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术后的护理干预与康复指导效果分析
2019-01-07黄静
黄 静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耳鼻喉病房,辽宁 大连 116033)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发生率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攀升,经鼻内镜微创术应用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多的优势,为了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需在术后加强护理干预,择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120例开展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120例,均进行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病例选取时间:2015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2日,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有60例患者。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系统疾病、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排除。观察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8、22例;年龄:下限值为18岁,上限值为75岁,年龄平均值(42.56±4.93)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6.25±2.71)年。合并疾病:高血压10例,慢性气管炎3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0、20例;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9岁,上限值为76岁,年龄平均值(42.62±5.02)岁。病程4~12年,平均病程(6.30±2.80)年。合并疾病:高血压12例,慢性气管炎4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及观察组研究对象之间对比一般资料的差距微小(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术前1周进行饮食指导,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抗组织胺药物。术后遵医嘱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1.2.2 观察组方法-综合护理干预+康复指导。本组实施的综合护理干预与康复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指导:患者术后存在不良心理情绪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需及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及时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操作尽量在日间完成,避免夜间护理操作对患者休息产生影响。②术后体位干预:局麻、全麻患者分别采取半卧位、平卧位,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增加巡视次数,指导患者用口呼吸,针对存在呼吸困难情况的患者,予以低流量吸氧。③疼痛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身不适感,通过转移注意力、预防性予以镇痛药物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④药物干预:术后予以适量抗生素,在术后48 h后将堵塞物抽出,再予以呋嘛液、薄荷滴鼻液、妥布霉素滴鼻液,对鼻腔进行润滑消炎;术后72 h对鼻腔及鼻窦进行处理,鼻腔给药。⑤术后观察:术后48 h内持续动态监测患者,对患者口腔分泌物、眼眶周围情况、体温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告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⑥康复指导:叮嘱患者在术后24~48 h内不得将鼻腔填塞物取出,控制咳嗽及打喷嚏时的力度,避免鼻腔填塞物脱出。在术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遵医用药的重要性,将书面康复健康手册发放到患者手中,指导患者家属掌握鼻部用药的方法及时间。通过微信平台定时推送术后康复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住院时间,通过1年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91±1.75)d,1年复发率为3.33%(2/60)。对照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79±2.03)d,1年复发率为13.33%(8/60)。同对照数据相比,观察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P<0.05。
3 讨 论
鼻内镜微创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少、安全经济等优势[1],是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有效术式,患者疼痛感轻且术后恢复快[2],为了促进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康复以及保证手术疗效,护理干预必不可少。
加强对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术后护理干预,能够使手术疗效得到巩固。本次研究中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3],患者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情况,减少紧张及焦虑等情绪;体位护理和疼痛干预有助于患者正确用口呼吸,促进鼻腔分泌物引流[4],可缓解患者存在的呼吸困难和疼痛等不适情况;药物干预能够使患者的鼻腔保持润滑状态,可起到消炎、预防结痂以及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术后观察能够避免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医师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康复指导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预防疾病复发的方法,并定期来院复诊。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住院时间、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康复指导应用在行经鼻内镜治疗的慢性鼻炎鼻窦炎中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促进术后复发率的降低,预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