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镉反应器的沸腾层稳定性研究

2019-01-07

铜业工程 2018年6期
关键词:锌粉搅拌机絮凝剂

龙 双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0)

1 引言

在锌冶金过程中,电积液中杂质离子(特别镉、镍、钴等)的存在,直接关系到长周期锌电积能否顺利进行,电积液中镉的含量也就成为了锌电积工艺的关键指标之一[1-3]。

芬兰OUTOTEC公司开发的硫酸锌溶液砷盐净化技术除去电积液中镍、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4-5],成功之处在于引进了电位、BT值、晶种返回等先进理念以及项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保证净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7]。该技术与专利设备固然有其先进性,但是在工业化应用过程又同时存在很多明显缺陷。硫酸锌溶液除镉能否达到工艺要求,反应器的流态化沸腾层稳定控制是工艺的关键所在。如何评价运行期间沸腾层的稳定?关键在于相邻反应器之间的液位差[8]。本文将从沸腾层形成机理开始,从内部控制到外部基础进全方位的阐述沸腾层的控制要素。

2 除镉反应器运行模式

五个流态化反应器串联在一起形成环形系统,当首槽料层含镉达85%以上或尾槽后液镉持续超出0.001g/L,首槽退出,其后反应器作首槽,新并入反应器作尾槽。

图1 除镉运行图

3 沸腾层形成机理

除镉反应器之间是串联作业,按连通器原理,不应有液位差,但是沸腾层存在后带来的阻力,造成前一槽液位高于后一槽液位,正常液位差在10%~20%,液位差越大,沸腾层越致密,反应越剧烈。

沸腾层为锌粉与溶液含镉反应形成的净化渣,当渣量自重与底部向上溶液传递的托力达到平衡时,即在反应器的小圆柱体段形成悬在液中的渣层,由于底部的渣层与进入的溶液搅拌形成切线方向,形成了沸腾层(如图2)。这种沸腾层的形成与稳定,是确保除镉效果的关键。主要与锌粉粒度、流量、絮凝剂量、渣量等有关。

图2 沸腾层及液位差形成示意图

4 沸腾层稳定性控制

4.1 渣料向下重力

4.1.1 渣量与粒度

除镉沸腾层稳定的第一要素在于控制反应器内适宜的渣量,当沸腾层较“稀薄”时,可以通过补加锌粉及调整底流加入来实现,但是锌粉的过量加入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导致产出镉渣品位不高,使下一步镉渣处理流程加长。按初始设计理念,单槽锌粉加入量按收镉量的1.0~1.25倍进行调整,可保障沸腾层形成所需的渣量。

锌粉粒度设计初值为0.2~0.4mm(+80目~-40目),但生产实践过程中该粒度范围的锌粉中细粉偏多,易形成浮渣或后移,不能形成稳定的沸腾层,导致出口含固偏高,后将粒度调整至+60目~-30目(约0.25~0.50mm),且在该范围内锌粉>80%,以保证良好的沸腾层。

图3 改进前后锌粉粒度的变化

4.1.2 BT值

即碱度,又称反滴定值,1BT单位等于耗酸0.4g/L。取200~300mL试样,用漏斗垫滤纸过滤。量出25mL滤液,放入125mL的锥形烧瓶。添加25mL蒸馏水,滴入2~4滴甲基橙。用10g/L的硫酸溶液滴定,直到颜色变红。滴管的毫升读值等于反滴定值(BT)。除镉工艺通过添加电解废酸来控制BT值,从而控制溶液中碱式盐的生成并保证锌粉适当的活性。

加入的废液偏少,BT值会偏高,溶液呈乳白色,易形成“碱式絮状物”,液相与固相比重差缩小后造成镉渣漂移、出口含固量升高、首槽镉渣品位低、除镉反应器含镉梯度不明显、迫使锌粉更换加快等一系列化“恶性循环”。废液加入过多,BT值偏低,消耗锌粉量增加,槽内产生气泡,同样影响沸腾层的稳定。通过长时间试验发现:除镉 BT值适宜控制在0.7~1.2之间,宜低不宜高。

4.1.3 絮凝剂

在除镉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絮凝剂起到抑制反应速度的作用,反应速度过快,锌-镉会相互粘附后造成反应中止,表现为镉绵比重下降后的向上漂浮;当然,实际生产过程中又要关注加入量,如果加入过量,反应速度减缓后不能有效地从溶液中除去镉,表现为槽内梯度不够。絮凝剂是否适量,关键在于第三观察孔能够看到片状物(即镉绵)的回落:一是保证镉绵有长大,二是保证镉绵不上浮。所以,在并槽前1h,絮凝剂加入量翻倍,并槽后30min,将会逐步恢复正常值;当系统停车时、除镉改为内部循环,絮凝剂加入量要逐步减少至100L/h,如停车时间超过4h,应停加絮凝剂。

当上清镉在0.5~0.8g/L时,絮凝剂加入量与流量对应关系如表1。

表1 絮凝剂加入量与流量对应关系

4.2 溶液向上托力

4.2.1 流量

为稳定流量,该专利设备设计循环流量380~450m3/h,防止收付不足时沸腾层的下挫,循环液一部分来源于除钴镍后液,另部分除镉后液作补充。为提高除镉区的收付能力,关键在上清的含镉与流量稳定,减少内部循环。

4.2.2 切入方向

原来设计的除镉槽玻璃钢连通管D500mm,除镉反应器进液位置偏高,在槽内的入口管道为敞开型,进口溶液流向因受槽内溶液影响呈散乱分布(图4左图):大部分液从坡口上部短路进入反应器上方,少量液进入反应器底部。由于冲击面积大、强度小,沸腾层差且不稳定,除镉效果差。通过对反应器底部进口处流体总机械能的计算和kokkola进行比较,发现因除镉槽玻璃钢连通管道(D500mm)管径偏大,造成相邻两槽流体总机械能差值偏小,在除镉槽下部形成的沸腾层不稳定,沸腾层下浓上稀,总体呈“下塌”趋势。将除镉槽内部DN500的玻璃钢进液管延长,形成向下切口。当溶液进入反应器时,在进液口受阻流板阻挡,形成收缩型,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流速增加,溶液的冲击力加大。改进后除镉槽内部进料管如图4右图所示。

图4 联通管改进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4.2.3 搅拌强度

砷盐净化除镉反应器采用底部搅拌方式。该设备引进时设计功率为22kW,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功率偏小的矛盾。除镉搅拌机改进前后示意图如图5所示。突出表现为:(1)运行过程中随镉渣的不断生成,渣比重越来越大,沸腾状态得不到保证;(2)由于搅拌强度不足,导致渣突然下沉,搅拌机电流突升跳闸,从而造成死槽,引起质量波动、增加锌粉消费。

本研究把原来的除镉搅拌机电机功率由22kW提到30kW,搅拌机轴及桨叶保持不变。

图5 除镉搅拌机改进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5 结论

除镉反应器沸腾层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砷盐净化除镉运行成功与否,某公司在引进砷盐净化专利技术与专利设备进行工业实践过程中,融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与OUTOTEC公司的先进控制理念,通过除镉反应器的沸腾层稳定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锌粉加入量与粒度是渣量的前提,底部向上的托力是基础;

(2)除镉沸腾层稳定的第一要素在于控制反应器内适宜的渣量:单槽锌粉加入量按收镉量的1.0~1.25倍即可保障沸腾层形成所需的渣量;日常生产过程常用调节手段集中在BT值、絮凝剂的添加与锌粉粒度的变化;除镉 BT值适宜控制在0.7~1.2之间。加入+60目~-30目(约0.25~0.50mm)的锌粉粒度,且在该范围内锌粉>80%,可以保证良好的沸腾层。在并槽前1h,絮凝剂加入量翻倍,并槽后30min,将会逐步恢复正常值;当系统停车时、除镉改为内部循环,絮凝剂加入量要逐步减少至100L/h,如停车时间超过4h,应停加絮凝剂。

(3)通过以下三点来稳定溶液的向上托力:设计循环流量380~450m3/h来稳定流量;将除镉槽内部DN500的玻璃钢进液管延长,形成向下切口;当溶液进入反应器时,在进液口受阻流板阻挡,形成收缩型,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流速增加,溶液的冲击力加大;把原来的除镉搅拌机电机功率由22kW提到30kW,搅拌机轴及桨叶保持不变。

猜你喜欢

锌粉搅拌机絮凝剂
氧化铝生产中降低絮凝剂消耗的措施
她在哪儿
多糖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湿法炼锌中锌粉自动化输送过程的研究与应用
她在哪儿
水处理中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氧化锌烟尘湿法提取过程中金属锰粉除镉的研究
清洁搅拌机的小妙招
基于SolidWorks对双轴搅拌机的静力学分析
密闭式矿热电炉生产锌粉节能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