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向度
2019-01-07黎兰英
黎兰英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之主流,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生态文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历史的积淀,它蕴涵真善美的文化特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从文化视域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于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之中,承续了新中国70年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蕴含了合乎规律、合乎目的、合乎美、合乎道德、合乎人民性的生态伦理与价值取向,其核心要义阐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价值意蕴。
一、底蕴: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生态情感与生态伦理规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地厚植于中国传统优秀的生态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思想滋育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仁爱万物”的道德情怀、“包容共生,平等相宜”的道德准则以及“取用有度”的生态保护理念。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儒家学派将“仁”的原则延伸至生态的维度,珍惜自然生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告诉了人们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佛家在《涅槃经》中提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往无有易……众生皆平等”。孟子主张取用有度:“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习近平总书记自主政以来,就非常重视对传统生态智慧的承续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坚持生态文明……要传承文化”“坚持生态文明……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二、脉络:新中国70年生态文化论述的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注重培养民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建国初期,毛泽东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地论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统筹发展思想,他强调要协调好环境保护与工业、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盲目搞工业化的危害,强调以环保事业为抓手、以环保工作为依托,遵循自然条件的发展规律,坚持绿色崛起。此外,毛泽东心怀“绿色中国梦”,强调要维护好森林系统,积极开展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搭建了环境保护会议、水土保持委员会等生态文化交流平台,不断促进东西、南北生态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修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防护林工程——“三北工程”。强调将生态文化观念融入法制建设,制定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启迪了民众从内而外的生态保护意识。二十世纪末,江泽民指出“发展主义”的实质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严重破坏了人与生态的平衡,基于严峻的“发展主义”形势以及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他提出“可持续发展观”新模式。新世纪初,胡锦涛在继承前任领导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愈加重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公共产品与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中,助力生态文化、生态小康与生态执政等建设。十九大更是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重,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两山论”“生命共同体”等生态理念和论断。此外,党中央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支撑,特制定《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以促进人们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强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文化促生态、以生态促发展的理念,竭力形成培育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价值:“至真至善至美”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具有“真善美”的一般内涵,其核心要义蕴含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关怀。所谓“真”即合乎规律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要义是合乎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核心理念是合乎真的,求真一直在路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唤起了民众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信与自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呼吁民众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深化公平和正义的内涵,坚守了生态文化的至善性。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追求是合乎美的,其“真善美”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
第一,合乎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至真向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质要义是合乎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其思想“具有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方面,承认自然(物质)的第一性,认为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以自身需求为取向来改造自然与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规律的、健康的。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包含自然的因素也包含文化的因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非常重视物质生产实践(劳动)的作用,强调人类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劳动作用于自然与文化,指出必须理性处理自然、劳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明确人类可以依照自身需求改变自然生态和改造自然形态,但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自然的调节和制约。另一方面,明确社会生产劳动既是物质性实践也是文化实践,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创造出劳动产品的同时,也通过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对这些劳动产品赋予相应价值与意义,实现生产劳动产品的客觀性与符合人类主观意愿的统一。此外,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是在自然界所预设的条件范围内进行的物质生产与创造。人类在有限条件范围内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加深对自然界与人类的了解,认识并掌握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的内在尺度与生态尺度的统一。
第二,合乎人民性与生态正义的至善向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态促民生的生态社会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其价值立场具有人民性,价值指向具有向善性。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需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需要为导向,以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正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与正义,着力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了解群众的需求与关切,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其二,正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与正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平等与正义的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公平与正义原则延伸到了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提倡要平等地对待生态,道德地改造自然,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三,着力解决威胁人民生存与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民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强调实行最严格的法律与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最严密的措施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我们党以生态惠民生的优良传统,秉承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为了人民、环境保护依靠人民、美好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守护生态至善。
第三,合乎人文美与自然美的至美向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以“美丽”的蕴意,不断促进自然与人类的融合,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美美与共”。首先,“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凸显了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域下建设美丽中国。其次,新时代生态文明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以“美丽”的蕴意,深化了对“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理解,指出富强不仅仅是指富有的物质财富、领先的技术与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还包括良好生态前提下能够永续发展的生态富强。文明与和谐也被赋予了生态的内涵,生态之美被融入经济之美、文化之美、政治之美与社会之美之中,文明与和谐彰显了生态文明的新道德,强调了人人和睦、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伦理;美丽则是对“美丽中国梦”建设的直接表达。最后,新时代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纳入国家基本方略之中。其认为人、社会与自然相辅相成,社会和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依赖着自然,依靠自然生存和生活,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人类以及人类文明。总之,新时代生态文明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其目标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美美与共”。
四、结语
总之,从文化向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承了新中国70年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蕴涵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核心要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呼吁民众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文化底蕴,把握生态文化脉络,提升文化价值。坚持走绿色、美丽、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文化促生态、以生态促发展的理念,竭力形成培育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YS19033)资助。
作 者: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