椎区应用KT,主要评价KT对分娩疼痛的影响,其次是围产儿结局和孕妇对KT和分娩的满意度的评价。KT非侵入性和容易应用的特性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的疼痛控制的有效性是评价KT应用于分娩的第一步,在临床上KT应联合其他疼痛控制方案,会对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8]。在KT对孕期作用的研究中,均没有涉及其对妊娠期间下背痛的影响,KT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预期会减少疼痛,可以将KT作为妊娠期间下背痛的治疗手段,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49]。

2.5.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患者下肢会出现感觉异常、持续的慢性疼痛、肿胀、肌肉抽筋等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有学者[50]将53例P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穿戴弹力袜治疗,观察组采用KT治疗。治疗1周及4周的结果显示,在VAS评分、Villalta评分及下肢周径差的评估中两组组内前后均改善显著(P<0.01),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说明贴扎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肿胀等主要症状。目前KT治疗PTS的研究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改善PTS症状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国内外文献报道也较少,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3 总结

综上所述,KT在减轻疼痛、促进循环、减轻水肿、支持与保护软组织、矫正姿势以及增强关节稳定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已在运动及康复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KT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其疗效显著。不同价位的肌内效贴材质不同,不同类型的KT应考虑制造商使用的丙烯酸胶粘剂的不良反应,可能会造成如皮肤过敏等负面影响。决策者在决定是否使用KT时,应考虑这种干预的成本和效果。目前,KT技术尚不成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讨不同的贴扎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实用价值以及KT的安慰剂效应,还需对KT的即时及延迟效应进一步探讨;关于肌内效贴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新方向,更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效贴康复疼痛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肌内效贴对一年级学生不良执笔姿势矫正效果的研究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疼痛不简单
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及预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