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弩药灸治疗痹证验案举隅
2019-01-07张洋,江瑜
张 洋,江 瑜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550002)
弩药是苗医“毒”学说中“攻毒疗法”的代表伤药,体现了苗族医学“以外治为精”的医药特色[1],民间主要用于治疗各类慢性疼痛。江瑜教授将其与灸法结合起来治疗痹证,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初诊日期:2018年5月10日。主诉:肛门坠胀11个月,加重伴骶尾部疼痛1个月。现病史: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坠胀,骶尾部隐痛,坐位时明显,于当地医院行腰椎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止痛药后症状可缓解,因此未行特殊治疗。1个月前自感肛门坠胀及骶尾部疼痛加重,坐位时可放射至腰部,大便日行4次,如水样,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肠炎,经治疗后大便正常,但仍觉肛门坠胀伴骶尾部疼痛,不耐久坐,行针灸治疗无效,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肛门坠胀,骶尾部胀痛,次髎穴深部压痛,不能久坐,坐5min即感疼痛放射至腰腹部,无法坚持,需俯卧休息。舌暗红,苔薄白,边有瘀斑,脉弦紧。中医诊断:痛痹(气滞血瘀)。治法: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选穴及操作:①选取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次髎、中髎、下髎等穴。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选用0.30mm×40mm 毫针,常规进针,平补平泻;次髎、中髎、下髎选用0.30 mm×75mm毫针,进针60mm,平补平泻,以腹部、会阴部有针感传导为佳;②待诸穴得气后,以次髎穴为中心,平铺一块大小合适的无菌纱布,喷洒弩药液润湿纱布,以药液不外流为度,其上放置灸盒,每次治疗30min,隔日治疗1次,9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第3次治疗后,患者已觉肛门坠胀及骶尾部疼痛减轻,可坐15min。第9次治疗后,患者可坐30min。第18次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已不明显,坐卧如常,考虑其病程较长,建议巩固疗效继续治疗,但患者因工作原因未能继续治疗。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2 按语
苗医学称痹痛为“响碧抵伤”。苗医理论认为,风毒、湿毒、气毒、寒毒等外来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导致气脉、筋肉紊乱,血瘀经脉之间发为疼痛[2]。此类病变多在皮肉与经脉之间,若单纯服药内治,药力难达,故多以外治法治疗。弩药针是苗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3],包括弩药针与弩药液,使用时以弩药针蘸取弩药液点刺患处,加用罐法使弩药中的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发挥通气散血、祛风止痛的作用。
本例患者以次髎穴深部疼痛为主,属局部气血瘀滞不通,故选次髎为主穴,中髎、下髎为次穴,共同调理局部气血,疏瘀散结;配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强腰健肾。《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加用艾灸,可借灸火的热力作用于疼痛局部,通过经络的传导使正气得复,邪气得祛,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
弩药液原为古代苗族提炼的剧毒药物,涂于箭头用于猎杀野兽,经减毒后用于治疗人体疾病。现代常用的弩药液是以高度白酒浸渍草乌、黑骨藤、透骨香、大血藤、八角枫5味苗药而成[4]。方中黑骨藤、草乌舒筋活血,祛毒外出;透骨香、大血藤、八角枫祛风除湿,兼以活血止痛;白酒引药入血脉,行气散瘀。实验表明,弩药液对动物皮肤无毒性刺激[5],且弩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如乌头碱、透骨香、黑骨藤等提取物均有镇痛、抗炎作用[6]。针刺、艾灸及弩药液联合应用,既可以通过灸火的温热刺激加速弩药液中有效成分的渗入,使药力直达深处病灶,又可以加强针刺疏通经络的效力,三者联合共奏扶助正气、祛毒外出、疏经活络、行血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