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电影《犬之岛》人与狗的日英双语对白

2019-01-07汪海涛

视听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林共情日语

□ 汪海涛

《犬之岛》是韦斯·安德森的第二部定格动画长片,该片同样彰显了其在叙事、色彩、配乐等方面的强烈个人风格。例如,在叙事方面,该片沿用了章节式结构,全片由一个序幕和四个小章节组成,加之场景重复、事件闪回等时间节点的彰显,建立起了电影多幕式的形式架构。在色彩运用上,虽然《犬之岛》放弃了标志性的高饱和度色彩,但仍然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在配乐上,《犬之岛》仍然体现出导演对上世纪60年代欧美摇滚团体的音乐作品的偏爱。影片中使用了西岸流行实验艺术乐队在1966年发行的单曲《我不会伤害你》,曲中的心跳声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例如在“流浪狗的初次沐浴”这个仪式性事件之后,心跳声的出现非常符合流浪狗当时的心理活动,继续发扬了韦斯·安德森“让音乐全程参与电影创作,达到配乐与电影场景完美融合”的创作理念。

虽然《犬之岛》在叙事、色彩、配乐方面延续了韦斯·安德森一贯的创作风格,但是该片仍有其独到之处,亦即影片中人狗日英双语对白的设置。电影一开始就告知观众其语言设定:所有的狗都“讲英语”,而人类讲日语且都不翻译成英语,除了某些情形中,由留学生或者同声传译人员进行翻译。也就是说,作为人类的(非日语母语)观众,将听不懂影片中同样身为人类的角色所说的语言。作为一部英语母语电影,这种设置不仅是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中的创新之举,与其他同样以狗为主角的电影(如《萌宠大机密》《忠犬八公》等)横向比较也可见其前卫之处。这种双语设置在关于《犬之岛》的诸多讨论中虽都有提及,但都没有深入解析。本文认为,人狗日英双语对白的设置是韦斯·安德森在色彩、构图等手法之外,在电影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全新尝试。狗讲英语的设置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富有人性”的狗角色,建立观众与狗角色之间的共情;而人讲日语则是影片最具“表现主义色彩”的设计。另外,从电影语言修辞的角度看,“狗讲英语、人讲日语”的设置既是比喻(“以狗喻人”),又形成人狗两个“社会”的对比,凸显出希崎市表面文明背后的人性阴暗以及垃圾岛表面颓败之下的人性光辉。

一、狗角色讲英语:塑造角色性格,建立“人狗共情”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我们更容易得到来自同一群体的其他成员的认同和支持,对不属于自己群体的人则通常很难产生共情,甚至会出现幸灾乐祸的情况(Cikara&van Bavel,2014)。那么,在一部人类和动物共同参演的电影中,如何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叙事,使观众更多地与动物角色建立认同从而产生共情呢?

一项关于“电影类型与受众接受”的研究指出,建构电影内容认同与观影快感的基础文本体系,是由影片的题材、主题/价值体系、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叙事模式、视觉造型和影像风格(电影语言/修辞)等要素构成的。也有学者在研究“受众对电视剧人物认同心理”时指出,受众对一部电视剧产生持久观看兴趣的最重要审美因素之一就是对剧中人物的认同。人物是全剧的核心因素,是全剧主题思想的形象承载物。不难看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人物设置都是影响观众获得快感、建立认同、产生共情的一个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人物设置又受到电影对白的影响。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电影对白能够准确反映出人物之间的基本冲突,推动剧情不断发展。在电影中不同人物只有通过对白才能准确表达自身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电影《犬之岛》不仅从整体上设置狗角色讲英语对白,而且在某些台词设计上也着力于塑造比较饱满的狗角色,它们的性格和品质对于“人狗共情”的构建至关重要。

垃圾岛上说英语的狗主要是“首领”(Chief)、“君主”(Rex)、“公爵”(Duke)、“国王”(King)以及“老板”(Boss),因为篇幅限制,主要讨论首领、君主和公爵。影片中,虽然五只狗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首领”,但其实君主才像真正的首领。在电影一开始,在“狗多肉少,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君主说:“在像疯狗一样互相攻击之前,先看看袋子里有什么吃的,也许里面的东西不值得拼命。”虽然最后还是没有避免开战,但仍然体现出君主足智多谋、在混乱中力图维持秩序的领袖气质。此外,看到受伤的小男孩,即使又饥又病,君主依然说“Dogs don’t eat their masters(狗不吃主人)”。这句英语台词用的是一般现在时①,因此“狗不吃主人”就像是太阳东升西落的客观规律一样,不容辩驳,凸显出君主的坚持原则和一身正气。首领作为狗群中唯一的流浪狗,其对白也充分体现了他粗俗的一面。当狗群里满是悲观言论时,首领鼓舞士气的方法可谓“言行一致”。首领说:“You make me sick(你们让我恶心)”,同时,就真的吐了,既表现出首领的粗俗,又达到了一定的幽默效果。接着,首领又说:“I’ve seen cats with more balls than you dogs(我见过的猫都比你们这几条狗有种)”,首领用的是balls,这个单词在非正式语体中指男性睾丸,说一个人没有balls,就是说一个人“没种”,“不是个男人”,这个词经常被用在俚语土话中,在这里可以体现出首领作为流浪狗的身份和他不同于其他家养狗的粗俗性格。另外,首领的口头禅“I bite(我会咬人)”,也很能凸显他身为流浪狗的野性、桀骜不驯,为后来首领“归顺”小男孩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公爵的突出特征是传播谣言,在电影中他的标志性台词是:“You heard the rumor,right about…(你们听说了吧?关于……的传言?)”他是狗群中一切谣言的源头,如果把垃圾岛比作老舍笔下的“茶馆”的话,公爵绝对是“茶馆”里的“万事通”,是最具“市井气息”的狗。

可以说,导演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仿人类社会”的垃圾岛社会,君主、首领、公爵,每只狗身上都具有人类的某些特征,都“富有人性”:正义感、原则性、野性、市井气。而正是因为它们所讲的(标志性)英语台词,这些特征才更能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使观众与狗角色产生共情,不幸灾乐祸,而是从心底或敬佩或同情垃圾岛上狗群的遭遇。如果让人类角色讲英语而让狗角色讲日语(或观众听不懂的其他语言),共情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人类角色讲日语:表现主义新尝试

《犬之岛》作为一部英语母语的电影,“人讲日语”“狗讲英语”的设定使观众容易和电影中的狗角色产生共情,但却阻碍了观众与影片中人类角色的情感交流。考虑到本片中大量的政治讽喻,导演想让观众与人类角色之间产生“隔膜”有可能是导演原本就想达到的效果。尤其是考虑到韦斯·安德森在电影风格上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流派的影响,其影片都具有强烈且鲜明的“表现性风格”。因此,将人类角色设置成让(非日语母语)观众听不懂的日语,并且不翻译成英语,可以说是他在表现主义电影手法上的一种全新尝试。

表现主义电影反对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主张摒弃常规的影像形态,而以特殊的拍摄角度、明暗反差极大的光影、倾斜倒置的构图以及大量的主观镜头来表现非理性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狂乱。影片《犬之岛》在刻画小林市长这个人物时,在一系列描绘市政大厅的对称构图之后,小林一出场就是倾斜的构图,小林双目怒睁,光打在他的双眼四周,衬托出了脸部的阴影——这正是表现主义电影的常用手法:斜射的灯光照明、棱角分明的画面构图和咄咄逼人的物象,都成为反映人物的恐惧、紧张和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可或缺的手法。小林一张嘴就用奇怪语调说着观众听不懂的日语台词,此时日语台词甚至其语调就像构图、光影、拍摄角度一样,成了导演塑造人物、构建新的时空环境的主观表现手法,一方面刻画了一个反面人物小林及其阴暗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也营造出市政大厅里充斥着的、因为狗疫情肆虐保狗派和反狗派各方势力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不过,有趣的是,在小林市长一大串的日语台词之中居然夹杂着一个英语母语观众有可能听懂的单词:“リスペクト”(尊重),这个单词是日语中的英语外来词②,简单来说,也就是英语单词Respect(尊重)谐音而成,其日语发音非常接近英语发音,因此英语母语观众极有可能听懂。日语中本身有表示尊敬的单词,如尊敬(そんけい),但是电影台词却采用了一个源自英语的外来词,不得不说是很刻意的设计。另外,在塑造小林市长的助手时,电影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电影《卡里加里博士》中的梦游人凯撒,“面容憔悴,深陷的黑眼眶中露出呆滞的、令人恐惧的目光”。然而在塑造小男孩阿塔里这个人物时,阴暗浓烈的画风突然变得清新,虽然同样讲日语,但阿塔里似乎可以被狗群理解,对比语调奇怪、故作姿态的小林市长以及“阴着脸”不怎么说话的小林助手,阿塔里语调大多数时候都平淡温和,可见,小林市长(及其助手)和阿塔里被塑造成了两类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刻画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狗讲英语、人讲日语”,彰显电影语言修辞艺术

广义的电影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画外音、音乐等听觉语言,以及符号语言、肢体语言、情景语言等视觉语言。狭义的电影语言是电影的台词,也即是电影对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言语交际行为,对电影台词的修辞就是对电影台词所做的综合艺术加工,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格等修辞手段。比如冯小刚电影中的电影台词就经常使用“语音修辞手段”,采用了大量的方言,使电影更具幽默效果。再如电影《五朵金花》的白族语、《阿诗玛》的彝语等,方言在这些电影中也成为一种修辞手段,属于“多种语言荟萃的电影修辞杂糅现象”。从这个角度讲,《犬之岛》中“人讲日语、狗讲英语”的整体设置本身就是一种电影语言修辞手段,也属于多语言荟萃的电影修辞杂糅现象。

具体来说,人狗日英双语对白的设置还体现出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是以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似之处作为着眼点,通过某一事物的形象来表现和描绘另一事物,进而更好地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恰当的比喻能够增强台词的画面感与生动性,有利于彰显事物或人物的内在本质。在一个人和狗共同参演的电影中,让狗讲英语,而让人讲观众听不懂的语言,从修辞角度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狗喻人。影片用垃圾岛比喻人类社会,用垃圾岛上生活的性格各异的狗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以狗喻人甚至也体现在狗的名字上:首领、君主、国王、公爵、老板,每一个都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阶段的权力象征,五只狗沦落垃圾岛的命运也象征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衰落。另外,影片中多次出现狗吹口哨的情节,这是以狗喻人的点睛之笔。

让人类角色讲日语的设置也充满隐喻。人说日语不是问题,问题是,当狗说一种几乎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时,不管人类角色说哪种语言,都会形成矛盾冲突性,形成一种不自然性,对观者造成一种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性。观众听不懂讲日语的人类角色,因而人类角色变得“不可解”,加上电影所铺垫的“政治阴谋论”基调,以及在刻画小林、小林助手以及其他反狗派时所采用的构图、镜头、光影等手法,“不可解”的人类角色象征着一种“未知的恐惧”。如果让人类角色和狗角色一样讲英语的话,电影会失去其原有的“表现主义”色彩,隐喻也荡然无存。

除了比喻,人狗日英双语对白的设置也形成了电影中人类角色和狗角色的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在电影中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鲜明对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的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当中的思想内涵。把讲英语的狗比作“人”,就造成了两类“人”之间的对比。垃圾岛上讲英语的“人”和希崎市讲日语的人一样,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人所具有的很多属性,比如社会性或群居性(五狗联盟)、散播谣言(公爵)、求偶(首领)、建立家庭(护卫犬点点)、道德性(君主)、从众性(老板、公爵)等。最重要的是,垃圾岛上的“人”总是践行人类高级文明社会才有的行为:投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崎市小林政府一手遮天,毒害科学党代表渡边,秘密研制病毒引发狗疫情,洗脑人民,散播反狗言论,实施狗族大清洗。两类“人”、两类“社会”的对比,凸显出希崎市表面文明背后的人性阴暗、垃圾岛表面颓败之下的人性光辉。

韦斯·安德森被誉为“鬼才导演”,其电影作品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对称式构图、鲜明的色彩以及标志性的俯拍镜头等。而电影《犬之岛》另辟蹊径,人狗日英双语对白的设置是韦斯·安德森在电影创作方面的全新尝试,使其个人化标签不再局限于构图、色彩以及镜头等,不仅丰富了其电影表现手法,也为其他同类电影树立了典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注释:

①一般现在时 (Simple Present Tense)是一种语法形式,表示“通常性”“规律性”“习惯性”“真理性”的动作或状态。

②日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在发音上虽然已经本土化,但仍保留着英语发音的痕迹。“リスペクト”(尊重)这个词的每一个假名几乎都可以和英语单词Respect(尊重)中的音节一一对应,因此发音很相近,而日语固有词“尊敬(そんけい)”的发音则和英语单词Respect没有任何联系。

猜你喜欢

小林共情日语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