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看起来很遥远的生命威胁
2019-01-07吴寒
吴寒
11月27日,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时晕倒,历经近3小时急救,却依然抢救无效去世。随后该节目组发布声明称,医院宣布年仅35岁的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猝死,这个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近年来被反复讨论。导演徐峥在质疑该节目组的同时,也呼吁年轻人“千万不要拼命”:猝死,看起来离我们年轻人很遥远,但它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 猝死,离年轻人有多远
猝死会突然夺走人的生命,但我们不但对它没有防备,甚至也不够了解。
临床上,猝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脑出血等等;另一类是心源性猝死,占到猝死的70%—80%。
2009年一项覆盖了国内四个代表性城市的大样本调查发现,中国人群的年度心源性猝死率,每10万人中就有41.8例。
心源性猝死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死亡的威胁就在我们身边。
2016年中山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该校法医中心尸检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没有那么多。
猝死离世的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会诱发猝死的因素人们还浑然不觉。比如,作为猝死的诱因之一,高血压和高血脂风险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研究显示,在一万多位受访的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的实际患病率将近三成,但只有一半的患病者知道自己血压有问题。
《柳叶刀》也曾发布过一篇关于中国人高血压的研究报告:170多万名35岁至75岁成年人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压,可患病群体中接受治疗的不到三分之一,且仅有5%的患病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高血压之外,中国现在有4亿人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
血脂异常可能造成血管狭窄,胆固醇形成的斑块可能会堵塞血管。堵塞心血管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就可能导致脑中风。
另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在持续壮大。中国烟民数量超过3亿、烟草依赖的患者人数过亿,中国男性的吸烟率已经超过了一半,烟民们平均居然一天要抽15根烟还多。
尽管提到了这么多因素,要预测猝死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都是毫无防备,甚至毫无征兆就去世了。
按照现在的危险分层,心源性猝死发病者之中只有三分之一是高危人群,三分之一是低危人群,甚至有三分之一是高以翔这样的健康人。
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正当年的人突然离世,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猝死从发病到死亡往往不到一个小时,想要预防猝死,只能采用最简单最笨的方法。
比如,重视常规体检,及早发现血压升高等问题。已经查出这些风险的人,则要避免喝酒和剧烈的情绪变化,不要老是熬夜。一旦感觉到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求医。
但问题是,哪怕就是不要熬夜这样的小事,很多人也做不到。
◎ 熬夜,猝死的推手
熬夜和猝死有关系吗?确实有一定相关性。
如果你只是在短时间内熬了几天夜,加了几天班,顶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补补觉,你还是条好汉。
但可怕的是长期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会增加你心脏出问题的风险。
体验过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第二天白天不补觉,常常会心跳过快、两眼发黑。
這其实是睡眠不足诱发了你血压升高,这会给心脏带来更多的负担。心跳变快,是心脏努力想要快点射出更多的血液保证供应;而两眼发黑,说明心脏的努力没用,心脏射血量还是不够。
如果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不仅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处于供血不足的缺氧状态,最严重的状况是,心脏会不堪高负荷的工作,累到猝死。
一项针对45—65岁中年女性的研究表明,在控制潜在干扰因子之后,对于个体而言,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会增加45%的冠心病风险。20%的猝死首发表现就是冠心病。
熬夜还会引来猝死的另一个推手,也就是上面提到过的高血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荟萃研究就发现,睡眠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或者5小时,都与高血压风险增高有关。
不幸的是,很多人不得不熬夜。2014年,中国人平均每年的工作时间在2000—2200小时之间,同期的德国平均水平才1371个小时。
天天加班,哪有时间睡觉呢?“996”再加上通勤时间,在家的时间恐怕都没有8小时,更何况让人做一个干完活就睡,睡醒接着干活的机器也不现实。
日本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无论是不是病人,工作时间长,就是意味着睡眠时间更短,而且每周睡眠少于5小时的日子也会变多。
这项调查对比的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健康受试者。学者发现,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有关。他们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
熬夜的危害就更明显了。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
◎ 猝死之前,能帮助的人太少了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难以防范,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达87.7%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以外,在最需要专业医疗救助时往往得不到专业救助。
当你看到有人躺倒路边时,最可靠也最常见的反应大概是打120。只可惜,对于心脏骤停的人来说,救护车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表明,当遭遇院外的心脏骤停,在没有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的情况下,每多延迟一分钟,存活率就下降7%—10%。就算等来了救护车,哪还有什么存活率可言。
等不到救护车怎么办?路人来救。这才是大部分情况下,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
如果身边的第一目击者立即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两倍到三倍;如果在心脏停止跳动的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使用AED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的成功率将高达67%。
心脏骤停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激烈赛跑,第一目击者是否掌握急救技能,是否愿意介入抢救,可以说是挽救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如果高以翔在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周围就有人能够立刻实施救助,或者有急救设备,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这种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实并不复杂,心肺复苏无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昂贵的医疗设备,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
但在中国,只有27%的中学生通过电视与书籍知道心肺复苏,却并没有受到过正规强制训练。经历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比率还要更低。
AED使用起来也没那么复杂:把两块电极按图示往患者胸前一贴,AED就开始自动检测患者心律,当检测到需要除颤时,语音会提示你按下操作键进行除颤。
尽管近年来人们对AED的关注度上升,但也只在部分城市的部分重点公共场所有,且数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不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有人能救得了你。
2015年8月16號,一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机场因心脏骤停死亡,而首都机场安装的救命神器AED虽然近在咫尺,却成了摆设,并没有人拿来用。
首都机场早在2006年在2号航站楼内安装了11台AED急救设备,2019年已经达到69个,然而,这些救命的AED几乎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不是不用,而是不会用、不敢用。(资料来源:网易浪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