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自然子圈团和花粉储存
2019-01-08董振义
董振义│文
黑龙江虎林市珍宝岛乡独木河村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几万只个体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勤奋工作,经过长期的进化,在蜂巢里能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卵、幼虫、蛹和蜜蜂有序地排列和组合在一起,不零乱不分散,它们共同占据的范围,称作子圈团。
春季,群势在1~1.5kg的蜂群,在没有人的干预下,蜂王放任自由的产卵,工蜂负责巢内外工作,自然形成的子圈团,叫作自然子圈团。在自然子圈团内,蜜蜂把卵、幼虫、蛹及其花粉、蜂蜜巧妙地排列组合,形成特别的构造及独特的演化程序,这是蜜蜂为生存长期选择的结果,是最佳的结构形式。
在自然条件下,蜂王的每一轮产卵都是从中心开始,产到最外层结束(21天后,有时蜂王回头再次产卵),产卵的次序不受巢脾和蜂路的影响,同时在多张巢脾上,围绕着初始的中心点有次序的产卵。因此,子圈团的整体形状近似蛋形或球形,因为蜂王连续产21昼夜的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子圈团,所以解剖观察子圈团构造的最佳时期是开繁后的21日或42日。自然子圈团的剖面,无论是纵、横、水平各方面观察,均是熟蛋剖面,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蜂群受人的干预,人工调整而形成的各种子圈,叫理想子圈。理想子圈形状各异,因基本符合养蜂管理者的想法而得名。理想子圈的构造因管理者的意愿和喜好而多种多样,有长方体的,有铁饼形的,有一块的,有多块的,它们共同点是:卵、幼虫、蛹、花粉和蜜脾各自分离,每张脾上的蜂子相差不大,这是逐张加脾或者强迫产卵的结果。其管理方法主要是单脾繁蜂,或者是高度的蜂多于脾。在管理过程中,按人们的想法调脾,翻脾,逐张加脾,每次加脾都要等上一次加脾产满卵后再加下一张,蜂王等脾产卵,更甚者,无论早春开繁有多少蜂,只放1张脾产卵,加强饲喂,加强保温,40天不加脾,说是为了第一批第二批的幼虫营养足,孵出的幼蜂体质健康。用多只哺育蜂喂1条虫,越冬蜂高度集中,保温好,饲料足,迫使蜜蜂在繁蜂区以外大量修造赘脾,这些赘脾大多都是雄蜂房,并产上卵储上糖,消耗了蜜蜂体力,使越冬蜂的哺育力大大下降,缩短了蜜蜂寿命。
子圈结构的差异,必然有不同的演化,产生不同的效果,无论是蜂王产卵力,工蜂哺育力的发挥,封盖子脾热量的利用,蜜蜂生活工作的条件,简化管理等诸多方面,唯有自然子圈最优。在理想子圈内,蜂子的排列、组合都是按人的意志安排,迫使蜜蜂自主调节功能无法适当的发挥作用,打乱了蜜蜂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蜂巢内工作效率降低,所以不按照蜂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管理蜂群,以人的意志折腾,不会养好蜂。
传统的养蜂法,长期蜂多于脾,迫使蜜蜂在繁蜂区外制造大量的赘脾,这些赘脾大多是雄蜂房并产上子,储上蜜,有些养蜂人还误认为管理得当,群势强壮,可是,不知不觉地阻滞了蜂王的产卵,蜂群出现伤热,这是闹自然分蜂的前奏。
繁蜂季节,把产卵脾加在蜂巢中间,让蜂王产卵,破坏了自然子圈的完整性,表面看封盖子脾边角非常美观,可是仔细想想,蜂王面对密密麻麻的房眼,不会一排排产卵,所以虫龄不会一般大小。哺育蜂在饲喂时,很容易漏喂,造成幼虫营养不均衡,蜂子体质良莠不齐。只有遵循蜂群生物学规律,发挥自然子圈团优越性,蜂王有层次地产卵,一只蜂王顶2~3只用,无需组织双王群、多王群。因为双王群和多王群是与生物进化相悖的。1+1不等于2,最多等于1.2,1+1=1或者还要少。这样做,不仅管理麻烦,而且很难实现规模化养殖。多年的实践证明,饲养单王群,运用强群养蜂法,很容易养成6kg以上的特强群。
蜂群管理要顺其自然,但是绝对的自然养蜂法,任其自生自灭,是不能养成强群的,要科学养蜂。譬如:一年四季关键节点的安排,蜂群变化的科学管理,蜂种的引进和改良,蜂王的培育等诸多方面,总之,在不违背蜜蜂生物学的原则下,人们帮助(而不是干预)蜜蜂调节生活条件,如空间合理的蜂箱,采用保温和散热措施,调节温度、湿度和气体的代谢,补充饲料等,来减少蜜蜂对维护巢内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工作量,从而减少了蜜蜂能量的消耗,延长寿命,促使蜜蜂培育蜂子泌蜡造脾,出勤采集更多的花粉、花蜜。
自然子圈团中部的封盖子脾,蜂子在孵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里向外传递,对刚出房的幼蜂和大幼虫发育极为有利。外围的哺育蜂边加工饲料边饲喂幼虫,也产生一部分热量,并能在外围形成防御外界寒冷的屏障,使子圈团内部调节到最适宜蜂子发育的温湿度,有利于花粉的发酵以及哺育蜂各腺体的正常发育。因此,自然子圈团合理利用了封盖子脾所产生的热量,节省了蜜蜂自身的能量。圆球形的子圈团表面积小,散热少,有利于保温。早春外界虽然较寒冷,只要箱外轻微保温,1kg以上的蜂群不会影响繁殖自然子圈团内对热量的利用。
理想子圈把封盖子脾安排在靠箱边外围,封盖子脾的热量白白流失,蜜蜂为了蜂子的正常发育,需要一部分蜜蜂伏在封盖子上面发热保护(养蜂人叫护脾),甚至要爬两层,既消耗蜜蜂的体力又浪费饲料。还有分区管理法,什么产卵区、哺育区、孵化区、饲料区等,还要人工孵蜂,人为把自然子圈团分开,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繁蜂效果不尽人意,长期饲养群弱。
单脾繁蜂对热量的浪费更严重。众所周知,球形和铁饼形的表面积散热是不一样的,蜂巢内的正常温度34℃~35℃,早春外界有时降至0℃,蜜蜂层层叠叠的伏在一个脾上食蜜发热,饲喂幼虫,外部蜜蜂受冷,内部蜜蜂伤热,促使越冬蜂早衰死亡。
蜂巢内的蜂蜜和花粉是蜜蜂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由于巢脾布局的不同,蜂蜜和花粉的储存有很大的差异,理想子圈多种多样,花粉的储存和分布也杂乱无序,造成储备花粉和蜂王产卵争巢房现象。春季观察巢内会发现蜜蜂只聚在靠巢门的几个巢脾上,在子圈所占用的巢脾外围,先储存了从野外采集来的花粉,蜂王在由蜜蜂整理过的区域产卵,不久,蜂子被花粉房所形成的环带围过来。随着新蜂不断增加,群势逐渐壮大,蜜蜂便在上部取走一部分蜂粮,在环形粉圈上开一个缺口。蜂王经过通道,在面积更大的地方产卵,蜜蜂同样用花粉把这块产卵区围起来。以前储存的花粉(已发酵成为蜂粮)逐步的消耗,蜜蜂整理后,蜂王再产上卵。当群势发展到6脾蜂时,有5张子脾,蜂巢内自然子圈团已经基本形成。如果提中间1张子脾观察会发现,从中间向外层层次分明,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中间封盖子脾上有稀稀拉拉的幼蜂,向外就是环形的大幼虫区、小幼虫区、卵区,整理的空房区外就是粉区和蜜区,哺育蜂就近取外环的花粉和蜂蜜喂虫,蜂王在工蜂整理后的房眼产卵,少走冤枉路,忙而不乱,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理,子圈也不受巢脾和蜂路阻隔,横向在邻近另1张巢脾上,向里一面储上花粉。随着群势的扩大,蜂王到粉脾背面产卵,而在外面巢脾上又照样储存从野外采来的新花粉。这样,横向逐脾双面外扩,卵孵化成虫后,哺育蜂就近取对面或附近的花粉(发酵成蜂粮),喂虫或分泌蜂王浆。蜂粮取尽后,腾出房眼,蜂王又产卵,这种布局,不论从纵向、横向都同步扩展,这种花粉储存的方式,非常利于花粉发酵成蜂粮和对幼虫的饲喂,方便又快捷,理想子圈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
春季在密实的自然子圈团内,这种合理的有规律的安排方式,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达到这种迅速繁蜂效果的。巢箱内达到7张子脾后,已经有9脾蜂(约2kg),越来越强的群势和外界较丰富的蜜粉源,原来自然子圈内的储粉方式被打乱,出现无规则的现象,幼蜂刚出房的巢房眼立即储上花粉,出现剩余哺育蜂,巢内拥挤,巢脾不够用。这时,应及时加上第一继箱,扩大空间,这是蜂群在迅速增长重要举措。如果延迟不加上第一继箱,保持蜂多于脾,对蜂群形成挤压之势,蜂王产卵受阻,耽误了蜂群迅速增殖的时期。实践证明,蜂群蜂量在2~3kg时是蜂王产卵最盛期,如果管理得当,日均产卵超过2000粒,在巢箱内储备大量花粉,为饲养特强群打下基础。
传统养蜂法以人的意志而形成的理想子圈,花粉的储存毫无规律,阻碍了蜂王产卵,幼虫减少,哺育力过剩,加继箱后仍然蜂多于脾,造成巢温偏高,剩余的哺育蜂长期在高温下,出现分蜂情绪,蜂群增长放缓。
强群养蜂法改变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思维方式,运用自然子圈团的优势,顺应蜂群生物学特性,科学管理,春季把一个3脾蜂的弱中等群,用单王在90~100天内可养成24脾以上的特强群(单王三箱体),并且能简化管理,一人多养(加一助手300群以上),实现规模化养殖。有了强大的群势,可常年生产自然成熟蜜,提高蜂蜜质量。
总之,蜂群内自然子圈团的形成和应用,是蜜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我生存的最佳选择,无论育虫、造脾、饲料的储存、热量的利用等,都有特殊意义,人们用顺物性思维科学管理蜂群,一定能常年保持强群。
注:笔者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改进,运用自然子圈团的基本原理,早春开繁,从4月1日~7月初,90~100天的繁殖(到椴树流蜜),一个6脾蜂的蜂群能发展成24脾蜂的特强群,并且还能在本群培育1个新王群,这个新王群到椴树流蜜时,也能繁殖成16脾蜂的两箱体强群,取名叫3+2强群养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