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增收研究

2019-01-08张瑞英

中国农业会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劳动力城乡

张瑞英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人口数量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目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粮食增产不增收或者增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仍旧十分明显。

通过调研,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增加农民收入可从加强农业产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寻求促进农民利益最大化路径,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农村市场化,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这种自助式的封闭状态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市场化将打破这种落后状态,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资金来源、商品销售和农民就业等也都可通过市场化得到解决。国内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通过市场机制将实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的有效配置。

(二)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高效农业

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地理区位、环境水平、民俗文化等因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推进单一结构的农业发展方式向复合式转变,鼓励农业核心企业向农业示范园区及农业产业集聚区转化,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对特色地区、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实行分类指导,采取“一域一策”、“一区一策”、“一村一策”等方式,根据区域特色优势,确立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园艺、林果、蔬菜、茶叶、中草药、油棉等高效经济作物,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高效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以“公司基地十农户”管理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农民收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该组织可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切记只有组织没有合作,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深度合作,并协调好利益关系,使农户能够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因此要建立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民服务组织。引导和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减少产业流动通成本,使各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民收入能力。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在城市和工业发展方面较为重视,而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地区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2017年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0.16%,但仍低于全国58.52%,特别是发达国家80%城镇化率水平。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事实,河南应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促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增加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第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继续加大农村电力、通讯、道路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农村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壁垒,实现人的“城镇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好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和农村住房流转制度,鼓励城市居民在农村生活或投资,消除城乡之间人员、资金等经济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各种资源流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在城乡之间架起互利的桥梁,把经济要素在城乡流动中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为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动力和增长点,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其生产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最终增加农民收入。再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完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补充部分,美丽乡村不仅“山美”、“水美”,作为美丽乡村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人更美”。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近13亿人口中,约有9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文化素质。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尽管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与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中央和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生能够完成基础教育。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再教育的投入,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依托,不断凝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地方龙头企业等多方合力,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实施精准培训、“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等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为再就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拓宽培训补贴范围,落实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二)促进劳动力转移

农民素质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跨地区就业转移和产业就业转移。跨地区就业转移是指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本县转移到以外的地区。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农业劳动力跨地区的非农转移,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产业就业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使农民的就业顾家两不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一体化,将加速农民从小农分散经营者转为农业产业工人或服务者,同时也为农民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从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促进不富裕的农民尽快致富。

四、完善农村金融制度

农业部长韩长赋指出,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单靠农民自身投入,很难有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外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增加农业投资,还可以促进农业经营者增加成本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促进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系统、经营体系,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一)扩大信贷担保范围

目前,农业信贷担保范围较小,农民手里现成的资产如农产品、农业机械等不能抵押,制约农民获取资金,金融机构要完善担保服务,扩大农业抵押品的范围,让农民能够贷到款项。

(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自身特点导致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均大,且生产成本高,要设计定制受农民欢迎的险种,使保险不流于形式,鼓励农民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保险和政策支持,如参与中原农保以及扶贫资金和基金的扶持,减少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

由于农业投入见效慢等原因,社会资本对农业投入热情不高,应建立产业引导基金,采用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和第三方广泛参与的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提高征地补偿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用地上市,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从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另外,国家要使用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例如,利用国债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改造等,对使用优良品种、购置更新大型农业机械和采用先进技术者加大补贴力度等。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社会保障质量,增加农民转移收入。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劳动力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