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学的社交课是这样上的
2019-01-07Lara
Lara
德国小学有门特别的活动,叫班会合约,目的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解决分歧和矛盾。我们成年人终其一生都在学着如何解决分歧和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没想到,德国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踏上了探索之路。
今天这篇文章采访了两位德国学校的老师,探索班会合约背后的方法、核心和建议,相信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儿子所在的德国小学,每学期开两次家长会,分别在刚开学跟学期末。学期一开始,老师们会让家长们知道这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校的教学方法,学期末则是由学生、家长与老师一起组成的三方会谈。
今年儿子升三年级,他的班导是一位从瑞士来的新老师s。开学后的第一次亲师座谈会,进到了新的教室环顾四周,我发现教室的后方墙上有每个孩子自己为自己画上的超人形象,代表自己是这个班上的一份子。旁边还有一张大大的“合约”。这份“合约”,是班上学生讨论出来的共同班级公约,所有人在上面签名以表同意与负责。从小我们就习惯了有班级公约这回事,通常就是校方或是老师制定,让学生们遵守,但是由学生们自己订立规则,还是第一次听说。
于是我问了班导S,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年轻的老师腼腆地笑了笑:“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制订的规则,签了名,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可以更好地遵守规定。而且我也希望,孩子们不要觉得自己是被动的一方,他们在这间教室里,也可以很主动地提出需求。”
工作合约(儿子班里的班级公约)
1.我们说德文
2.我们不大叫
3.我们不打人
4.我们在教室走廊不奔跑
5.我们不嘲笑别人
6.我们仔细听话
7.我们不指使别人
8.我们认真做工作(指学习、作业)
看到在墙上的这份合约时,我内心是非常惊喜的,从来没想过在小学的教室里能有这样的概念,很庆幸儿子遇到这么有意思的老师。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不是长到某一天忽然就有的。从这份“合约”的背后,我看到除了学会对自己负责之外,还有德国教育中对孩子社交、同理心等品格培养的重视。
在德国班会上女孩们总是帮男孩解决问题
在许多德国小学里有一项传统——每周一次半个多小时的班会。由孩子们为主体,推选出主席或主持人、会议记录由学生们轮流担当。有时候还会推选秩序维护者,以及控制时间的人。
开班会的时候,所有人会围成一个圆圈坐着讨论。这样的圆圈有其意义,在场的每一位都可以看到其他人,而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也更能得到每个人的注意,有被重视的感觉。这样的座位安排可以在无形中创造出一种和谐、令人安心的氛围。
会议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当周教室里或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甚至也可以表达对班级、老师或学校的意见。由于学校是团体生活,肯定會发生一些争吵、纠纷,每周五就会在班会的时候提出、解决。
老师们通常会印出小纸条放在教室的一角,纸条有不一样的格式,但是上面会印有以“我”作为开头的句子。例如:
我觉得很困扰,(因为)______
我喜欢/不喜欢,(因为)______
我希望______
孩子们可以随时拿纸条,写上自己想写的内容,并投入到一个小邮筒里。每周五开班会的时候会议主席会打开邮筒,由主席或是写纸条的小朋友自行念出他列出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案。有时候没有邮筒,就是一本本子,孩子可以随时在上面记录。
在低年级的时候较常发生的情形,是男孩们因为踢足球引起的纠纷,小学主任H打趣地说,经常发生的情形是,男孩们有很多争吵的问题,然后女孩们总是帮男孩们解决他们的问题。无论大小,所有讨论的问题都会被列入正式的会议记录。每一句话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说出“我”的感受,邀请对方理解,而非一味指责他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到:
1.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发生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
2.感受他人的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学习理性的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4.民主议事行为的练习,开会流程与会议记录
学会讨论问题本身并找出解决方案这是德国品格教育的核心
班会除了提出需要被处理的事项外,也有表达感谢或是赞扬的字条。
大大的感谢给____,因为____
我要表扬____,因为____
一年级的时候,我儿子也常常收到同学的爱心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Marcus,谢谢你常常跟我一起踢足球,你是我的好朋友!”相信每位小朋友在收到这样温馨的字条的时候,一定会觉得特别开心!
当然,孩子的世界有时候是很残酷的,因为他们很真实不会隐藏,也可能会有某个特别不受欢迎的小朋友。我问老师,是否有遇到这样的情形呢?会不会有一个小朋友永远都收不到正向的小字条呢?
小学主任H回答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确实会有个别小朋友无法很好的融入团体,但是再不受欢迎的人也会有他的优点,而孩子们慢慢也会看到的。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顿时感觉好温暖。确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而这样正向的小纸条,也就是在鼓励孩子们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释出善意,产生正向循环。
小学主任H提起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班会,是在一个四年级的班上,学生们因为觉得隔壁班的老师对他们有所误会,以为他们欺负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并对这群孩子作出不正确的评语。
这班的孩子们不希望因为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就这样被贴上标签,在班会上提出了这件事。经过全班讨论后,由两位同学代表去跟隔壁班老师做理性的沟通,解释当时发生的状况。而老师后来也理解了事情的全貌并向他们道歉,这就是一个理性沟通的最佳表现。
反观现在很多的争吵都是对人不对事,一件事情因为对象的不同,似乎也就可以颠倒是非……如何理性的对事不对人,倾听他人的想法,学会讨论问题本身并找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是德国教育对孩子品格培养的核心环节。
从课堂讨论到跟市长开会小学生也能解决大问题
这样持续的公民素养训练持续到四年级以后,能探讨的问题又更进一步。从教室内小群体的问题,延展到整个年级甚至学校。
小学老师S提到一次在瑞士的学校,有同学认为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太多,希望减少。这个问题被提出来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出乎意料地,孩子们并不是一味地觉得功课少就是好事,而是思考如何在作业减少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学习不打折。
于是在一连串的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在课堂上更有效率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再往上甚至有各校的班级代表一起跟市长开会,提出对城市的建设想法。
讲到这里,我做个总结,德国小学生的班会活动,核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促进团体生活
孩子们每天在学校生活的时间很长,如果无法融入学校团体生活会是一大挑战。透过每个人主动、被鼓励的发言,将个人遇到的问题提出大家一起协商,并且讨论团体的活动事务,能促进团体内的和谐与向心力,创造正向的学习氛围。
2.社交能力培养
在班会的场合,孩子们能够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人并且学习沟通技巧。在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能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者改变自己的论点、互相讨论找到公平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在德国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二年级的成绩单上,首先被列出来的关键能力判定就是社交能力。这包含是否能在群体里为他人着想;是否能在群体里承担责任、遵守规定;是否能公平地处理纷争。
3.理性處理问题
在班会里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讨论问题的本身并且想办法解决,采用多数的意见,但是也尊重少数的群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连大人都需要学习如何针对事情的本质讨论而非情绪化。
想想每天发生或看到的许多争吵不休,不都是因为卡在情绪的发泄上而无法解决?处理问题本身不复杂,处理情绪才是最难的。
给孩子补上我们一生都缺失的能力就是在给他最好的人生
这个班会制度是在工业革命的尾巴时,法国教育改革家Celestin Freinet将教育的中心转为孩子,以人为本位思考而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方法中的实践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希望能在维护尊严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尊重儿童,这是让他们能尊重老师的先决条件。有了尊重,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
对两位老师访谈后,加上孩子真实的反馈感受,我确定这个班会实际上实施的方式与成效跟法国教育改革家提出的设计理想是一致的。
反观我就学的环境,从国小开始也都有班会。但是感觉还是比较制式化的,从班长开始到个别股长报告。例如卫生股长说:下周要检查卫生,请各位做好自己的打扫工作;学艺股长:明天记得带剪刀跟胶水……
班会中的报告内容总是这类的“工作流水帐”。有一些动议的讨论也就是大家举手投票,表决同意或不同意,而不是在强调中间讨论的过程。到了国高中,尤其是考试前一个月开始,每周的班会时间都是拿来复习或是考试,完全失去了班会本身的意义。
也许有点天真,但是我真心希望这样“失焦的班会”,能在我的时代画上终点。取而代之的,是以孩童的需求为中心,以培养独立思考、沟通协调能力为目标的“真班会”。
西学东用,希望站在德国班会合约教育的肩膀上,我们能重新定义对孩子的社交、同理心等各项品格的培养,为孩子打开“品格”探求之门,让孩子真正有自信、有方法做自己。
给孩子补上我们一生都缺失的能力,就是在给他最好的人生。
——摘自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