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走脱贫致富之路
——以景泰县为例
2019-01-07陈文俊
陈文俊
中共景泰县委党校,甘肃 景泰 730400
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2011年列入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
一、“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的实践探索
景泰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干旱、风大沙多,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全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和边远风沙区“三大片区”。针对县域实际,景泰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一)补短板、定政策,培育发展富民产业
景泰县瞄准产业扶贫这个最大短板,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思路制定政策,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在戈壁区抓水利,盐碱区抓治理,风沙区抓生态,形成S201沿线和风沙区、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一线三区”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下,对接省六大产业扶贫行动方案,创新制定了以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和水产、猪禽、特色养殖(黑毛驴和奶骆驼)、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6+5”产业扶贫方案,形成了“3+4+5”脱贫产业体系(粮猪禽三大基础产业,果菜药羊四大支柱产业,小杂粮、鱼虾蟹、黑毛驴、肉牛、奶骆驼五大特色产业)。通过政策的落实,培育发展富民产业。
(二)兴水利、抓搬迁,解决干旱片区发展难题
景泰县坚持“兴水立县”战略,谋划四大“旱变水”工程,同步实施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彻底解决山区群众“靠天吃饭”的问题。精准脱贫正路引提灌工程主体完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9.5万亩,为小杂粮、高原夏菜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水源;寺滩引水、黄崖坝上水工程,为寺滩5.2万亩有机农业区提供了灌溉用水;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纳入省列重大项目,发展现代戈壁高效农业。同步对正路、寺滩、喜泉3乡镇946户山区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内集中点进行安置,人均水浇地达2亩,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重治理、抓水产,破解盐碱片区发展瓶颈
景泰县有27万亩耕地受盐碱化影响,占总水浇地面积的42.19%,其中中重度6.5万亩。近年来,景泰县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全面推进盐碱地治理。先是利用工程治标,先后实施了排碱隧道和治碱排水工程,盐碱化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再以渔治碱治本,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创新思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盐碱回归水、弃耕撂荒地发展戈壁渔业,打造了草窝滩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五佛现代渔业、芦阳盐碱水流水养殖等5大产业园区,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戈壁鱼虾蟹”成为新的富民产业。
(四)护生态、抓效益,促进风沙片区绿色发展
景泰县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求,在风沙区突出生态防护林和特色经济林“两条主线”,坚决守好甘肃生态“北大门”。先抓生态防护林建设,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天保工程及防沙治沙等项目,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扶贫。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63%。再抓特色经济林建设,目前,全县共发展经济林31万亩,其中包括枸杞9.6万亩,文冠果8.8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5万t,林业总产值达14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扶贫产业落实成效显著
(一)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景泰县根据产业布局,按照“6+5”产业扶贫方案和“3+4+5”脱贫产业体系发展产业,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围绕123个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带产业、大园带小园、大园小园互补互促的发展格局。目前,景泰县11个乡镇都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了扶贫产业。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正路镇依托正路引提灌工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种植高原夏菜和蚕豆、扁豆、豌豆等小杂粮。寺滩乡依托引水工程实施,建成景泰戈壁农业产业园。上沙沃镇依托海大集团、谭周杨虾业公司建成1万亩景泰盐碱渔业产业园。
(二)扶贫产业发展壮大
景泰县制定出台了“6+5”产业扶贫工作方案。确定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短期内注入大量资金用于培育产业,解决了企业缺资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中一家一户发展不快、发展不好、风险防控能力弱的问题。既通过入股分红提高了贫困户收入,保证贫困户如期脱贫,又通过企业带动达到了产业稳定发展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县确定46家企业和合作社,带动5 388户贫困户发展“6+5”产业,实现2017年底未脱贫建档立卡户产业到户全覆盖,贫困户通过产业实现增收2 384~3 279元(人均2 787元)。
(三)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景泰县积极发展产业园建设,在全县60个贫困村建成脱贫产业园,在75个非贫困村建成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让贫困户户户入园,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两园”123个,其中:在贫困村建成脱贫产业园58个,涵盖牛羊菜果薯和水产、猪禽、特色养殖等方面;在非贫困村建成特色产业园65个,包括肉牛,肉羊,果蔬产业,中药材和黑毛驴产业,贫困户入园率和产业达标率均为100%。全县已打造出以菁茂公司为主带动的万亩甘草产业园、以草窝滩镇梁槽村、上沙沃镇白墩子村为主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产业园、以芦阳镇响水村为主的盐碱水流水养殖产业园。
三、“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对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作为省级贫困县,通过齐心协力的发展扶贫产业,景泰县已达到整县脱贫摘帽标准,并于2019年3月通过省级验收。景泰县发展扶贫产业能取得显著如此成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特”上培育产业
景泰县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特色上作文章。根据县域实际,在干旱山区,积极发展小杂粮、和尚头小麦、高原夏菜;在风沙区,着力发展枸杞、梨、苹果、樱桃等经济林果及甘草、黄芪等中药材;在盐碱区,以渔治碱、变废为宝,发展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布局。
(二)从“量”上壮大产业
景泰县在发展特色的同时,注重从数量上发展产业,全县60个贫困村均有主导产业,其中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的村15个,以中药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10个,以瓜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5个,以和尚头小麦为主导产业的村5个,以小杂粮为主导产业的村17个,以林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2个,以水产养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1个。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模,从数量上做大产业。
(三)从“优”上提升产业
景泰县围绕“碱水鱼虾蟹”“菁茂甘草羊”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牌,积极从“优”上提升产业,全面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全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企业11家,有机食品企业3家、产品1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涵盖了精细蔬菜、小杂粮、林果产品等多类产品。在提升产业品质的同时,积极创建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全县共注册“三福牌”粮油、“条山牌”果品和“景卉”蜂蜜等38个农产品品牌,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有4个。菁茂“甘草羊”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洽谈会和中国安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获得金奖。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景泰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发展扶贫产业方面的探索实践,“结合县域实际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的创新思路,对于其他贫困地区探索脱贫攻坚走脱贫致富之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