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应用探究
2019-01-07吴晓君范桂芳
吴晓君 范桂芳 田 娣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1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意义及背景
1.1 社会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良好的设计手段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居住空间品质,有利于弱化开发建设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以及邻里关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顺应当前时代的社会需求,提高住区的设计品质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对美好家园的愿望。居住区的景观一体化设计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活居住用地以其数量和规模对城市肌理影响很大,居住区整体设计后,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也相应的有所提升。
1.2 现实意义
纵观建筑历史,那些具有魅力的城市建筑及环境原本是一体的,我国苏州园林的建造手法就是建筑与景观相融合,从而形成美妙而有趣的空间。而当代专业分工造就高效专业的设计师体系的同时,也造成了各自专业精细但割裂的支离破碎的环境片段,使人在其中活动时会感到不便和不适,建筑与景观的不协调带来的不便和不适,使整个环境如处于一个未完成状态,不能很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因此,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根据呼和浩特住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可能性,解决建筑和景观割裂设计导致居住环境不协调的问题。
1.3 背景(社会需求程度)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因为经济社会等因素中国的住区设计一直都处在“先量后质”的处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做统一的考虑,来实现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
2 实现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2.1 设计流程的增加
在开展整个项目和景观项目设计之前,需要增加前期交流研讨流程,主要是景观设计师与甲方、建筑、规划各方进行。首先,与甲方明确整个项目开发建设的总体构思、功能、风格、预期效果。其次,与建筑规划研讨分析规划所提出的构思理念、建筑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系统的初步设想,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
2.2 方案阶段
首先,对于整个概念方案的深化,例如对空间的细致推敲,通过模型及相关软件进行项目的实景空间绘制,其次,发现问题及时与建筑、规划协调或有矛盾之处及时调整并给出初步调整方案,使其寻找实际可行的方法,对问题进行修改解决。
2.3 详细设计阶段
建筑设计进一步推进后,建筑与景观密切相关部分会出现交叉设计问题,例如,住宅的地下通风井地面采光窗的位置及形状,建筑入口台阶、坡道、栏杆等位于半封闭空间的景观设计范围,均需结合景观整体设计做建筑二次深化设计。
2.4 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详细设计指导下,各专业进行全面的施工图设计,形成可以进行施工的图纸和设计说明书。此阶段,景观设计师着力各专业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设计的协调性和完整性,避免各自为政,在施工中出现冲突。最后,由甲方组织各专业设计师会审图纸,形成相对完善的各专业成果。
3 住区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实践
3.1 呼和浩特中海凯旋门项目概况
图1 呼和浩特中海凯旋门项目区位
本项目地处呼市东南片区——城市居住核心区域,处在金桥开发区与如意开发区的中间位置,是联系贯穿两边的重要核心区域(见图1)。毗邻小黑河——呼市目前唯一一条景观河。项目西邻丰州路,北面紧靠中海紫御东郡,2地块之间为市政规划路——世纪五路,东临东二环路沿线。项目距离市中心中山路约10min车程,距呼市两级政府所在地、发改委、公安厅等各大机关单位2000m;与呼市工商局、国土资源局仅一条二环路之隔,交通便利,区域优越。
3.1.1 社区环境:中海·凯旋门项目环境优越,对景观环境要求很高。中海凯旋门片区三面均为城市主要干道,东侧面对35m绿化景观带,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居住环境一流。中海凯旋门片区的区位环境既属于呼市东南的中心区,同时却又闹中取静,其区位特点堪称“出则通达,入则安静”。
3.1.2 项目形象及市场定位:“城市新中心的标杆社区”,“滨河大宅”——比邻小黑河,呼市目前唯一的一条景观河,拥有稀缺的江景资源;规划标杆——低密度、款间宽,形成多条视觉景观走廊;产品标杆——高贵大气的产品风格、新颖适用的户型布局(见图2)。
图2 项目形象与风格
3.2 建筑与景观风格的协调一致
注重景观设计风格与建筑设计风格的协调统一,二者互相映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
3.2.1 设计理念与风格的形成:凯旋门项目主要客户群中为呼、包、鄂地区中高端客户。这些客户觉得现代主义几何学的建筑过于冷漠疏离,人们希望自己的居所具备雄伟、高贵和持久的价值感,有着温暖的色彩,有着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空间,而新装饰主义建筑(Art Deco)恰恰迎合了这些客户的这种心理需求。“Art Deco”,即是艺术装饰风格,发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Art Deco适应变化,易于应用,潜在的巨大象征能力,高耸的造型,使纽约成为了世界Art Deco艺术的中心。中海凯旋门项目充分体现新装饰主义建筑(Art Deco)的特点,准确把握住宅的真正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引导更高生活品质、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引领新的生活理念,延续中海的经典传承,打造——城市新中心的标杆社区(见图3)。
图3 建筑产品风格
3.2.2 整体规划特征及布局:根据地块周边景观环境及内部地形,巧妙利用现有地形进行规划设计,营造一个极具特色的居住社区,建筑组团方便物业管理。在满足规划条件及业主具体要求前提下,以板式住宅为主,沿用地四周南北向进行总体布局。在此原则上,考虑到北侧世纪五路噪音的影响,在北侧设置了高层,阻挡世纪五路的噪音,以保证小区内部环境的品质,顺便也可以提升凯旋门项目在主干道上的城市形象,同时其它住宅沿用地四周布置,围合成较大的内部绿化空间。北侧高层和南侧布置11~18F小高层住宅,全部面向小黑河景观带,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布局,形成更多的视野通廊,结合景观设计,让更多的业主可以享受到中心景观、周边城市绿化和小黑河景观河。
图4 建筑整体造型方式
3.2.3建筑整体造型方式:建筑外立面风格为新装饰主义,在古典建筑“三段的经典比例上进行创新:挺拔的顶部、简单干净成一体的身部、敦实稳重的基座、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羽毛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见图4)。扇形辐射状线条:建筑顶部玻璃窗采用羽毛状线条,表达了目标客户群所追求的高贵感。
3.2.4 景观设计总原则:园林设计中采用了高雅精致的新装饰艺术风格。应用大量线型,但又不囿于简单的直线,讲究几何形体的魅力,强调对称却又不是单一的两分法,以几何线条的魅力打造社区明朗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色调感染力;推崇新材料的大胆应用,用高品质的材质包装和细部雕刻,着重表现各种材质的质感、光泽和色调;为呼应建筑的ART DECO的设计风格,园林中还大量运用鲨鱼纹、斑马纹、曲折锯齿图形、阶梯图形、粗体与回环的曲线、太阳式的放射性图样,将建筑和园林风格统一为一体;在园林的色彩设计中,根式强调使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营造出华美绚烂的视觉印象;大量石材的应用和雕刻,将柔和的线条和繁复缤纷的纹样带到社区的各个构筑物上,精湛的施工工艺,凸显细节之美。凯旋门社区的ART DECO新装饰主义设计风格在呼市为首创。在这里,你能领略到别处领略不到的美。
图5 装饰艺术风格
3.3 景观是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户外延伸
目前,呼和浩特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常常被视为“种树种草”,以此作为美化居住环境的唯一方法,因此景观用地被植物占据,但在此寒地植物的景象周期很短,大部分时间见到的均是土地和硬地,缺乏对社区交往空间以及休憩健身空间及设施的考虑。居住区景观不仅具有生态功能,同时也具有社会交往功能,它是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户外延伸。呼和浩特中海凯旋门项目景观设计安排了居民通用的室外活动空间场所和设施,创造了各种主体系列环境,提供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见图6)。
图6 景观特色
3.4 植物景观对建筑的烘托与增强
居住区的植物景观,不仅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生态效应,同时还具有营造环境、分割空间的作用。植物对建筑的烘托与增强主要通过植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形成的硬空间与植物形成软空间融为有机整体。针对选择在寒地生长发育良好的植物,因时因地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建筑与植物相互因借创造意境,在建筑入口、小路等处设置花台,在强调点缀这些建筑空间的同时,通过建筑形式与色彩相呼应的景观小品,实现环境的完整性和自然意境。
图7 宅间庭院空间植物功能分析
呼和浩特市中海凯旋门小区宅间庭院空间植物功能:充分考虑功能场所布局,通过植物配置和地形的塑造强化空间的围合,观花、观果性植物贯穿其中,规则与自然相结合,营造怡然的人居环境,赋予居民休憩交流的空间(见图7)。
4 总结
正是由于景观设计师的较早介入和方案设计流程地改变,才使得居住小区整个项目有了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可能性,在此各专业设计师通力合作避免了各自为政形成的支离破碎的环境片段,为整个小区争取了建筑与景观想融合的效果。通过建筑景观一体化应用实践得出,一个项目若不能按照一体化理论的设计理念进行推进,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且较难解决的问题,而一个项目若能在设计前期、中期将两者纳入考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顺利且会避免很多问题,即使后期遇到问题,由于前期设计已纳入考虑,那么问题的解决也相对容易。鉴于笔者的实践项目局限,对建筑景观一体化的应用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景观一体化,需要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在项目中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以团队协同的工作方式建立起强大、完整的建筑及其场所形象。建筑与景观彼此交融、和谐统一这一工作模式,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专业及相关专业终身学习,突破设计边界,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与自然的结合,创造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