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2019-01-08韩思朦

法制博览 2019年31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高校学生法律

韩思朦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践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遵循

近五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坚持厉行法治。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然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升国民法律素养。高校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应着力培养其法律素养,使其认同和遵守法律,在宪法、法律、法规等规定和允许的框架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使其知悉创新创业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新时代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遵循。

(二)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意识及素养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往往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法律风险没有充分的预估和认识,缺乏相关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最终很容易损害到自身权益。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侧重于创新创业的知识、策略等技术层面,还应加强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帮助其识别与防范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源于权利的行使、义务的履行等领域的法律风险,为学生提供学习相关法律专业知识的平台,进而促进学生合法、有序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规范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内在要求

创新创业活动要想合法、有序地进行,高校学生必须要有规则意识,知悉相关法律条款、法律规定,规范自身创新创业行为。我国《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劳动法》等法律均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上对创新创业行为进行了细致、具体的规定。如《合同法》中对于合同形式、合同内容、订立合同方式等的规定为高校学生规范创新创业过程中订立、履行合同的相关行为提供了依据。故而,高校如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可使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本身的法律规则,是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内在要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发展受到制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理念缺失,对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倾向于创新创业知识、策略等技术层面,忽视了创新创业意识尤其是法律意识层面,导致学生不知悉创新创业相关法律规定,不能识别与防范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法律风险,缺乏法律规则意识,严重影响创新创业行为的成功率。

(二)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

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涵盖的法律门类很多,涉及到《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内容,授课者需结合创新创业行为的实践性特点,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法律知识融合在一起再传授给高校学生。这就对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相关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也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但现如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来构成,缺少相关法学专业教师的加入。这样的现实情况导致授课内容理论深度不够,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难以完全满足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专业性及实践性要求。

(三)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法律知识主要依托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就业与指导》、《思修与法律》以及相关法律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法律讲座来向高校学生传授。但这样的创新创业法律课程往往比较碎片化,难以使学生掌握到系统的创新创业法律知识体系。因而即便学生参与了这样的课程,也很难真正对其创新创业行为提供实质性的法律层面的帮助。

(四)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因此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意识的过程中,不能仅向其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注重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应用性,向其提供适当的法律实践经验指导。唯有如此,方可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人员多数为高校的行政人员,普遍欠缺法律实践经验,导致其很难提供给学生更具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法律指导,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重理论轻实践也会使创新创业法律课程略显枯燥,不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完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里面明确规定了:“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高校必须主动转变传统理念,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除了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之外,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需要各高校不断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对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法律教育,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化、现实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理念,主动将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体系中[1]。

(二)打造专兼结合、精通法律的师资队伍

首先,鼓励创新创业法律教师团队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和案例来提升自身的法律分析能力;其次,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为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团队制定培训计划,为其提供学术交流、课程进修等,并利用高校寒暑假或其它假期时间为法律教师团队组织法律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第三,邀请相关领域法学专家及专业学者作为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兼任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精通法律的师资队伍,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

(三)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地位。合理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重新审视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其在高校双创教育体系中的地位[2];

第二,建立起多层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就业与指导》、《思修与法律》等公共课中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比重,同时开设更多的相关法律选修与辅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进而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第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法律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首先,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内容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必须适当,因为此教育内容的受众多数为非法学专业学生;其次,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开展创新创业法律知识实践教学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了创新创业法律理论知识以后,还应开展创新创业法律知识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可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从“象牙塔”走出去,到公检法系统、律师事务所、监狱、企业等地,真实感受创新创业法律实践问题,加强理解与吸收所学创新创业法律知识,强化创新创业法律规则意识,规范其自身的创新创业行为,并提升创新创业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合法、有序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高校学生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