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

2019-01-07卢玺媛

中州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文学

卢玺媛

摘 要:《三国演义》中有29回出现荐才描写,可分为自代、共事与单纯推荐三种模式。魏蜀吴三大集团的荐才存在差异,共同展现着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质。书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分为正面铺陈、补充叙述和侧面映衬三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荐才现象的表达策略。小说中的荐才描写,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完善小说的结构和脉络,丰富小说的广度和内涵。此外,还可反映出士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求用”心怀,映射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关键词:《三国演义》;荐才;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1-0158-0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著名的小说,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书中关于人才的相关叙写历来受到重视,但与人才的发现、发掘及使用密切相关的荐才描写,学界尚无系统的专门研究。《三国演义》中有多处荐才描写,本文欲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所谓荐才,即推荐人才。从宽泛意义上讲,荐才不仅可推荐别人,也可自荐。但严格来说,荐才的前提是被荐者的才能得到社会意义上的认可,而自荐在本质上属于自我认可,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此,本文采取严格的常态标准,只考察《三国演义》中推荐别人的情况。据毛评本统计《三国演义》中有29回出现荐才描写,本文以此为据,来分析论述《三国演义》中荐才的相关情况及多方面意蕴和价值。

一、荐才模式论析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荐才自代、荐才共事与单纯荐才。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1.荐才自代

荐才自代,主要是指推荐人才来代替自己主持事务或完成未竟之事。在《三国演义》中有6回出现荐才自代,简要分析如下。

第二十九回,孙策病重,自觉命已不久,遂将印绶传于孙权,勉励其保卫江东。后来他又在母亲面前郑重推荐张昭、周瑜二人:“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①张、周二人此时都已身居东吴要职,孙策可谓知贤而荐,虽然是推荐给母亲,但實际上是间接推荐给弟弟孙权。这一推荐实际上为后继者划定了东吴执政策略的基本原则,具有奠基意义。其目的是希望东吴的政策制定者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大胆重用人才,从而在本质上代替主政者本人治理江东。

第三十六回,徐庶由于母亲被困,无奈由刘备处转投曹操,他辞行后又返回专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②

徐庶此次推荐之前,水镜先生司马徽已经为刘备推荐过伏龙、凤雏二位大才,但并未说出二人姓名,至此刘备才得知具体姓名。徐庶的陈说和铺叙,极尽对诸葛亮的颂扬,而其自谦除了道德因素外,主要还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希望刘备能得其辅佐以安定天下。此种推荐,是在徐庶不得不离去而刘备缺乏高级智谋人才辅佐的情况下发生的,其真实意图就是推荐诸葛亮来代替自己辅佐刘备。

此外,还有第五十七回,周瑜临终前有遗书上孙权,“荐鲁肃以自代也”③。这里明确提出荐才以自代的命题。第七十五回,吴蜀两方在荆州问题上展开争夺,关羽守荆州,防备甚严,吕蒙采纳陆逊的建议,托病辞职,向孙权推荐陆逊代自己领兵,以麻痹关羽。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临终前,向尚书李福推荐蒋琬、费祎二人继续进行自己未竟的事业。第一百二十回,长期领兵与东吴对峙的羊祜病危时,司马炎亲自前去探望,询问“今日谁可继卿之志”④?羊祜向他推荐杜预,继续伐吴大业。

2.荐才共事

荐才共事主要是指推荐人才来共同做事,或共同效力于某政治集团。此时推荐者与被荐者往往具有一致的利益关联,因此这种推荐的成功率较高,在《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中占比最大,共有16回出现。这些推荐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应对具体事务而举荐,针对性强。此类推荐共有10回出现。第二十回伏皇后之父伏完推荐董承给汉献帝,第二十一回马腾推荐刘备给董承等人,目的都是为了反对曹操,重振汉室威严。除此两处外,其余均与军事战争有关,均关涉蜀方。

第七十三回,吴蜀荆州争夺战,关羽任命潘浚守城,随军司马王甫认为:“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⑤但关羽并未采纳王甫的建议,这是小说中极少数推荐未果的事例之一。后来蜀军形势被动时,关羽还对王甫感慨:“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⑥与此事有关联的是,第八十三回中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进军吴国,当时吕蒙已经谢世,阚泽向孙权推荐陆逊来统领东吴军事,最终孙权力排众议,征召陆逊,拜为大都督。这次推荐的达成,初衷是抵御刘备大军的侵袭,属于短期事务的应付,但拜陆逊为大都督,实际上就意味着他是承继周瑜、鲁肃、吕蒙的东吴军事统帅。也就是说,此次推荐的效果是长期的。

第九十回,孟获妻弟带来洞主曾先后推荐木鹿大王、乌戈国主兀突骨给孟获;第九十六回,司马懿推荐郝昭给魏主曹睿,把守陈仓道口;第九十七回,曹真推荐王双给魏主曹睿,作先锋官;第一百零二回,司马懿将夏侯渊的四个儿子都推荐给魏主曹睿。这些推荐,目的均为抵抗蜀兵,推荐者均秉持共同作战的期望,是典型的荐才共事。

余下两次推荐亦与魏蜀战争有关。第一百一十五回,荀勖向司马昭推荐邓艾与钟会担任伐蜀的主将与副将,伐蜀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二人的功劳最大。第一百十七回,蜀国在防御魏军进攻时,人才严重缺乏,朝议君臣多无计策,郄正推荐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给蜀主刘禅,商议如何抵御邓艾之兵。后来诸葛瞻统领蜀兵,与魏军死战,虽与郄正推荐的初衷不甚相合,但此种超出预期的推荐效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类推荐,并非针对具体的事务,而主要是出于长期用人的考虑。此类推荐共有6回出现。如第十回中,荀彧推荐程昱给曹操,程昱又推荐郭嘉,郭嘉推荐刘晔,刘晔推荐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又共同推荐毛玠,这属于谋士方面的推荐;而夏侯惇推荐典韦给曹操,则属于武将方面的推荐。这些人事推荐,尤其是荀彧等人的递相推荐,实为推动曹魏人才集团形成的重要环节。

此种荐才模式,在东吴集团也同样存在。第十五回中,孙策欲脱离袁术自立门户于江东,行军途中遇见周瑜,周瑜当面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与张纮给孙策,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共同辅佐孙氏。后来在第二十九回中,孙策病死,孙权秉政,周瑜又推荐鲁肃给孙权,鲁肃受到征聘后,又推荐诸葛瑾给孙权,张纮则推荐顾雍给孙权。这些推荐都是出于安定东吴的长远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名士庞统的由吴入蜀。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虽然司马徽、徐庶都向刘备提及此人,但一直到第四十七回他才正式出场。周瑜安排庞统前往曹操军营中献连环计,书中对庞统身在东吴的缘由作了交代:“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⑦庞统所献的连环计被曹操采纳,这成为东吴火攻最终能够奏效的前提。如此来看,此时的庞统应已得到周瑜的重用。转折点发生在周瑜去世后,第五十七回周瑜亡故,诸葛亮至东吴吊孝,劝说庞统投靠刘备,还预先写下推荐书信;后鲁肃郑重推荐庞统给孙权,孙权却因为相貌等问题不用庞统,于是庞统下决心离开东吴,鲁肃还特地给刘备写书信推荐。后来几经周折,庞统得到刘备的重用。从这些记述可知,庞统在周瑜逝后所受推荐有四次:一是鲁肃推荐庞统给孙权;二是鲁肃书信推荐庞统给刘备;三是诸葛亮在东吴书信推荐庞统给刘备;四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口头推荐庞统。四次推荐中,鲁肃的书信推荐属单纯荐才的模式,其余三次都属荐才共事。

3.单纯荐才此类荐才既不是自代,也不是为了共事,而是出于爱才惜才或稳定局面的考虑。比起前两种模式,此模式中推荐人与被荐人之间一般没有明显的利益关联,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上逊于其他模式。此类推荐在《三国演义》中共有11回出现,可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是出于稳定局面的考虑,见载6回之中。第四回载,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其女婿兼下属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⑧。可见李儒推荐蔡邕,是想利用蔡邕的影响力增加董卓集團的名望,期望由此获取士人阶层的信任和拥戴,从而稳定当时的乱局。第十二回载,徐州太守陶谦临终前以职权让于刘备,刘备感到为难,于是陶谦推荐孙乾来辅佐刘备。这主要应是出于稳固徐州局面的考虑,因为当时的刘备在徐州尚属外来势力,径直担任徐州太守,恐怕难以服众,亦难悉内情,孙乾作为副手出现,既满足了刘备保境安民的需要,又可减少刘备所受的猜忌与压力。

此外的4回荐才均与蜀汉方面有关。其中,第五十七回载鲁肃书信推荐庞统事前文已论,不再赘言。其余3次均与诸葛亮有关。第三十五回,刘备偶遇司马徽,司马徽推荐伏龙、凤雏给刘备,认为“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⑨,但并未透露二者的具体姓名。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徽至刘备军中寻访徐庶时,向刘备郑重推荐诸葛亮,认为其“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⑩。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作为隐士形象而出现,其推荐诸葛亮,应是有感于当时社会的混乱形势,期望能有卓越的人才来收拾局面,从而谋求战略意义上的和平。但他又对刘备承继汉统的追求有着清醒的认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于时局和历史局限性的自觉意识。这种推荐既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又有惜才爱才的坦诚。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于重病中向杨仪推荐“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11)忠义之士,也是为了保证自己谢世后蜀军的稳定性。

另一类是着眼于具体事务而单纯荐才,见载5回之中。第二十二回,陈登献计刘备,应求救于袁绍而退曹操之兵,但刘备认为自己与袁绍素来没有往来,且又打败了袁绍的弟弟袁术,袁绍未必肯出手相助,于是陈登推荐了郑玄,说他“与袁绍三世通家。若得其一书致绍,绍必来相助”(12)。郑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学家之一,其一生专研学问,未做过大官,这里言其“与袁绍三世通家”有夸张失实的成分,但历史上郑玄与袁绍确有交集。据《后汉书》所载,袁绍总兵冀州时曾“遣使要玄”(13),并推举郑玄做官,但郑玄都未接受。《三国演义》作者出于艺术的需要,故意抬高郑玄的身份,突出其与袁绍的正面紧密联系,希望借助郑玄对袁绍的影响力来求援。

此外,第二十三回中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前去招安刘表,第六十九回中太史丞许芝向曹操推荐管辂来占卜以预测吉凶,第八十一回中陈震向刘备推荐成都青城山道士李意来为伐吴报仇之事预测吉凶,第七十八回中华歆推荐神医华佗给曹操治头疼病,这些推荐都属于单纯荐才。

二、荐才的表现手法

《三国演义》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分为正面铺陈、补充叙述和侧面映衬三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荐才现象的表达策略。

1.正面铺陈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描写绝大多数都是正面铺陈,此种情形共出现在28回中,可大致分为简单夸赞、详细夸赞与无夸赞三类情形。

简单夸赞的情形共出现于17回中,占比最大。其中大部分推荐都意思显豁,不过也有不太显明的例子。如第三十五回中司马徽推荐伏龙、凤雏之前,曾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在刘备列举手下文武诸人之后,司马徽进一步说:“关、张、赵云乃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14)此语显然是在为后文的推荐作准备,也暗示出其要推荐的伏龙、凤雏具备“经纶济世之才”,这也是小说中对诸葛亮最早的评价。

推荐时的简单夸赞基本都靠推荐人的措辞来表达,但也有作者叙述来介绍或进一步补充的情况。第二十九回中,鲁肃推荐诸葛瑾、张纮推荐顾雍给孙权,都是用作者叙述代替人物语言来介绍被荐人的情况:“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复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南阳人也。”“此人姓顾,名雍,字符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不饮酒,严厉正大。”(15)第八十三回,阚泽推荐陆逊给孙权,认为“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16)。后来,孙权下令征召陆逊。作者又对陆逊的情况作了简要交代:“逊本名陆议,后改名逊,字伯言,乃吴郡吴人也;汉城门校尉陆纡之孙,九江都尉陆骏之子。”(17)人物语言聚焦在陆逊的谋略才干,作者叙述的重点则是交代陆逊的家世等基本情况,可以补充并深化读者对此次荐才的认识和理解。

與此类似的还有第一百十七回中郄正推荐诸葛瞻的情况。当时蜀国形势危急,郄正建议:“陛下可宣武侯之子商议退兵之策。”(18)表面看来这里只是叙述其身份,并无夸赞之意,但若联系到诸葛亮的巨大声誉,“武侯之子”已暗含夸耀与褒赞。书中紧接着对诸葛瞻的情况作了说明,还连带说明诸葛亮婚娶的情况及其夫人黄氏的出众才华。这些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诸葛瞻继承父业的可能性,成为这次荐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所举者外,书中尚有不少例子,内容较为简单,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分析。

详细夸赞的情形,共出现在7回中。第二十三回中孔融推荐祢衡,不仅在荀攸面前称赞祢衡,而且郑重上书表奏,极为详细而全面地夸赞祢衡。专门创作一篇精妙的文章来荐才,在《三国演义》中仅此一例。第二十九回中周瑜推荐鲁肃给孙权,不仅详细介绍了鲁肃的情况,还描述有具体的事例:“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囷相赠,其慷慨如此。”(19)此类描述,十分充分地刻画出鲁肃慷慨救难的品格。第三十六回徐庶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与第三十七回司马徽推荐卧龙给刘备,均有详细的称赞,前文已引述。第六十九回许芝推荐管辂给曹操时,极为详细地描写了管辂神乎其神的预测技术,这部分文字占该回总体的1/3多,令人印象深刻。第七十八回华歆推荐华佗给曹操治病,也详细介绍了华佗的行医事迹,以凸显其高超而神奇的医术。此外还有第九十回中孟获的妻弟带来洞主为抵抗蜀兵,推荐木鹿大王、乌戈国主兀突骨给孟获,他对二人分别进行了铺垫性的描述。

无夸赞的情形,共出现在8回中。如第十回郭嘉推荐刘晔,刘晔推荐满宠、吕虔,满、吕共同推荐毛玠;第十二回陶谦临终推荐孙乾;第二十一回马腾推荐刘备;第二十二回陈登推荐郑玄给刘备;第二十九回孙策推荐张昭、周瑜;第六十五回赵云书信推荐李恢;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推荐蒋琬、费祎;第一百二十回羊祜推荐杜预。这些推荐者当时并无夸赞之语,这是因为推荐者与推荐所至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对于被荐者的才能品德有相当的了解和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没有夸赞的必要。

同样是正面荐才,有些地方有夸赞之辞,有些则无,而夸赞之辞又有详略之别,这种参差错落的笔法恰是作者良好艺术素养的体现。同时也说明,作者在描写这些情节时,充分考虑了表达的策略与方式。尤其是详细夸赞的情形,实际上最能体现小说作者的创造力和文字表现力。如第三十六、三十七回中关于诸葛亮所受的推荐,即为最好的证明。

2.补充叙述

在正面铺陈之外,《三国演义》中也有个别荐才情况是通过补充叙述得以揭示的。补充叙述共出现在两回中:第四十七回,周瑜听到蒋干前来,“遂嘱咐鲁肃:‘请庞士元来,为我如此如此。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统未及往见,瑜先使肃问计于统曰:‘破曹当用何策?统密谓肃曰:‘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20)此处周瑜忽然请庞统前来,不免令读者费解。鲁肃推荐庞统给周瑜,并无正面的铺叙,而仅在此处作了简要的补充叙述;而周瑜在面见庞统之前,就咨询其破敌之策,足见其才名早已为周瑜所知晓。第七十五回,吕蒙为破关羽之兵,采纳陆逊的建议,托病并辞职。孙权召回吕蒙后说:“陆口之任,昔周公瑾荐鲁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荐卿自代,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21)在此之前,书中并未言及鲁肃之后东吴军事由何人统领,此处由孙权口中补白出来,才使读者了解到是鲁肃临终前推荐了吕蒙给孙权。不在正面专门铺叙此事,而借助人物语言补充说明,足见笔法之精细。

3.侧面映衬

侧面映衬的手法,在《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中并不多见,典型者仅有1例。第八十三回,阚泽推荐陆逊来统领东吴军事:“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见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22)此中虽未明确言及鲁肃对吕蒙的推荐,但参以第七十五回的文字,可知此处已从侧面映衬出这一推荐。

有时推荐者也会在正面铺陈中从侧面进行衬托,虽不能算作典型的侧面映衬,这种情况亦值得关注。第三十七回司马徽推荐诸葛亮时,主要是正面铺陈,但言辞中亦有衬托手法:“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23)可见,司马徽在正面夸赞之外仍觉不足,为了突出诸葛亮的高明、卓越与特异之志,又将诸葛亮的四位密友作为陪衬而加以言说。此回文字写后来刘备屡访诸葛亮不遇,却先后遇到崔、石、孟三人,本质上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衬托。

三、荐才叙写的文学价值

关于《三国演义》荐才叙写的文学价值,学界关注较少。笔者不揣浅陋,尝试论之如下。

1.荐才描写有助于人物性格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推荐人往往会提及被荐人的品行、性格,以期达到目的。如第二十三回孔融专门向汉献帝上疏表奏,推荐祢衡,表文中称祢衡:“淑质贞亮……性与道合……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24)尤其是“嫉恶若仇”四字,非常精准地表现出祢衡的性格,与其后的遭际形成鲜明照应。又如第二十九回周瑜推荐鲁肃时,对鲁肃这样描述:“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25)从周瑜的描述中,读者完全可以把握到鲁肃的基本性格:孝顺、忠诚、慷慨且善于思考。

第五十七回鲁肃推荐庞统给孙权,未被接纳,于是,鲁肃又书信推荐庞统给刘备,其与庞统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鲁肃出谓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不肯用公。公且耐心。”统低头长叹不语。肃曰:“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统不答。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统意实欲如此,前言戏耳。”肃曰:“某当作书奉荐,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26)

魯肃在此处表现出忠厚诚恳的人格特点,先因为孙权不用庞统而对他表现出歉意;后听庞统说欲投奔曹操,明确表示自己的反对态度,随即又直接建议庞统投奔刘备;待庞统告以实情后,又主动提出用书信的形式为庞统推荐。鲁肃的推荐不仅可以使庞统施展才华,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庞统辅佐刘备来保持孙刘两家的长期合作,以抵御来自曹操方面的压力。这反映出鲁肃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政治家思维,也符合周瑜推荐鲁肃时对其性格的描述。

2.荐才描写能够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三国演义》中不少故事情节,都因人物的出场而得到发展,而荐才显然是保证人物出场的重要环节。如第二十三回孔融推荐祢衡,曹操却让祢衡出使刘表,用意无非是借刀杀人,这一点刘表看得很清楚:“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27)祢衡被黄祖杀害后,曹操本欲讨伐刘表,被荀彧劝阻,荀彧谏言应先图袁绍。这显然是为后文的官渡之战作铺垫,但正是由于孔融的推荐,祢衡才正式卷入此时的政治斗争,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人物之一。

又如第六十五回赵云推荐李恢给刘备,看似极小之事,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此次推荐的背景,是刘备正攻打益州,与刘璋的军队交锋;而此时马超投靠了张鲁,因刘璋求援而请缨助战,前后与张飞鏖战数次,交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刘备又采纳诸葛亮的计策,成功离间了张鲁与马超,马超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有劝降的可能。此种情况下,李恢作为刘璋的旧部,代替诸葛亮去劝降马超,很快取得成功。马超归降刘备后,不仅满足了刘备收服虎将的愿望,而且以益州救兵的名义来到成都城下,劝刘璋投降,极大瓦解了刘璋方面的士气,为刘备最终入主成都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刘备得到西川之地,才算是真正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来蜀汉立国的地域基础也肇始于此。这些主要情节的顺利开展,显然都与赵云的荐才有关。正是这次看似不起眼的推荐,成了诸多大事件的导火索。

3.荐才描写有助于完善小说的结构脉络

第三十五、三十七回,司马徽先后两次推荐诸葛亮给刘备;第三十六回徐庶郑重推荐诸葛亮给刘备,都是为了促成诸葛亮与刘备的相遇与合作,这实际上是关乎三足鼎立局势成立与否的关键。如果这些叙写缺失,小说的脉络就不可能完整。又如第一百二十回中,羊祜临终推荐杜预给司马炎,认为杜预可以承继自己的伐吴之志。其时西晋已经建立,蜀国已经归降,只剩下吴国还在江南地区与朝廷对峙,羊祜的推荐实际上是三国归晋这一历史进程最终完成的冲锋号,小说的脉络也由此指向三国时期的正式终结。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有不少情况本身就是细节描写。如第八十三回中阚泽推荐陆逊给孙权时,受到张昭等群臣的阻挠,大家的意见发生分歧:

张昭曰:“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顾雍亦曰:“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步骘亦曰:“逊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阚泽大呼曰:“若不用陆伯言,则东吴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权曰:“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于是命召陆逊。(28)

此处的描写充分展现出吴国内部群臣的政治格局和不同见识。张昭长期主持东吴内政,了解书生在现实事务面前时常暴露出的局限性,所以对陆逊掌军表示怀疑;而顾雍比较注重规矩,陆逊年龄较轻,若掌管东吴军事,无疑是对既有规矩的挑战,所以他的反对主要立足于年龄与资历;步骘作为东吴重臣,比较擅长战略分析,他认为陆逊不具备处理复杂外交关系的才能。对于这几位朝廷大臣的劝阻,孙权并未简单顺从,而是认真听取阚泽的建议,力排众议,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孙权的英主气质,也从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4.荐才描写有助于丰富小说的深度与广度第三十七回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的相关描写中,曾提及诸葛亮的四位好友,刘备后来访诸葛亮屡次不遇,却先后邂逅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三人都以山野之人自居,崔州平对刘备有比较详细的论说:“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29)这番话语虽纵论两汉政治大势,却充满历史循环论的意味,且最终宗旨归结到命数,呈现出历史宿命论的色彩,为崔、石、孟的隐者形象作了较为明显的注脚。古典时期的隐者往往很有智慧,却不喜欢操持世间俗务,其富有深意的言辞谈吐,源自其对世界和自身生命的深刻体察,相比于世俗之人,他们显然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力量及其不受干扰的完整性。作为经世之才的对比参照系,士人的隐逸形象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在小说的主调之外,这显然在另一层面展现出小说的丰富内涵。

又如第六十九回中,许芝推荐管辂给曹操的本意是预测吉凶,但作者借许芝的声口仔细描述了管辂的出身、性格及预测实例。其中很多地方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充满神秘色彩。此处的详细铺叙应是作者有意安排,想借此来展现中国占卜文化的若干特性。再如第七十八回中,华歆推荐华佗给曹操治病,为了凸显其神妙的医术,也用了不少文字来描述其行医之事,从中也可以看到传统医学文化的意蕴。

5.荐才描写蕴含着士人的理想与心志《三国演义》中的荐才描写,往往能够反映出士人群体在品德与才能等方面的自我认同感。如第二十九回中周瑜推荐鲁肃给孙权之后,又奉孙权命令往聘鲁肃,言辞颇有意趣:“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30)周瑜引述东汉名将马援的名言,显然是将自己与鲁肃放在同一层面,希望鲁肃能够同自己一样“择君”,这是在德才之外的身份认同。又如第八十三回中,阚泽推荐陆逊给孙权时,认为其才能不在周瑜之下,并且自己愿意做担保人,可见阚泽对陆逊这个儒生的信心与强烈认同感。

同時,书中的荐才描写,往往流露出士人群体渴望受到重用、一展才能的心怀。如第三十六回、第三十七回中,徐庶与司马徽先后推荐诸葛亮给刘备,都提到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人也都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卓越,可比周初的姜子牙与汉初的张良。姜子牙和张良,分别是周初和汉初的关键性人物。诸葛亮自比的两个人物中,管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称霸后,仍然在名义上尊奉东周王室,此举颇受后世士人群体的尊敬;乐毅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统帅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在半年时间里连下七十余城,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典型战例。这二人对于稳定或者说扭转当时的局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诸葛亮以此自比,体现出其内心深处对自身才能的强大自信,以及渴望建立一番功业的雄心。以名臣自况,是古典时期士人群体常见的策略,以此来表达自身怀才待时的心怀。

此外,荐才描写还反映出作者的心志。《三国演义》虽吸收了平话等的许多养分,但其最终成型是罗贯中苦心经营的结果。罗贯中生活的时代大致为元末明初,此时的社会局势十分动荡,群雄并起,纷争不断,与东汉末期三国时期的局势颇为类似。小说中的不少描写,虽然时间设定在三国时代,其内在应往往有现实的参照(31)。就人才选拔而言,元代废除科举,士人阶层无正常出头的机会,若能通过别人推荐而取得进步,无疑是难得的机会。这与三国时期的荐才情形亦有相通之处,三国时局总体上颇为混乱,人才的产生并无稳定的培养土壤,人才往往得不到任用,前途也往往缺乏稳定性,此种情况下,荐才实际上关乎着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三国演义》中对荐才现象的描述,形态丰富,类别多样,但在本质上都可视为作者自身对于现实处境尤其是缺乏正常人才选拔机制的社会环境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环境的向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所荐人才类型多样,反映出较为宽泛的人才标准;所呈现的荐才方式亦有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展现着小说的艺术价值。魏蜀吴三大集团的荐才各有特色,尤其是刘蜀集团荐才次数多而人才匮乏,说明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存在一定的现实尴尬。小说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多样,体现出作者以不同策略构建人物形象的用意。

《三国演义》中的荐才,不仅有助塑造人物性格,也往往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小说的结构和细节,丰富了小说的广度和内涵。此外,还可反映出士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渴望展现才能的心怀,映射出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环境的向往。凡此皆使小说中的荐才,超越了单纯的人事推荐,成为一种触及文化深层的意图呈现和心理寄托,直达灵魂的深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注评本),第282、353、551、1141、714、734、463、33、341、358—359、1003、204、340、284—285、798、798、1113、283、462—463、727—728、798、358、217、283、553、219、798、360—361、284页。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1页。

(31)赵伯陶:《困惑中的憧憬——〈三国演义〉的人才理想与作者心态》,《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2期。

责任编辑:采 薇

Research on the Descriptions of Talents Recommendation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u Xiyuan

Abstract:The talents recommendation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described in Chapter 29 of the novel,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modes: recommendation of successor, working together and simple recommendation, all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n this book, the talents recommended and talents recommendation methods for the three kingdoms of Wei, Shu and Wu ar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which shows the thought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The talents recommendation in the book is expressed in three methods, namely, direct elaboration, supplementary narration and indirect reflection,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description of talents recommendation in the novel could help to shape charac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of the novel, help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and context of the novel, enrich the breadth and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and also reflect the self-identity and willing of "being officials" of the scholars′ group, which reflects the author′s dissatisfaction and yearning.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alents recommendation;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