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禁养区养殖场关转并重良性发展之路
2019-01-08刘家欣河南省淅川县畜牧局
文│刘家欣(河南省淅川县畜牧局)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接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传统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曾是国家和河南省生猪调出大县。2015年以来,先后关停禁养区养殖场户614家,此项工作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高度赞赏。但是简单的关停对一个农业县份来说,给脱贫工作又带来较大影响,然而淅川县却走出了一条关、转并重良性发展之路。
一、补偿标准低,关停难度大,办法终比困难多
淅川县作为一个贫困县,财政补偿能力有限,禁养区养殖场户关停补偿标准为:养殖户1.2万元,养殖场依据规模3万~10万元不等,其中还包括乡镇工作经费。如此补偿标准,工作难度必然大,淅川县畜牧部门积极建言献策,一改多数地方由畜牧部门主体责任惯例,实行县乡政府为责任主体,畜牧部门质量把关的做法,确保了任务按时完成。
1.县委政府决心坚定。淅川县委、 县政府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作为水质保护的重点来安排部署。成立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县委政府分管农业领导为副指挥长的高规格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指挥部, 明确县“ 四大家” 领导分包乡镇,负责督促工作开展;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落后的乡镇,不定时逐个在全县相关会议上进行表态发言,定目标、严措施;在整治工作的最后攻坚期,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任务遗留大的乡镇进行现场督导。
2.畜牧部门主动担当。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畜牧局,畜牧局不等不靠、积极作为,主动担起了整治工作的牵头和业务指导工作,认真履行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多次深入乡镇、村组、养殖场户开展调研,并积极向兄弟县区学习先进经验,根据调研情况起草整治方案,多次修改后,上报县长办公会讨论,出台了《淅川县禁养区养殖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建立局班子成员分区包片责任制,组建25人专家团,分四条线对各乡镇实行包村、包场、包户,协助乡镇搞好政策宣传、取缔和监管工作;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巡回督导组,和四个分管副职为组长的包片督导组,巡回督导组主要负责督导协调乡镇(街道)书记、镇长,包片督导组主要负责督导协调乡镇(街道)副职和包片区领导。
协调县政府印发《关于整治丹江口库区汇水区畜禽养殖污染的通告》,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连续循环播放;建立畜禽污染整治工作短信平台、微信平台,采取日汇总、周通报、月排序的方式,及时将工作进度通报全县乡科级正职以上人员,并下发指挥部工作简报,对整治工作中的优秀典型和领导指示精神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
3.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在整治过程中,畜牧、环保、公安、法院、国土、工商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积极作为,通力协作,进行了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对涉嫌违法养殖场户进行了依法整治,震慑违法、违建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在整治工作开展中全程参与,对违规执法公职人员、党员干部违规办场等情况进行跟进督查;县电视台设置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专栏节目,将有关政策、关停取缔典型、转产典型等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让污染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养殖场户参与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乡镇(街道)政府真抓实干。乡镇(街道)政府作为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大员上前、压实责任。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抓,每个养殖场由一个副职领导和一名乡镇干部包挂,并把养殖场取缔完成情况与干部绩效考评和职务晋升挂钩,压实取缔责任;在整治期间采取一天一汇报、三天一站队,评比、排序、奖罚,落后的包场干部在大会进行表态发言;对积极配合主动搬迁取缔的养殖场户,加大奖补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对不愿搬迁的,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对钉子户,组织依法拆除。
5.奖补资金及时到位。环保、财政、审计、畜牧抽调相关人员,成立养殖场户取缔专职验收小组,对取缔到位的养殖场户,及时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指挥部,验收合格1家,销号1家,以检查验收倒逼取缔进度;对按时取缔、经验收合格的养殖场户, 由乡镇( 街道) 写出书面申请,报县指挥部,及时对乡镇(街道)兑现奖补;对工作扎实、进度迅速、提前或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不能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影响调水水质安全的乡镇,县政府扣除部分工作经费,严重的责成纪检监察部门跟踪问责,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6.长效机制及时跟进。研究出台禁养区内取缔养殖场户的奖补办法和养殖场户关停转产的扶持意见,对取缔到位、愿意转产的养殖场户,除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外,还加强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支持发展生态产业;以县政府办文件出台的《淅川县规范畜牧业发展促进水质保护实施意见》,对出现反弹的乡镇,实行每反弹一个养殖场户, 罚乡镇( 街道) 1 0 万元,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防畜禽养殖污染死灰复燃。
二、强化培训,适度扶持,积极引导关停养殖场转产增收
关停补偿少, 除了工作阻力大外,也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暴力对抗者有之,软磨硬泡者有之,整天让干部和工作队找不到人者有之,等等。不把养殖场户关停后出路找好,宣传到位,工作将很难开展,也会缺乏可持续性,干部群众矛盾也会凸显。为此,县畜牧局超前思维,广泛调研,提出了全县 “严格控制猪鸡生产,鼓励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大力发展特种养殖” 工作思路。对关停的养殖场户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争取北京对口协作支持,大力发展淅川乌骨鸡(林下养殖)、黄粉虫、白玉蜗牛、蜜蜂、桑蚕、孔雀、毒蛇等特色养殖,以及发展其他无污染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良好收益。同时,鼓励没有利用价值的关停养殖场复耕和生态恢复。
1.认真调研,出台方案。为促进全县特色养殖(“微畜牧”)产业发展,淅川县委、县政府安排县领导带队,畜牧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到国内多地考察调研,并请来相关方面专家和企业、协会进行论证。最后确定了以黄粉虫、淅川乌骨鸡、白玉蜗牛、蜜蜂、桑蚕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引进具有外贸出口资质的加工企业进驻淅川县。经过充分的准备,淅川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成立各自相关产业发展专班,分别由副县长或副处级干部任组长。
2.以关停养殖场为主,建立试点车间,引导群众自发养殖。特色养殖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新生事物,除了淅川县引进的龙头企业先行养殖、加工销售外,淅川县黄粉虫专班在15个乡镇投资639万元,建设24家试点车间作为乡级龙头企业;白玉蜗牛专班在7个乡镇投资100万元,建立白玉蜗牛孵化基地;淅川乌骨鸡专班投资400万元,在淅川乌骨鸡保种场建设孵化中心;蜜蜂专班在10个乡镇投资430万元发展以中华蜜蜂为主的养蜂产业。其他毒蛇、孔雀、土元、蝎子、蜈蚣、罗非鱼等养殖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3.积极与北京对口协作机构联系。争取支持资金200万元,对99家关停转产食用菌、天麻、茯苓等室内种植和从事加工、仓储等无污染产业的养殖场户进行补贴,这些养殖场户绝大多数取得稳定收益。
4.积极与国土和林业部门对接。对63个房舍较差没有利用和转产价值的关停养殖场实行土地复耕和生态恢复。
三、关转并重,寻找出路,实现了淅川县畜牧业良性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24个黄粉虫扶贫产业试点车间全部投产,总面积2.2840万平方米,可养殖黄粉虫36万盒;截至2019年6月,全县7个白玉蜗牛孵化车间、31个养殖车间(大棚)全部投产;全县新发展孔雀1.3万余只、毒蛇1.4万余条、全蝎蜈蚣养殖40余万条,蜜蜂1.1万余箱,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各类仓储面积达6.4万余平方米。在关停同时,积极为养殖场户寻找转产出路,辅以必要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既促进社会大局稳定,又保证了畜牧业产值不出现大的滑坡,确保农民增收。
四、下步工作建议
淅川县禁养区养殖场户关停后转产特种养殖较多,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与传统养殖不同,虽然多数投资不大,但市场需求狭窄,弹性差,风险大,消费群体需要培育和发掘,产业链需要构建,龙头企业及品牌需要进一步打造。
1.充分关注各产业平衡发展。畜牧部门要加强监管,周密服务,“有同行没同利”,督促帮助资金、技术暂时落后的农户积极赶超,让农户切实增收。
2.鼓励更多农户参与,扩大规模。“小规模,大群体” 一般农户的发展要使其基本不影响正常农活,尽量利用农户零碎时间、零碎劳动力。
3.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强化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集成一套当地实用和操作性强的养殖技术模板,因地制宜,研究经济实用的养殖饲料配方,努力把养殖成本降到最低;在现有礼品装多种风味产品基础上开发更多人用食品、保健食品、垂钓食品和宠物产品,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
4.鼓励更多干部自养、入股、加盟,充当农民养殖的主心骨。淅川县养殖场户转产选择特色养殖的较多,项目总体投入较小,技术要求不高,规模随意,但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需要一定智力、定力、胆量投入,目前不少群众一是感觉新奇,二是看不上,三是怕养不好,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帮扶责任人对养殖场户轻轻助力,“扶上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