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方位延续护理对小儿手足口病防护的临床效果
2019-01-07周婷
周 婷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是夏秋季比较常见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5岁的患儿,可散发或局部流行[1]。本病好发人群为婴幼儿,患儿的临床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疱疹,若未及时就医治疗,严重可导致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儿年龄越小发生重症并发症的概率越高[2]。因此,HFM患儿家属应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治疗、护理工作,本研究将全方位延续护理干预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的预防及临床护理中,通过对患儿及家属的延续健康护理指导,促进家属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对患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的32例患儿,均为5岁以下儿童,男患儿16例,女患儿16例。患儿主要症状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经医师诊断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及皮疹。
1.2 护理方法:由于该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应加强患儿的消毒隔离护理工作、积极对症治疗基础上,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基础护理工作,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的康复指导及相关疾病知识的告知。
1.3 结果:本组32例患儿将对症治疗及全方位的护理,加之患儿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全部患儿均治愈且均无并发症发生。
2 护 理
2.1 消毒隔离:一旦发现小儿感染HFM,立即将患儿与家里其他人隔离,以防流行蔓延。患儿可住院治疗,患儿应用过的衣物应采用适合浓度的含氯制剂浸泡或日光下暴晒,患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严格管理探视人员,避免患儿的再次感染。待患儿症状缓解,无发热、皮疹及水疱消退及结痂后可解除隔离,一般患儿需隔离14 d左右。
2.2 饮食护理:HFM常发生于夏季,发热症状易引起患儿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饮食应采用易消化,无刺激、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营养丰富食物,并适当补充患儿水分的摄入。
2.3 口腔护理:患HFM患儿易出现因口腔黏膜疱修、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易感染性增加[3]。对于可以配合漱口的患儿指导采用生理盐水饭前、饭后漱口,年龄较小不会配合漱口的患儿护理人员应为患儿进行口腔护理(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2.4 皮疹的护理:患HFM患儿由于疾病原因皮肤出现炎性丘疹、疱疹等症状,患儿发热出汗等又可导致皮肤刺激,加之患儿不自觉搔抓皮肤,易出现疱疹破裂渗液流出可导致病毒的传播及继发感染的危险[4]。因此,要加强患儿的皮肤护理,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患儿应穿柔软无刺激的衣物,一旦患儿汗液浸湿被褥或衣服应立即更换。为避免抓破皮疹,患儿指甲应剪短必要时可用纱布等将患儿的手包裹,防止搔抓皮肤而致感染发生。患儿臀部有皮疹,应做好大小便后的护理,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
2.5 发热的护理:患HFM患儿体温超过38 ℃,可用降温贴、冰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体温低于38 ℃,可不做特殊处理,指导患儿对饮水。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每4 h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必要时可每1~2 h测量1次。
3 HFM感染的影响因素
对HFM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5]:大于2岁的儿童、在托幼机构生活的儿童、有HFM患者接触史、家中有2个以上的幼儿、生活在农村地区、儿童饭前、便后不洗手或很少洗手、有咬手习惯的儿童、居住环境中有露天粪便以及经常喝生水等与HFM的发生相关。
4 预防措施
在夏秋季等流行季节或某地区或某局部出现HFM爆发或流行时,家属一且发现有幼儿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出现,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及护理,避免疾病的传播及蔓延。预防HFM疾病因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指导患儿家属及幼儿园等机构教师HFM疾病的防治知识宣教,加强手卫生的指导及落实,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婴幼儿出入公共场所,避免小儿接触HFM患者,减少该病的发生风险[6]。家长要保持个人及家庭的环境卫生,回家后要先彻底洗手、洗脸以及更换衣服后再接触婴幼儿,经常做好卫生保健,婴幼儿的餐具及玩具等物品应定期的进行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居室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良好的温湿度。加强饮食指导,保证婴幼儿营养供给。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婴幼儿的机体的抵抗力。流行期间还可给予板蓝根冲剂预防HFM的发生。
综上所述,全方位延续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效果显著,通过对患儿及家属的延续健康护理指导,促进家属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对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及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